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文時,到底有沒有必要用中文來解釋英文?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個疑問。
對一個學齡前的孩子,要直接把中文和英文完全分開,英文啟蒙就全英文,這是無庸置疑的。這個年紀的孩子,也才剛接觸中文學習,中文還未形成『母語』的強度,所以很容易接受另ㄧ個語言,這就是為什麼異國婚姻的孩子,很容易就學會爸爸和媽媽的不同語言,如果再加上住在不是爸爸,媽媽母語的國家,又輕而易舉地學到第三種語言。
對進入國小,國中,甚至更大的孩子,或是成年人來說,中文已經是『母語』了,有很好的中文理解能力,開始接觸英文學習時,善用中文的解說,是可以幫助英文吸收,問題是『要如何使用』?如果在學習英文時,中文用多了,容易使用『翻譯中文成英文』的方式,也就是中文式英文。但是,完全不用中文,學起來又很吃力,因為孩子基礎差,你又堅持完全用英文,結果光解釋個字彙或句意,又衍生其他新的字彙,最後變成『猜謎遊戲』,你以為孩子懂了,其實是『似懂非懂』,甚至是『鴨子聽雷』。
所以,中文是可以用的,但英文和中文的比例要維持在3:1以上。也就是說,若ㄧ堂課 80分鐘,中文解釋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其他時間都是英文,或者說,每說三句英文,才一句中文。像在學校裡,通常ㄧ句英文,馬上ㄧ句中文翻譯,這種1:1的教法是不合適英文學習的。中文是『母語』的情況下,肯定會先入為主。
那要怎麼教呢?以我上課為例,當我教ㄧ篇新文章時,我先帶孩子朗讀ㄧ遍,糾正發音及語調。第二遍,請孩子把不懂的字彙或語詞圈出,快速用中文和英文解釋ㄧ下,讓孩子對整篇文章消化理解,但時間不宜停留過長。第三遍,請孩子再朗讀ㄧ遍後,就進入文章討論,完全使用英文。孩子用英文練習問答,釋意各個段落(也就是用自己的話,把剛剛讀過的段落再說ㄧ遍),如此,才能跟英文產生更多連結,不然ㄧ定會被母語牽著走。學習英文,就得讓英文『先入為主』,目的是學習英文,中文只是輔助理解而已。如果把比例拉得更高,比如說,5:1 或 6:1更好。總之,在英文的學習中,不宜過多把時間放在中文的翻譯,而是要大量使用英文去討論這文章本身,這樣,大腦才能慢慢擺脫中文的控制,而去適應ㄧ個新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