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發生的事,因為扁平的公司組織,我的直屬上司是掛著副總階的Joyce。Joyce的管理方針是直來直往,好就說好,不好就說不好的方式,她希望我們能夠儘早達到她的期待,所以相當嚴厲。
某一天,她請我去跟別的單位主管詢問某個和「ㄍㄨㄥ會」有關的事項,畢竟是副總級交辦的任務,我在確認完題目我可以覆述之後,就立馬隻身前往其他單位詢問。
「你好,我想請問這個ㄍㄨㄥ會的問題,因為我們副總想了解這件事情,可以跟你請教嗎?」我很確定我有把問題說明清楚。
「當然沒問題!」專業的對方順暢地把事情說明給我聽,畢竟對方也知道如果我沒好好回報,縱使隔著副總辦公室的玻璃門以及十條走道外的他,一樣可以聽到我被罵的聲音。
於是,我馬上就向Joyce回報我得到的消息跟答案,想說這個問題只是要問個答案,真是太容易了。然後,我發現我真是大錯特錯。
「你真的有搞清楚你在說什麼嗎?」Joyce嚴厲地問我。
「是的,我剛剛有去問過對方了,對方確實是這樣說的。」
「你只是覆述我的問題跟把對方說的事情重複說一遍,你有想過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嗎?你有想過這個問題會影響什麼嗎?如果我再問你其他更深入的問題,你是不是還要再去問對方一次?」
我瞬間答不上話來,然後致命的一擊瞬間襲來。
「那我問你,剛剛說的ㄍㄨㄥ會,到底是哪一個?究竟是工會還是公會?」
很好,我完全答不上來,那時候的我根本不知道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更沒有在過程中去釐清過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如果我只是單純需要知道答案,我只要撥個電話去問對方我就可以得到答案了。今天我找你去問,就是希望你了解這件事情在做什麼,並可以從中學習到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未來有遇到相關的事情,那你就可以知道事情的脈絡跟發展,並且可以另外再提供你的想法給我更多的訊息讓我去判斷要如何決策。你今天只把你自己當作一個傳聲筒,我叫你問什麼,你就去問對方什麼,沒有吸收、沒有判斷,在中間的過程中你沒有創造任何價值,這樣的事情,我請一個高中生都可以做,何必要請你來?」
我被罵的啞口無言,只好連聲道歉,退出副總辦公室之後再重新了解整件事情。
之後,無論什麼交辦事項,事大事小,只要有經過我,我都會想起這件事情。因為,不論事情是不是必要性地經過我,前手總是希望透過我讓事情可以更進一步。例如,一件不屬於我的業務範圍突然交辦到我身上,我會問:「原本的業務範圍不在這邊,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考量需要我做?還是希望透過我達到什麼目標?」來取代「這不是我的工作,請找別人做」;當別人來諮詢並請我提供意見或追蹤時,我會問:「您的前提假設是什麼?希望達到的目的又是什麼?我採取這樣的行為模式是否可以符合您的期待?」藉由詢問取得更多資訊,消除雙方的認知差異,也提升了自己的服務品質。拒絕當一個傳聲筒,除了發現自己在過程中獲得更多,績效表現也會隨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