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設計】失智症活動設計的三核心MI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家屬或是專業人員很期望在生活中能夠帶一些活動,讓失智者能夠有維持認知功能或是增進認知功能。這些立意都很好,但似乎還是遇到很多在活動帶領時面臨的困境,我們需要考慮到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針對病患要「有心」 (Mind) 我們在活動設計前,經常忽略個案的心態、心情、心理,完全以認知功能設計為導向,設計出合乎認知功能所需要的活動,這樣的想法固然沒錯,但跳過這部分的預備,往往事倍功半。因為這部分的影響包括病患自身的動機,它是患者自身發出來的有關於本身的情緒,憂鬱、焦慮的問題等需要被安撫,要被同理,甚至要被化解。對於帶領者的心態,是否有溫暖的態度,如果是在醫療機構待久了的醫事人員,對這部分比較可能忽略,因為醫院教育是要我們的情感獨立於個案之外,不要涉入太深 (心理師經常用「去個人化」表示這樣的情形)。其實這在社區工作才更重要,因為社區工作是治療師進入組織、機構、家裡,所以必須理解個案的情況,家屬的需求,才有可能比較適當的解決活動設計的底層問題。 其次則是「有趣」 (Interested),這是活動內容的設計的難易度和內容的有趣程度,以及帶領者運課時所營造的氛圍有關。難易程度是依照各種不同的能力、教育程度、社經地位有關。如果忽略了這部分,會讓病患覺得活動太簡單、不屑參與或是太困難不想參加。同樣的效應的也會出現在不同的社經、教育的個案身上。



如果這一階段沒辦法被處理,後面活動設計得多好都無濟於事。減少很具有「目的性」的活動,什麼是目的性,也就是常把我們在臨床上使用的測驗修改後拿來用,逃不出測驗的框架,以至於似乎帶領者達到了所期待的目的,但參與者覺得不好玩。


最後才是「活動設計內容」 (Programing) 的部分,活動設計需要依照病患的失智症嚴重程度來設計。在輕度失智症階段,認知促進、訓練,比例是可以增加的,為要維持他們的認知程度。然而,疾病程度嚴重到已經無法聽指令的階段,策略就要動態的改變。以個案「動」為目標,而非達到我們原本期待的認知維持和恢復。相對的,要讓一個什麼事都不想做或是都不會做的個案「動起來」,更重要的就是前面的「有趣」這個重點,才有可能讓失智症患者「動」起來。


