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Lisa Feldman Barrett的《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腦際網絡讓我們相互調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
譯者: 蕭秀姍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4/01

🕸️🕸️

大腦真是個有趣的東西,如果今天有外星人想要瞭解人類是什麼生物——如何感受、思考、發育、行動——她得先瞭解人類的大腦。想想看(當然,用你的腦袋想),當某個外星人類學家打開人類的腦袋時,她會看到什麼?一個「理性」的左腦,相較於「感性」的右腦;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腦區、各種中樞;還是一個充滿聯結的網絡?

我小時候學的大腦,像是一張高度特化的地圖,類似一個地球儀,可以分成功能側化(functional lateralization)的左右兩半球,還有不同的腦區負責不同的功能。科學家運用各種照影技術,嘗試在地圖上確認各個島嶼的特色,似乎我們總有一天可以為每種心智功能找到一對一的領土。近幾年來,這種區位化的看法逐漸受到挑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具有可塑性的神經網絡。對於身處網路時代的我們而言,對腦的科學探究,是不是也很跟得上時代潮流?

《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從演化的角度切入,以神經網絡為基礎,探討腦如何產生感知經驗、如何發展、如何和其他的腦互動,以及為什麼能夠產生差異和創造現實。作者以有別傳統的觀點來看待腦,提供的是一個動態的、充滿活力和可塑性的大腦模型,當讀者透過書中文字和作者「連線」,我們的腦其實就是在以腦際互動的方式瞭解自己。

書中有幾個觀點很有意思:我們的腦是為了分配身體預算而生(即作者所說的「整體調節」),為了有效運用身體資源,我們的腦會事先進行預測。其實我們很多的感知經驗都來自於大腦的先行預測,它透過既有知識和經驗建構出一個場景,在感覺刺激到達之前就先有反應了——雖然很違反直覺,卻很有可能就是腦的運作方式。關於知覺的理論,有強調建構的由上而下理論(top-down theories),也有強調感覺資料的由下而上理論(bottom-up theories),作者顯然是站在前者來看待感知經驗,但如果腦在刺激輸入前已經做了那麼多的工作,那感覺刺激對實際經驗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的意識經驗有多少其實是建構的,多少是真實的?這個問題很有趣,雖然我們不會直接意識到答案。

另一個觀點是作者開宗明義就說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最主要功能在於進行整體調節(allostasis),在這個觀點下,傳統理性/感性的區分就只是個隱喻,對腦而言,能進行良好身體資源分配的行動就是理性的。哭泣理性嗎?生氣理性嗎?情緒其實也可以是「理性」的!當我們掌握腦的核心任務,對於壓力、悲傷、焦慮、憂鬱等身心狀態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或許,我們會更願意接受自己真實的樣態,會採取不一樣的方式來處理身心疾病。

雖然腦似乎一開始並不是用來思考的,但可能由於某種基因突變,複雜的大腦還是產生了會進行抽象思考的心智,這個心智創造了各種社會現實,將人緊密結合起來改變世界,這也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不一樣的地方。社會現實或文化如何建構,是另一個有趣的重大議題,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中強調了語言的角色,而Barrett在本書中則提到了抽象/摘要思考,後者的產生則是來自於神經元「壓縮訊息」的能力。生物層次的神經現象,產生了心理層次的心智,這個心智所創造的社會現實或想像建構的秩序,再回過頭來影響神經運作,這個動態的交互作用相當複雜,我們每個人的腦都牽涉其中,彼此連線,共同調節。

