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所不及,以信代之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終極實在/究竟實相)的不思議交流中,向我們揭示;看似無理由、無根據之處,可能是心靈發現(上帝/神)真理之處;在人們有限的理性還不能完整的認知/掌握心體的「超越性」真相與力用之前,且先隨順智者(佛菩薩/善知識)的開示而信受之,入其門內,窺其堂奧,所謂「宗廟(報身/淨土)之美,百官(功德/利益)之富」,盡收眼底、充滿心田,再逐一深細的品味之、體驗之,必可生起種種真實的智慧,而破除「無始」之無明、伏斷「相續」之煩惱、解脫「輪轉」之生死。《大智度論》卷1:「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就通途佛法,信行人與法行人,雖於「信、智」各有偏重,或有所先後,但不至於有信無智長愚痴,有智無信增邪見。」到後來,必歸於信/智合一、事/理不二。若就淨土門,仰蒙彌陀本願功德之加持,「以行攝信」,稱名之時,信在其中;「以信代智」,稱名必生,自然成佛;則「信」乃能入亦能度,於往生淨土而一體成就。難無阿彌陀佛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Q: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以前我們不懂,也沒特別關心他,讓他接受特殊教育;因此,他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卻被學校與父母耽誤了! A: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也自己的業報與習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象山慶2023.1.1) 淨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一心唸佛,願生極樂,這是於經論有據,於信仰有益的勝解;但也有以一般見解而質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費了佛菩薩及祖師慈悲的教導。以下略舉數端說明「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有據,雖不完整、充分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Q: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以前我們不懂,也沒特別關心他,讓他接受特殊教育;因此,他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卻被學校與父母耽誤了! A: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也自己的業報與習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象山慶2023.1.1) 淨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一心唸佛,願生極樂,這是於經論有據,於信仰有益的勝解;但也有以一般見解而質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費了佛菩薩及祖師慈悲的教導。以下略舉數端說明「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有據,雖不完整、充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相信深層的 聖靈的轉化 我相信「相信」的本身 正如有些旅程 存在著計畫與放手一搏 我相信神的時間 祂有祂的時間 以及怎麼從現在進入 祂的時間 在字句有意義之前 我學會閱讀 在反駁之前 先擁有知識 我相信字句背後的生命 正如知識出產果實 看著某些標準 或善或惡
    Thumbnail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Thumbnail
    彌陀要解: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至於修行淨土,
    Thumbnail
    各領域的頂尖人物,當他們陳述自己成功的歷程時,常將一切的成就,都歸給神。他們的真聰明,是將天啟與人智兼容並蓄。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
    我相信深層的 聖靈的轉化 我相信「相信」的本身 正如有些旅程 存在著計畫與放手一搏 我相信神的時間 祂有祂的時間 以及怎麼從現在進入 祂的時間 在字句有意義之前 我學會閱讀 在反駁之前 先擁有知識 我相信字句背後的生命 正如知識出產果實 看著某些標準 或善或惡
    Thumbnail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Thumbnail
    彌陀要解: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至於修行淨土,
    Thumbnail
    各領域的頂尖人物,當他們陳述自己成功的歷程時,常將一切的成就,都歸給神。他們的真聰明,是將天啟與人智兼容並蓄。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