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到失智症的過程『動機』與『能力』的消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正常人到失智症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下列的狀況:
1. 正常階段: 動機與能力都旗鼓相當,動機也高,能力也好
2. 動機低階段: 自覺自己能力開始下降,但又沒有達到失智症的階段,此時個案可能會經歷做甚麼都記不起來,開始越來越不想做,開始動機變低。容易出現在社經地位高的人身上。
3. 能力低階段: 自己不覺得能力低下,卻有很高的動機。他們可能會表現出的行為跟動機低階段的人一樣,行為表現都一樣,在此時有兩個問題不容易分辨:一、到底他的行為表現不佳是因為能力造成的還是動機造成的。二、我們應該鼓勵他(動機低)還是訓練他(能力低)的問題。
4. 輕度失智症階段: 動機很高,很想努力,但能力不好。此時在臨床上已經可以確診失智症了。
5. 重度失智症階段: 無論動機與能力都無法負荷目前的所有工作。
我們很容易把所有的問題都單單的指向失智者能力不好,所以應該訓練他們達到某些水準,然而,缺乏考量到動機的問題,單看他們的表現就覺得欠練習,這樣有些人反而表現出更像失智者的問題。
追蹤『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獲得最新消息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些訊息因為背後有強而有力的證據,可能是疾病的問題變少了、或是哪裡痠痛減少了、可以預防XX疾病等都是見證,也透過可信的人包括某些醫療人員在電視上的宣傳、或是鄰居朋友的廣告或廠商免費試用等的商業模式,讓中高齡者深信不疑。 子女想要勸戒是敵不過,這些有力人士在爸媽心目中長期建立起來的信任感,不斷的制止
有位居服員問:「有研究顯示失智症有可能改善,因為他們發現在許多失智症患者身上,卻沒有出現失智症的症狀,是嗎?」 讓我想到多年前的一本書「優雅的老年」。的確,這本書的內容源自於一個修道院的修女研究,她們願意參加十幾年的所有訪談、衡鑑、甚至是研究日記內容和寫作,到最後願意奉獻自己的大腦給研究人員分析..
乍看之下,其實照顧者非常有同理心,知道幫她找到印鑑之後,她會比較安心,會更相信照顧者真的在照顧自己,卻沒想到失智者的想法卻與照顧者不一樣,病患想到的卻是照顧者一定把印鑑藏起來了她才能找到放在哪裡。 『同她的理』不太會是簡單的幾步驟就可以完成,如果需要改變必須要真的摸清楚病患的思維模式。
無法干涉那些潛在可能成為風險的孩子,無論孩子的性格、工作等的問題所產生的風險,老實說,這些都不容易被改變,所以建議可以連結幾個有可能團結在一起的子女,在生活中釋出讓他們可以合作的機會,而不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就是賭某個人在父母有疾病的時候單獨照顧。
黃耀庭臨床心理師將在『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的線上讀書會中,為您拆解書中幾個常見的照顧問題的處理策略、心法與技法,讓您帶回家!
 「你在母親節要送媽媽什麼?」  吃頓大餐?  買個蛋糕回家吃?  買Pizza回家給媽媽吃?(實際上都是孩子愛吃)  好像都要花錢的樣子! 其實母親節有更有意義的利用,只是我們不知道! 不論是個人諮商或是團體都經常遇到與母親關係的問題,再再的反應出家人關係的營造始終不如期待中的好!而又不知道該如何
這些訊息因為背後有強而有力的證據,可能是疾病的問題變少了、或是哪裡痠痛減少了、可以預防XX疾病等都是見證,也透過可信的人包括某些醫療人員在電視上的宣傳、或是鄰居朋友的廣告或廠商免費試用等的商業模式,讓中高齡者深信不疑。 子女想要勸戒是敵不過,這些有力人士在爸媽心目中長期建立起來的信任感,不斷的制止
有位居服員問:「有研究顯示失智症有可能改善,因為他們發現在許多失智症患者身上,卻沒有出現失智症的症狀,是嗎?」 讓我想到多年前的一本書「優雅的老年」。的確,這本書的內容源自於一個修道院的修女研究,她們願意參加十幾年的所有訪談、衡鑑、甚至是研究日記內容和寫作,到最後願意奉獻自己的大腦給研究人員分析..
乍看之下,其實照顧者非常有同理心,知道幫她找到印鑑之後,她會比較安心,會更相信照顧者真的在照顧自己,卻沒想到失智者的想法卻與照顧者不一樣,病患想到的卻是照顧者一定把印鑑藏起來了她才能找到放在哪裡。 『同她的理』不太會是簡單的幾步驟就可以完成,如果需要改變必須要真的摸清楚病患的思維模式。
無法干涉那些潛在可能成為風險的孩子,無論孩子的性格、工作等的問題所產生的風險,老實說,這些都不容易被改變,所以建議可以連結幾個有可能團結在一起的子女,在生活中釋出讓他們可以合作的機會,而不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就是賭某個人在父母有疾病的時候單獨照顧。
黃耀庭臨床心理師將在『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的線上讀書會中,為您拆解書中幾個常見的照顧問題的處理策略、心法與技法,讓您帶回家!
 「你在母親節要送媽媽什麼?」  吃頓大餐?  買個蛋糕回家吃?  買Pizza回家給媽媽吃?(實際上都是孩子愛吃)  好像都要花錢的樣子! 其實母親節有更有意義的利用,只是我們不知道! 不論是個人諮商或是團體都經常遇到與母親關係的問題,再再的反應出家人關係的營造始終不如期待中的好!而又不知道該如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覺得蠻受用的,自己有分享給身邊有失智症家人的朋友參考,最後也決定分享給讀者們。失智症是一種漸進式病程,又分成初、中、晚期。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只能透過藥物治療或日常訓練來延緩疾病的惡化。希望文章的分享可以幫助失智症或有失智家人的讀者一些幫助唷~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失智症的症狀包含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與一般老化的短暫忘記不同,失智症者常完全忘記所做所為,甚或自己是誰等重要記憶。這也經常導致生活上的干擾、個性改變或妄想,影響自己與身邊的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覺得蠻受用的,自己有分享給身邊有失智症家人的朋友參考,最後也決定分享給讀者們。失智症是一種漸進式病程,又分成初、中、晚期。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只能透過藥物治療或日常訓練來延緩疾病的惡化。希望文章的分享可以幫助失智症或有失智家人的讀者一些幫助唷~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失智症的症狀包含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與一般老化的短暫忘記不同,失智症者常完全忘記所做所為,甚或自己是誰等重要記憶。這也經常導致生活上的干擾、個性改變或妄想,影響自己與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