隨著失智症的嚴重度的改變,而調整我們的目標是必要的。情況好的時候,以增加/維持能力為主;而狀況變差了,降低活動的困難度,以有趣為主要的方向,才比較容易達到「活動」的目的。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個案當出現了短期無法解決的問題,要改變策略、從長計議,如何讓他在有需求的時候告訴照顧者,便是我們需要處理跟個案的關係問題(他的心)。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應該要讓他身邊的人時時刻刻的噓寒問暖,有點黏又不能太黏,為的不是要他馬上改變接受我們所提供的長照資源;而我們是在培養一個人,這個人是在長輩...
雖說師姐是標準病人,但在社區使用這樣的模式,就不能跟醫院一樣,醫院裏必須用正確的SOP去評估學員的因應策略正確與否是不恰當的,以便打分數。 但在社區中, 沒有標準答案才是我們的標準答案,所以反而要以能否解決問題作為主要目標。
WaCare帶你了解假性失智,關懷無漏網的情緒需求! 你是否正在照顧近期出現健忘、情緒低落、反應遲緩的長者? 我們誠摯邀請您報名此堂課程, 深入了解"假性失智(憂鬱症合併認知功能缺損)"與"失智症"的區別, 並掌握如何有效治療與照護。
高齡者會遇到的兩個困境: (1) 要學的東西太多 若要學習新知,會需要更多相關的「知識負荷」進到腦子裡,因為片段性的記憶(點的學習)就像過去在學校讀書預備考試一樣,只死命背要考的東西,這些片段的知識,考完就忘記。如果可以對相關知識全面的學習(面的學習),因為這樣可以讓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今天到了長谷川醫師系列的最後一集了--家屬委婉的期待。我們終於要分享家屬照顧者的心態,多數家屬照顧者都很清楚有太多在照顧之中所面對的衝突、煎熬、痛苦還有不為人知的掙扎,我不多說已經很多人很清楚,不論是處理他們的精神問題、情緒問題還是倔強問題都很棘手 今天我們把焦點放在照顧者與病患的互動所出現微妙變化
影片中,照顧者有兩位,一位是長谷川醫師的太太瑞子,另一位是他們的女兒Mari,影片中的多數時間瑞子是處理長谷川家中所發生的問題,而Mari則是當父親外出去咖啡廳喝咖啡的時候,作為協助的角色。 Mari跟記者討論父親的疾病時說道:「他是一名醫師,但有時候會說錯話,坦白說,我不想在父親有生之年...
個案當出現了短期無法解決的問題,要改變策略、從長計議,如何讓他在有需求的時候告訴照顧者,便是我們需要處理跟個案的關係問題(他的心)。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應該要讓他身邊的人時時刻刻的噓寒問暖,有點黏又不能太黏,為的不是要他馬上改變接受我們所提供的長照資源;而我們是在培養一個人,這個人是在長輩...
雖說師姐是標準病人,但在社區使用這樣的模式,就不能跟醫院一樣,醫院裏必須用正確的SOP去評估學員的因應策略正確與否是不恰當的,以便打分數。 但在社區中, 沒有標準答案才是我們的標準答案,所以反而要以能否解決問題作為主要目標。
WaCare帶你了解假性失智,關懷無漏網的情緒需求! 你是否正在照顧近期出現健忘、情緒低落、反應遲緩的長者? 我們誠摯邀請您報名此堂課程, 深入了解"假性失智(憂鬱症合併認知功能缺損)"與"失智症"的區別, 並掌握如何有效治療與照護。
高齡者會遇到的兩個困境: (1) 要學的東西太多 若要學習新知,會需要更多相關的「知識負荷」進到腦子裡,因為片段性的記憶(點的學習)就像過去在學校讀書預備考試一樣,只死命背要考的東西,這些片段的知識,考完就忘記。如果可以對相關知識全面的學習(面的學習),因為這樣可以讓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今天到了長谷川醫師系列的最後一集了--家屬委婉的期待。我們終於要分享家屬照顧者的心態,多數家屬照顧者都很清楚有太多在照顧之中所面對的衝突、煎熬、痛苦還有不為人知的掙扎,我不多說已經很多人很清楚,不論是處理他們的精神問題、情緒問題還是倔強問題都很棘手 今天我們把焦點放在照顧者與病患的互動所出現微妙變化
影片中,照顧者有兩位,一位是長谷川醫師的太太瑞子,另一位是他們的女兒Mari,影片中的多數時間瑞子是處理長谷川家中所發生的問題,而Mari則是當父親外出去咖啡廳喝咖啡的時候,作為協助的角色。 Mari跟記者討論父親的疾病時說道:「他是一名醫師,但有時候會說錯話,坦白說,我不想在父親有生之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帶領心理團體的節奏就像寫文章一樣,有起承轉合,通常會有一個小活動當暖身,是為「起」,藉由促進成員投入活動,自然的解除彼此間的不自在、尷尬、緊張...等各種情緒,並且能區隔斷開成員進入團體前的個人事務干擾,使成員把心思投進此時此刻。除了團康、遊戲式的小活動,近期我喜歡把植物當成媒材加入活動設計。
    本課程的活動是在嘉義某醫院設立以失智長者為主的養護機構進行。就我參觀過的養護機構、日照中心,所觀察到這類活動的帶領者多為社工人員而非研讀藝術相關科系專業人士。我畢業於藝術學院,曾執教於國中,也有多年的兒童美術教育經驗,會帶出不同的活動效果與成果。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以下為主觀意見: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養生: 如果上半生,為了溫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下輩子就應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在家放空,或回憶前半輩子的榮光與悔恨,我的爺爺與前婆婆,都已有失智的徵兆,無所事事、抑鬱、空洞的眼神、人生全然放棄、喪失意志,只覺長嘆,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喪屍無異。 我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企劃發想也是讓老闆能夠同意我們做活動很重要的地方 就是初步先讓老闆知道 我們想做什麼 企劃書撰寫的過程當中 也是一步步發想我們自己想做著健康促進內容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健康促進活動的主題設定 第一個思考是你從健康服務裡面發現的問題 既然是問題,做健康促進才會有可以期待的效果 第二個思考是做健康促進活動意願調查 透過問卷結果了解員工的意向,如果可以符合大家的意向 也可以提高員工的參與意願,才能有更多人願意來做健康促進 第三個思考是職業病預防的理念 透過最基本的職業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帶領心理團體的節奏就像寫文章一樣,有起承轉合,通常會有一個小活動當暖身,是為「起」,藉由促進成員投入活動,自然的解除彼此間的不自在、尷尬、緊張...等各種情緒,並且能區隔斷開成員進入團體前的個人事務干擾,使成員把心思投進此時此刻。除了團康、遊戲式的小活動,近期我喜歡把植物當成媒材加入活動設計。
    本課程的活動是在嘉義某醫院設立以失智長者為主的養護機構進行。就我參觀過的養護機構、日照中心,所觀察到這類活動的帶領者多為社工人員而非研讀藝術相關科系專業人士。我畢業於藝術學院,曾執教於國中,也有多年的兒童美術教育經驗,會帶出不同的活動效果與成果。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以下為主觀意見: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養生: 如果上半生,為了溫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下輩子就應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在家放空,或回憶前半輩子的榮光與悔恨,我的爺爺與前婆婆,都已有失智的徵兆,無所事事、抑鬱、空洞的眼神、人生全然放棄、喪失意志,只覺長嘆,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喪屍無異。 我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企劃發想也是讓老闆能夠同意我們做活動很重要的地方 就是初步先讓老闆知道 我們想做什麼 企劃書撰寫的過程當中 也是一步步發想我們自己想做著健康促進內容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健康促進活動的主題設定 第一個思考是你從健康服務裡面發現的問題 既然是問題,做健康促進才會有可以期待的效果 第二個思考是做健康促進活動意願調查 透過問卷結果了解員工的意向,如果可以符合大家的意向 也可以提高員工的參與意願,才能有更多人願意來做健康促進 第三個思考是職業病預防的理念 透過最基本的職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