憍慢自大,如盲執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憍慢自大,如盲執燭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多聞品》,在《大正藏》第 4 冊 578 頁下欄到 579 頁上欄。

過去,佛在拘睒尼國美音精舍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廣說佛法。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的修道人知識廣博,通曉萬事,遍讀各種經典,世間事無不通達,但是他卻貢高我慢,自以為天下無雙,到處找對手較量高低,但都沒有人敢出面回應他的挑戰。

這位婆羅門經常在大白天拿著火把在城市中行走,人們問他:「你為什麼大白天還拿著火把走路呢?」

婆羅門回答:「世間上的人太愚癡、太愚昧了,什麼也看不見,所以我拿著火把要照亮他們啊!」就這樣,遍觀世間,都沒有人敢出面與他辯論。

佛知道這位婆羅門過去世的福德善根成熟可以度化,但卻因為貢高我慢、沽名釣譽,沒有思惟無常迅速,而自負憍慢放縱,這樣子繼續下去將來必墮太山地獄,經歷無數劫受無量苦,想要求出離,恐怕遙遙無期。

於是,佛陀便化作一位賢者,在市集店鋪上坐著,等婆羅門到來時,佛便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婆羅門回答:「因為世間眾人都愚鈍昏昧,不論白天、黑夜都看不見光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所以我拿著火把來照亮人們!」

賢者再問婆羅門:「經中有四明法,你知道嗎?」

婆羅門回答:「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四明法?」

賢者說:「所謂四明,第一、要通曉天文、地理,知道春夏秋冬四時調和之理;第二、要明了星象之學,能分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事;第三、明白治國安邦之道,教化人民,領導有方;第四、懂得用兵之道,保衛疆域固守無失。你身為婆羅門,知道有這四明法嗎?」

婆羅門心裡感到非常慚愧,自嘆不如,於是將火把丟棄在地上,很恭敬地合掌對佛懺悔。

佛陀知道婆羅門的心意,於是恢復佛身,相好莊嚴普照天地,並以清淨的梵音為婆羅門說了一首偈頌:「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這首偈頌的意思是:「無論你多麼的博學多聞,如果驕傲自大而輕慢他人,就好像盲人拿著燭火,雖然能夠照亮他人,但是卻照亮不了自己!」

佛陀說:「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比你更愚昧無知的了,竟然在大白天拿著火把在大城市上行走,其實你所知道的,只不過如一粒微塵罷了!」

婆羅門聽完佛的開示之後,羞愧得無地自容,立刻向佛陀頂禮願意成為佛的弟子。

佛很慈悲地接納他成為沙門,這時沙門心開意解,妄念止息而證得阿羅漢果。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做學問、研究教理是用來淨化身心、利益人群的,並不是用來炫耀自己、輕慢他人!

印順導師勉勵我們:「要用學問,不要被學問用。要為自淨其心而學,為利濟人群而學,不要做一般世俗學問想。」

如果只是知識的堆積,而不反省自己的行為,不改變自己的習氣,頂多只能成為學者,但不能成為聖者,我們不要錯把學者當做聖者。我們學就要用,就像蠶吃了桑葉,牠吐出來是蠶絲;如果蠶吃了桑葉,吐出來還是桑葉,那有什麼用呢?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所以,希望大家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並如法依法而行,能夠淨化身心,讓自己得解脫,也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究竟解脫。

以上以這些與大家共勉!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優波離說現在你們都出家去了,以後我要依靠什麼生活呢?這些釋迦族人聽到優波離這麼說,便將身上所穿的衣服瓔珞以及身上配戴的裝飾品全部卸下來,集合成一個寶聚全部送給優波離,並說這些雜物足夠你用一輩子了 優波離聽了之後馬上生起厭離心,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每個人都捨棄珍寶及裝飾物出家去,為什麼我還要收下這些東西呢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一位射箭的選手想要得到好成績,必須在心態上留意三個重點: 第一,每天不斷地練習,熟能生巧。 第二,臨場沈著穩定、專注,放下得失心。 第三,平時勤加練習的真正目的,其實就是要在關鍵的時刻能用得上!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優波離說現在你們都出家去了,以後我要依靠什麼生活呢?這些釋迦族人聽到優波離這麼說,便將身上所穿的衣服瓔珞以及身上配戴的裝飾品全部卸下來,集合成一個寶聚全部送給優波離,並說這些雜物足夠你用一輩子了 優波離聽了之後馬上生起厭離心,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每個人都捨棄珍寶及裝飾物出家去,為什麼我還要收下這些東西呢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一位射箭的選手想要得到好成績,必須在心態上留意三個重點: 第一,每天不斷地練習,熟能生巧。 第二,臨場沈著穩定、專注,放下得失心。 第三,平時勤加練習的真正目的,其實就是要在關鍵的時刻能用得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執著心比較淡的人,容易聽取正向言論,聽見智者開示好的道理,馬上入心,有機會就應用在生活上。有的人執著心比較重,容易生無明,無明就是缺少智慧領導心性,智者說的話不想聽,愚者說的話聽入心。 這兩種人分別有不同的結果,前者福慧雙修,所以福緣俱足,生活事業家庭都會順利。後者因為業力大於福澤,要親身度劫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執著心比較淡的人,容易聽取正向言論,聽見智者開示好的道理,馬上入心,有機會就應用在生活上。有的人執著心比較重,容易生無明,無明就是缺少智慧領導心性,智者說的話不想聽,愚者說的話聽入心。 這兩種人分別有不同的結果,前者福慧雙修,所以福緣俱足,生活事業家庭都會順利。後者因為業力大於福澤,要親身度劫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