我們的外星人類學家抓了一個人,打開他的腦袋,試圖了解人是什麼;也許先進的科技讓她看見更多,但如果只研究單一的腦,是很難瞭解構成我們的腦際網絡的!更有趣的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完全透過神經現象來理解心智活動?「腦理學」會不會有一天取代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雖然我不是很樂意自己的所學被fMRI取代,但腦科學的諸多發現也讓我去思考一個問題:當神經科學成為主流,人文與社會科學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讓我們把關於腦與心智的知識,透過腦際網路,一代一代的傳承、演進下去——不知道為什麼,大腦產生了思想,眾多思想構成了文化,人類的心智在這個漫長的網路中,就這麼跨越時空的產生聯結,彷彿找到了一種長生不老的方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歡迎您有空來坐坐、來聊聊,讀讀我的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場「案子都還沒犯,判決書就已經寫好」的特別偵查行動就此展開。偵探小說般的情節和人物一一上陣,在小說的後半部,薩拉馬戈一路玩哏,不斷製造高潮和反高潮,在這齣猶如突槌特派員的恐怖荒謬戲裡,奉派調查的大隊長做了一個非常勇敢的決定,為這部小說劃下了悲劇性的句點。盲目的世界,彷彿又將再度來到……
在一個選擇很多很多的世界裡,我們似乎沒有因為可以擁有那麼多的選擇而安心,反而是因為擁有很多錯過的機會而焦慮。 如果我們能為事物排出優先順序,把心力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努力消除資訊不對等所帶來的幻象,並依據預定的標準來汰除選項,將可以大大精簡決策過程,克服FOMO和FOBO給人生帶來的困擾。
《關懷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關懷的哲學小書,作者思考關懷的意義、模式和元素,並說明以關懷為核心的生命如何為人帶來意義,使人可以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當一個人真誠地對適當的對象付出關懷,他也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從而在這個世界就定位(be in place)--我與你,兩人在關係中一起成長。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有創造力的人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能與焦慮一起生活,他們甚至願意付出很高的代價,只是為了獲得“神性的瘋狂”這項禮物。他們看到非有時,不會跑開,反而要上前遭遇它,與它博鬥,強迫它產生出有。
所謂的冷戰是美國和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內既未打仗又非和平的狀態。《意外的和平》是一本從外交談判和國際政治、軍事的角度探討冷戰終結的書。本書圍繞著1980年代美蘇一系列的裁軍談判展開,即便雙方都想追求和平,但這仍是一場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較量。雙方都在爭奪和平的定義權和話語權。
一場「案子都還沒犯,判決書就已經寫好」的特別偵查行動就此展開。偵探小說般的情節和人物一一上陣,在小說的後半部,薩拉馬戈一路玩哏,不斷製造高潮和反高潮,在這齣猶如突槌特派員的恐怖荒謬戲裡,奉派調查的大隊長做了一個非常勇敢的決定,為這部小說劃下了悲劇性的句點。盲目的世界,彷彿又將再度來到……
在一個選擇很多很多的世界裡,我們似乎沒有因為可以擁有那麼多的選擇而安心,反而是因為擁有很多錯過的機會而焦慮。 如果我們能為事物排出優先順序,把心力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努力消除資訊不對等所帶來的幻象,並依據預定的標準來汰除選項,將可以大大精簡決策過程,克服FOMO和FOBO給人生帶來的困擾。
《關懷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關懷的哲學小書,作者思考關懷的意義、模式和元素,並說明以關懷為核心的生命如何為人帶來意義,使人可以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當一個人真誠地對適當的對象付出關懷,他也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從而在這個世界就定位(be in place)--我與你,兩人在關係中一起成長。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有創造力的人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能與焦慮一起生活,他們甚至願意付出很高的代價,只是為了獲得“神性的瘋狂”這項禮物。他們看到非有時,不會跑開,反而要上前遭遇它,與它博鬥,強迫它產生出有。
所謂的冷戰是美國和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內既未打仗又非和平的狀態。《意外的和平》是一本從外交談判和國際政治、軍事的角度探討冷戰終結的書。本書圍繞著1980年代美蘇一系列的裁軍談判展開,即便雙方都想追求和平,但這仍是一場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較量。雙方都在爭奪和平的定義權和話語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內容主題】 一、大腦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深層邊緣系統和前額葉如何調節情緒 二、改善大腦健康以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探討大腦的訊息傳遞機制,包括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信號如何影響情緒與反應。此外,文章還分析了大腦的不同區域功能,從額葉到杏仁核的作用,並強調飲食對大腦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Omega-3脂肪酸、蔬菜水果、堅果及維生素B等食物對維持認知能力的影響。瞭解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改善飲食,支持大腦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我們的腦部是高級處理器,簡要來說,左右大腦會各司其職、各自運作,並互相交流,得到結論與反應 「胼胝體」是連結左右兩邊大腦訊息的橋樑,是類似高品質的訊息傳輸線 一般來說(並非絕對)左腦有邏輯及語言,右腦為圖像理解及肢體語言,經由胼胝體交流,它們得以共享合而為一
