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批評父母嗎? | 療癒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身為成人,如果我戴著理想化的眼鏡去認知父母,那麼我將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脫離他們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將很難在此生找到自己的路。如果我想認識自我,那麼盡可能描繪出我自己及我父母的真實寫照是很重要的。真實寫照並不妨礙我們的深刻愛慕。我可以既愛自己的父母,又尊重過去和現在的他們。他們不必非得完美無瑕,一如人生中的愛:如果我只愛完美的東西,這就不是真正的愛。」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

2019 年 12月 全家福 哥哥消防訓練 畢業典禮

2019 年 12月 全家福 哥哥消防訓練 畢業典禮

這幾年,談起家庭或父母,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矛盾情感,有愛、有感恩,卻也有傷心和眼淚。我有一對慈愛的父母,在我成長的一路上支持、鼓勵並且深愛著我。

我的母親給我最強大的模範樣本,努力地在工作與家庭當中做到最大值,甚至不斷進修,早些年才從台大研究所畢業。
我的父親,讓我成為自由自在的現代女性,他未必完全支持我,但是他尊重我的所有決定。他渴望走出原生家庭曾經給他的傷害,並且用不同於自己原生家庭的方式去教育、去關愛自己的子女。

我感謝這些他們帶給我的正面影響,那很強大、很深遠,而且溫柔又有力量。

但是我還是不能否認,在成長的路上,父母並不完美,在他們給予愛的同時,也會給予傷害。

年少的某一段時日,我曾經因為自己看不見父母之間的愛,所以對兩性關係感到困惑、茫然並且失望。那時候的我不理解,為什麼兩個總是惡言相向的人要結婚?或是,開始疑惑,是婚姻和現實讓他們變成這樣的嗎?我也不理解,為什麼父母親要在大吵以後,又恩恩愛愛、如膠似漆?那在一個小孩的想像裡,是充滿衝擊、矛盾、害怕並且困惑的。而這些感受,是具延續性與傷害性的。它們一直存在我的體內,甚至塑造了我的價值觀與感情觀。讓一部分的自己,卡在「害怕被遺棄」、「不信任關係」和「覺得自己不完美」的信條當中。甚至,我一度把「修復父母的關係」當成自己的責任,陷入「孩子是婚姻的潤滑劑」的窠臼裡。可是我深深明白啊,這些不是我的責任。但那時候的自己,無法不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失望,並且深深地責怪自己。

回到開頭擷取書裡的那段話,或許更精確一點,不是批評,而是明白地告訴父母或是向自己承認,兒時的我們是如此的脆弱又依賴,因此那些傷害是真真實實地存在過,也正在以某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親密關係還有自我價值感。但是這些痛苦與傷心不影響我們彼此相愛,相反地,這些過去,在好好地療傷以後,會讓彼此更加緊密、更具信任感,也更能認識在愛和傷害裡不斷成長蛻變的彼此。

在不斷療癒與覺醒的過程裡,我也發現潛意識某部分的自己,其實恨過自己的父母。但我想,去承認自己的「憎恨」,才能真正地釋放恨、轉換恨。而我也著實地看見了自己的成長— — 現在的我,好像慢慢地能夠理解父母的選擇,也慢慢地能夠接受他們的所有好或不好的狀態。

