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聽到他們重複說著:「 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我的父母親 才不愛我? 」
對這些長久以來,背負著家庭創傷而成長的人來說,每當在夜深人靜、闔上雙眼時與 父母親之間的往事,就像是投影片般,一幕一幕地播映到他們的腦海中,而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麼停止回想這一切。 在回憶裡,他們看見是父母親對他們時而嚴厲的指責、謾罵與責打。
但是, 更令 他們 難受的是,父母親 又時而 把他們當成空氣,不管他們 多努力地喊叫或是表現自己,他們似乎都無法入父母親的眼。此時的他們 總是想著:「或許是我表現得不夠好吧? 」
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父母親好好看他們一眼,為了能夠獲得父母親的一句讚美, 他們 盡可能把自己表現得越來越好, 但每當他們帶著成就與戰績回到家中,運氣好的時候 ,父母親會對他們露出一抹微笑露出一抹微笑,但是大部分的時候,父母親父母親只是冷眼一瞥,繼續做著他們的手上的事情。
每當這個時候,他們總心想:「 應該是我做得還不夠吧?如果再表現得更好一點,他們就會看見我的努力了。 」於是,他們又繼續埋頭苦幹讓自己越來越好 、 越來越好 ……..。
為了獲得父母親的一句小小讚賞,他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可能因此擁有名列前茅的成績,擁有 一份相當漂亮的學歷,擁有一個待遇優渥的工作,或是擁有一個令人稱羨的頭銜。但他們卻始終沒有從父母親身上,多獲得一個肯定的眼神,或是一個溫暖的擁抱。
這些人總感覺自己好像擁有了好多,可是卻又覺得自己擁有的好少。
有時,我會好奇地詢問他們:「 你覺得你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會覺得足夠?你覺得你要做到什麼程度,父母親才會好好地看你一眼,並且給你一個讓你滿意的肯定? 」
面對這樣的提問,他們總無法給我一個確切的答案,說明要做到怎樣才算足夠,但是他們卻又可以洋洋灑灑地列出一串清單,試圖說服我「他們努力得還不夠」!
每當聽到他們這樣說著,心中總會有種淡淡的鼻酸,因為他們所說的每一字每一句,似乎都是在 「數落自己」以及「對自己不滿意」的證明。
面對這樣的場景,有時候我心想:有沒有一個可能,並不是他們做得不夠多,而是他們的父母親在「愛自己的孩子」這件事情上,出現了困難。
不可諱言,許多人的父母親並沒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他們可能成長在一個飽受虐待、謾罵、指責、冷漠或充滿暴力的家庭中 。
縱使他們曾想要當一個夠好的父母,帶給自己的孩子滿滿的幸福,但在他們真正進入父母親的角色之後,他們卻不曉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
因此,面對著 這類 「愛無能」的父母, 即使孩子 再 怎麼 努力,終究無法獲得父母親的回應。而最令人難過的結果,是 這些孩子 將這一切的結果與責任歸結於「 是我做的還不夠 」。
我有時會 好奇地詢問他們 :「 有沒有可能,當你已經做了這 麼多,還沒有得到父母親的愛,並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你的父母親有他們自己的困難,沒辦法如同你所想,用你想要的方式去愛你?! 」
有時,他們聽到這樣的想法,會開始潸然淚下,眼神反覆交織著失落與失望。似乎,他們的努力被我看見了,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時也得接受一件事情:放下對父母親期望。
我之所以這樣詢問,目的絕非是要他們對父母親放棄希望。而是,若我們面對的真是一個「愛無能」的父母,「接受事實」或許就比「持續懷抱期待」更為重要。
有時,要放下我們對父母親的期望,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當我們決定這麼做的時候,也就等同於我們要同時放棄心中那幅「完美家庭」的圖像。
但若我們能夠在「接受事實」與「懷抱期待」當中獲得平衡,或許我們才有機會在心中騰出更多的空間,問問自己往後的人生想要的是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