Thumbnail
6 篇文章|6601 字 思考觀|認知科學|管理學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思考的基礎 01  認識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訊息: 介紹大腦如何接收和處理新訊息,以及這對學習的意義 02  建立思考的框架: 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
Thumbnail
人類的意識很大的機率是在四維空間運行,然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類)腦神經元不斷運作,download接受意識的訊號
Thumbnail
看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後,突然對大腦產生興趣,因緣際會找到《大腦簡史》這本書,作者是臺灣認知精神科學/腦科學家謝伯讓,這本書探討的議題,主要是人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需要全身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這樣「掠奪」資源的能力從何而來? 從這本書的章節「序 章:植黨營私的大腦」、「第一章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你的大腦,為什麼這樣設計? 🗯「慣用左腦」的人在乎細節,「慣用右腦」的人看重整體?你更偏向哪一邊?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遇到意外驚喜更容易感到快樂,但也更難抗拒誘惑? 🗯你是依靠正面的「紅蘿蔔」還是負面的「鞭子」機制來學習? 🗯你有多會察言觀色,越過不同大腦之間的溝壑,讀取別人的想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內容主題】 一、大腦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深層邊緣系統和前額葉如何調節情緒 二、改善大腦健康以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探討大腦的訊息傳遞機制,包括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信號如何影響情緒與反應。此外,文章還分析了大腦的不同區域功能,從額葉到杏仁核的作用,並強調飲食對大腦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Omega-3脂肪酸、蔬菜水果、堅果及維生素B等食物對維持認知能力的影響。瞭解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改善飲食,支持大腦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我們的腦部是高級處理器,簡要來說,左右大腦會各司其職、各自運作,並互相交流,得到結論與反應 「胼胝體」是連結左右兩邊大腦訊息的橋樑,是類似高品質的訊息傳輸線 一般來說(並非絕對)左腦有邏輯及語言,右腦為圖像理解及肢體語言,經由胼胝體交流,它們得以共享合而為一
Thumbnail
6 篇文章|6601 字 思考觀|認知科學|管理學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思考的基礎 01  認識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訊息: 介紹大腦如何接收和處理新訊息,以及這對學習的意義 02  建立思考的框架: 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
Thumbnail
人類的意識很大的機率是在四維空間運行,然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類)腦神經元不斷運作,download接受意識的訊號
Thumbnail
看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後,突然對大腦產生興趣,因緣際會找到《大腦簡史》這本書,作者是臺灣認知精神科學/腦科學家謝伯讓,這本書探討的議題,主要是人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需要全身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這樣「掠奪」資源的能力從何而來? 從這本書的章節「序 章:植黨營私的大腦」、「第一章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你的大腦,為什麼這樣設計? 🗯「慣用左腦」的人在乎細節,「慣用右腦」的人看重整體?你更偏向哪一邊?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遇到意外驚喜更容易感到快樂,但也更難抗拒誘惑? 🗯你是依靠正面的「紅蘿蔔」還是負面的「鞭子」機制來學習? 🗯你有多會察言觀色,越過不同大腦之間的溝壑,讀取別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