走過匱乏、走過自怨自艾的曾經,才開始漸漸看懂了父母的愛。雖然很多事情想起來依然不令人愉快,可是當我願意去看見和訴說後,我想,這些曾經都不再那麼可怕了。


Susan 寫於 2021年10月8號 密克羅尼西亞 帛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san Tsai 的沙龍
10會員
42內容數
Susan Tsai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23
1. 與大自然連結 大自然是陰性能量最完美的展現。定期走進山林、海邊,或只是在家附近的公園散步,與樹木、草地接觸,都能讓你感受到陰性能量的支持。靜靜地觀察風的流動、葉片的顫動,閉上眼感受空氣、微風撫過肌膚,用五感徹底沈浸在大自然的當下。大自然教我們活在當下——不執著過去,不擔憂未來,而是完全擁抱此
Thumbnail
2025/01/23
1. 與大自然連結 大自然是陰性能量最完美的展現。定期走進山林、海邊,或只是在家附近的公園散步,與樹木、草地接觸,都能讓你感受到陰性能量的支持。靜靜地觀察風的流動、葉片的顫動,閉上眼感受空氣、微風撫過肌膚,用五感徹底沈浸在大自然的當下。大自然教我們活在當下——不執著過去,不擔憂未來,而是完全擁抱此
Thumbnail
2025/01/22
這篇文章,我思索了很久,想用最真誠的方式,表達我內心的想法與觀點。 先說說我自己吧。 回想過去,我似乎只在19歲時,因為外觀漂亮,買過一條水晶手環。 此後,我再也沒主動購買過水晶、蠟燭或精油。如果身邊有這些物品,那多半是別人送的心意。而牌卡呢?我此生也只買過一副。 我想說的不是否
Thumbnail
2025/01/22
這篇文章,我思索了很久,想用最真誠的方式,表達我內心的想法與觀點。 先說說我自己吧。 回想過去,我似乎只在19歲時,因為外觀漂亮,買過一條水晶手環。 此後,我再也沒主動購買過水晶、蠟燭或精油。如果身邊有這些物品,那多半是別人送的心意。而牌卡呢?我此生也只買過一副。 我想說的不是否
Thumbnail
2025/01/20
「無慾則剛」,這是道家文化裡很著名的思想,甚至也成為新時代靈性人的某種隱形標桿。   好像「慾望」成了一件壞事,被貼上了滿滿的標籤,是修行道行不夠「高」的象徵。   但我想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慾望,而這些慾望,包含物慾、性慾、食慾或是情慾。任何乍聽之下有點庸俗的東西。   「慾望」本身是中立
Thumbnail
2025/01/20
「無慾則剛」,這是道家文化裡很著名的思想,甚至也成為新時代靈性人的某種隱形標桿。   好像「慾望」成了一件壞事,被貼上了滿滿的標籤,是修行道行不夠「高」的象徵。   但我想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慾望,而這些慾望,包含物慾、性慾、食慾或是情慾。任何乍聽之下有點庸俗的東西。   「慾望」本身是中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Thumbnail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Thumbnail
昨天我們談到了生日的意義,要回溯來處,感恩父母。有位朋友寫信告訴我,她還是無法打開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壓力所導致的種種矛盾的情結。她還無法面對這樣沈重的課題⋯⋯
Thumbnail
昨天我們談到了生日的意義,要回溯來處,感恩父母。有位朋友寫信告訴我,她還是無法打開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壓力所導致的種種矛盾的情結。她還無法面對這樣沈重的課題⋯⋯
Thumbnail
「身為成人,如果我戴著理想化的眼鏡去認知父母,那麼我將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脫離他們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將很難在此生找到自己的路。如果我想認識自我,那麼盡可能描繪出我自己及我父母的真實寫照是很重要的。真實寫照並不妨礙我們的深刻愛慕。我可以既愛自己的父母,又尊重過去和現在的他們。他們不必非
Thumbnail
「身為成人,如果我戴著理想化的眼鏡去認知父母,那麼我將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脫離他們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將很難在此生找到自己的路。如果我想認識自我,那麼盡可能描繪出我自己及我父母的真實寫照是很重要的。真實寫照並不妨礙我們的深刻愛慕。我可以既愛自己的父母,又尊重過去和現在的他們。他們不必非
Thumbnail
連續幾天早晨,我都很突然的想起老公,那種很空很落寞的孤寂感重複包圍著我,落著淚,吃過早餐,再匆匆的去上班,一天之中,這些感受卻又都沒有出現,直到今天,我看到了奧修的這些話。 我的父母親在養育孩子們的過程中,沒有找回愛自己的力量,但他們的初心,是真的想要去愛。
Thumbnail
連續幾天早晨,我都很突然的想起老公,那種很空很落寞的孤寂感重複包圍著我,落著淚,吃過早餐,再匆匆的去上班,一天之中,這些感受卻又都沒有出現,直到今天,我看到了奧修的這些話。 我的父母親在養育孩子們的過程中,沒有找回愛自己的力量,但他們的初心,是真的想要去愛。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