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我就真的不懂。是真的。不是騙你的。什麼意思。我不懂。」
我是個數學不錯的人,更是個喜歡數學的人,曾經抱著金庸某本小說自行算裡面的數學。數學,對我來說,就是個直覺,就是個反射,是一種理所當然。但是,在姐姐身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時,我才開始真正,思考數學。
#成長型數學思維 是在探討美國人為什麼恐懼數學,即使是菁英份子,仍然在無形中透露出「害怕數學」的意念。作者翻轉了數學的教法,應該說,作者把翻轉教育套進的數學裡。
不可否認,這種教法很棒,對於不同程度的小孩都非常適用,「低地板、高天花板」的教法,讓低階的孩子可以上手,高階的孩子可以往更深的問題探究,甚至讓高階孩子說明給其他人聽,讓他本身的概念更加紮實,加強說服、推理的能力。
「為彼此的學習負責」是使用團體、多元教學所強調的,學習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是大家一起通力合作的事。一個人是孤立無援,大家一起可以讓想法激盪。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行,但每個人出一種想法,就能夠所向無敵。
「先想再教」,先拋出生活化的問題,而不是「幾片披薩幾個人分,吃到一半又來幾個人,剩下的該怎麼分」,因為實際上,我們會再叫一份披薩。將問題圖像化,問下一組會怎樣?那第十組?第100組?先靠直覺思考,而不是直接就問第n組的公式是什麼。
「怎麼教」「怎麼引導」是我的問題,但「不怕犯錯」卻是孩子應該具備的能力,無論是哪一種學習,跌倒是學走的必經之路。
《出錯會長出一個突觸。答錯的時候,大腦會增大;可是答對的時候,什麼事也沒發生,大腦沒有增大。》#成長型數學思維
《學生的想法永遠帶有某個邏輯,不妨找出這個邏輯,這麼做不是為了避免失敗,而是要褒揚學生的思考。》#成長型數學思維
姐姐卡住的點,常常讓我摸不著頭緒,不善言辭的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原來,不是她沒在想,而是我沒看到她思考後某個邏輯的結果,思考的方向偏了,結果就是超乎想像。能夠知道她內在的思路,對我幫助很大,找到她的脈絡,進而稱讚她「有在思考」,而不是罵她「都在亂猜」。
「孩子呀,媽媽的大腦還在努力的變大,你們也要快快跟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