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看著孩子開心玩耍,自己也趁機看完一本書的冬日暖陽、公園綠地。
在葉丙成老師那邊看到一篇
靈魂拷問 ,講的內容是說他自己對於當初讓自己的小孩去上自己開辦的無界塾這個決定,一直在捫心自問到底正確與否,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千頭萬緒有好多個切入點,特別是還剛看完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本書。
第一個切入點,跟我比較熟的人,大概聽我提過我自己本身國小就是在當時甚至仍於法所不許的
森林小學 ,不是後來各式各樣森林小學教育法的學校,就是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辦的那個名稱就是森林小學的森林小學。
我至今深深地受惠於父母當時的決定跟感恩於此,我大概也想像得到,那個年紀自己的個性跟反應,如果進到了所謂體制內的小學,不敢說會不會生存不下去,但應該會不太像現在的自己。
不過,這篇不是拿來提森林小學裡面提供的教育、如何對我產生影響,也無意去比較不同選擇本身的可能好壞。
特別是,因為第二個切入點,說來應該也讓蠻多人意外的,在我太太跟我兩個人討論的教育選項內,即便我本身對森林小學的感受跟回饋多到說不完,也包含即使不是作為教職,我也會去參加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辦的一些教案跟教學方法的培訓。
但森林小學一直不在我們認真討論過的選項內。
不,這絕不是我對於自己的小孩去森林小學後,能得到的收穫有什麼懷疑跟擔心,至少對我自己來說,更傾向於我自己想要跟小孩間的互動模式跟頻率;我很清楚,在這件事情上,我把「我想要怎樣」或是這件事情,在最後的判斷上,擺在更前面。
事實上,在許多事情上,我在做決定時,會把「我想要怎樣」作為在最後的幾個選項當中,決策的最後因素。聽起來很自私、很不顧他人,對嗎?
當然,在這麼想之前,請仔細看好每一個字「在最後的幾個選項當中」,這代表我其實已經用許多的因素跟考慮,去篩選掉許多過於離譜、不利、難以執行,或是完全不顧及他人可能想法的選項,到了最後仍然難以決定時,我在這當中選擇一個「我自己會因此更輕鬆舒服」的選項。
例如,如果我現在真的很想要個時間看劇、看書或休息,那麼在帶小孩去鄰近的公園,讓他自己跟同年齡小朋友遊玩放風,我坐在旁邊顧到注意安全、天氣跟交通的前提下,也能讓自己舒服地休息放鬆,或是念故事給他聽、陪他玩桌遊或著跟他一起打球運動之間,我大概會選擇前者。
但這兩者,其實對他來說,可能都有著同樣的開心。
在哪次跟朋友的話題中,提到了「盡責好父母」的內心壓力,其實是該被留意的,尤其是我們這一個所謂享受不到經濟起飛的先進者優勢、又不屬於原生數位時代的 6、7 年級生。
我們一方面,在自己的工作或事業中,在已經佔地為王的沙灘跟來勢洶洶的後浪中成長、轉型求得生存跟發展,另外一方面,我們後天所接收到各種人本主義出發的思想跟理念,讓我們又每每在擔心,自己是不是做到了那個 #最好的父母 。
在盡責的父母跟最好的父母之間,有著太多我們無法決定、操之在我們的因素,如果自己確認了,在一個決定上,重重篩選後剩下可能的選項,至少都已經符合諸多判斷,那不妨做個讓自己心理或生理上更為輕鬆舒服的選項。
這包括,偶爾讓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因為很累、很想休息,所以選了一個比較偷懶、他也可能沒那麼開心的選項,體貼的你,也偶爾讓你的孩子有體貼你的機會。
畢竟,盡責的我們,讓自己輕鬆舒服因而留有的餘力,不是拿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就是在需要的時候,付出給他們,這是看著這篇文章、為人父母的你我,都不用去懷疑的事情,沒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