我原來寫的故事很長、記了很多我請病假、處理各種鎖碎雜事。這邊,我把後來我做決定的一些重點摘要下來。
看完大醫生後,我陸續看了好幾個外科醫師。我把我學到的一些重點心得寫下來。
首先,很重要的一件事,大醫院裡,要看外科醫生的話,先從年輕的開始看。因為年輕的醫生看完了之後,還有可能看資深的老師醫生。但是,先看了老師醫生之後,學生是不可能搶老師病人的,所以…請參考下面的故事:
前途光明小醫生
某天下午,我去看了大醫生的學生。我大約兩點左右到,醫生大約快三點才開始看病人。中間護士有出來,我注意到,是一位之前在大醫生診間時,看過的護理師。每個病人都可以看一段時間,所以我想,這年輕的醫生應該是有花時間在與病人溝通。後來四點多的時候,輪到我了。我進了診間,年輕的醫生在看電腦螢幕。
他說:「李心文。」
我答:「是。」
他說:「你看過教授了嘛。那有什麼事嗎?」
我答:「我想聽聽您的意見。」
他答:「我是教授的學生,我的意見和教授一樣。」
我答:「哦,那我知道了。」
他答:「那我就把你退了?」
我說:「好滴!」
我就去外面等健保卡。
進診間的時候,我看到另一位護士,也是那天在大醫生診間服務的護理師。同樣的護理師們,協助同門的師生──很溫暖的安排?
雖然等了一下午很累。離開時,我覺得…有點同情這個年輕人。不過我知道他前途光明!
不同門的外科醫生
後來我再去掛另一位知名外科醫生的號。總沒有年輕人不能以下犯上的問題了吧!故事如下:
早上辦完雜事後,我就直接到醫院。到的時候很早,才九點半多,網路上建議的時間是早上十到十一點。我找到診間,插了健保卡報到後,就找空位坐下來看書。因為之前的經驗,常要等很久,沒書看很無聊,所以我現在等門診都會帶書。
因為接下來的人生可能得自費打藥,所以我那時候開始覺得需要更積極的想辦法賺錢。我開始看一些關於理財的書。我坐下來,打開一本當時在看的關於理財、投資、買股票、發大財的書:「漫步華爾街」。一打開書,就看到這一頁內容:
後來,十二點多的時候,輪到我,我就進了診間。
醫生看了我的病歷,問我怎麼發現生病的,我就說最早可能是2019年,我就說了我在飛機上昏到、後來2020年去爬山看到重影的事,然後說明我是辦綠卡的時候被叫去急診,醫生當時告知我有insulinoma。
我跟醫生說,我想知道我的狀況,要怎麼樣處理。
醫生說,可以做微創手術,將胰尾的亮點切掉,但脾臟也必須全部切除。
我很好奇,為什麼要脾臟整個切除,我前面看的的四個外科醫生都沒有這麼說。醫生的回答,我的理解是,因為我的腫瘤在胰臟尾端,那邊有很多血管、淋巴和脾臟連接在一起,而腫瘤是惡性,會對脾臟有影響,所以需要把脾臟也切除。
我聽到「惡性」…正常的話,我應該要再問,而且我也會再問,為什麼他覺得是惡性。明明文獻裡都說百分之九十良性,而且他也還沒有看到切片…
但當時,我聽到他說惡性──可能受到上次與大醫生溝通的經驗影響吧?我感覺,他應該也是想要催我開刀。
可以做微創手術算是好事,但我想知道移除脾臟,會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我記得醫生是說,沒什麼影響,大概五年打一次肺炎鏈球菌就好。他說,西方會讓病人在術後打一年的抗生素,但是台灣不需要。我問為什麼,他說,是因為體質的關係。西方人可能比較會有問題,但他的觀察(或是知識?)亞洲人不會。
我再問如果開刀的話,需要住院幾天?他說得住院六到八天,然後建議再休息兩個禮拜後再工作。他問,現在決定嗎?還是要回家想一想?我說我可能要回家想一想,尤其是時間的事。醫生跟我說明,如果要開刀的話,如果要門診的話,他可以現在幫我約下次的門診。因為我覺得也是問題很多,想弄清楚,因此,我就說那我想好再自已掛號就好。他善意的叮嚀說,門診後,可能需要再等一個月才開的到,所以如果要開刀的話,要注意一下時間。
我沒想到,目前看到的外科醫生,看了相同的資料後,每一個建議的做法都不一樣。今天第一次聽到要把脾臟也全部切除。
後來,離開醫院後,我覺得,那天我一坐下來等門診看書,就翻到那一頁的內容…老天爺是不是想跟我說什麼?
後來,回家後,我在思考,為什麼我當時沒有問醫生,為什麼他覺得腫瘤是惡性的。老實說,我覺得平常的我,一定會問這個問題。但經過之前大外科醫生的洗禮,讓我感覺到,很頂尖的醫生,真的沒時間聽我們這些無知的病人盧小。我上次回家後,有想過,也和有醫護背景的朋友討論過,要怎麼跟外科醫生說話、溝通。我需要他們的幫忙,所以我真不想得罪他們。另外,我今天不需要他們的幫忙,明天呢?後年?十年、二十年後呢?但我還是很怕因為自已的無知,去問了不該問的問題,反而被誤會,是要挑戰他們的權威。
後來,我想,幾位醫護背景朋友跟我重復強調的事,就是外科受的訓練,就是不能今天病人腫瘤兩公分,就只切兩公分,因為可能還有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已經在擴散…因此,外科醫生得為病人思考,如何預防將來哪天出院後,病人身體又有問題。所以,如果只有腫瘤,不能只是把腫瘤切除就好,而是要把附近的區域也都一併…切乾淨!因此,通常切除的範圍,會比腫瘤的範圍更大。
這也就是為什麼理財書中會有那個醫生覺得中學生的扁桃腺都可以切除掉的故事。切了不會有什麼重大影響,那就切了吧!
這個立意良善、想要幫助病人預防未來的疾病的原則,我可以理解。但是,這邏輯,感覺應該是適用在惡性腫瘤吧?我是胰島素瘤,百分之九十是良性,我可以理解需要多切,但應該也不需要切掉隔壁的器官吧?至少前面看到的三個外科醫生,沒有一個有這麼說過的。因為一個器官、或是一個區域,「可能被感染」,因此,就可以預防性的切除。因為脾臟好像沒什麼重要性,所以也可以切除。按照這個「預後」的邏輯(預防病人將來有天又生病)…
依照這個「預後」的邏輯,我盲腸沒發炎,現在也可以開刀,不用等到盲腸發炎才開刀啊?
不知道耶!我覺得我的器官,就算摘除不會對我的身體健康整體造成什麼大影響,我還是很愛護、珍惜他們,希望他們都在,可以健康快樂。
是我太自戀了嗎?
應該不是只有我這樣覺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