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不是學不會,只是還沒學會──《大腦解鎖》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沒有藝術頭腦的孩子

我自認我是一個沒有美術天分的人。自小學開始,每逢美術課,我都會有點故意把作品弄得很爛,深怕自己如果付出真心,結果會不盡人意。這種「自我應驗」的思考是這樣的:先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故意弄不好,以證明自己真的不夠好。於是,我就成為那位沒有「藝術頭腦」的孩子。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沒有數學腦袋、沒有歷史天分、沒有音樂才華,於是從小就放棄學習的動力。然而,這種「天賦論」的想法早已過時。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指出,其實沒有人天生就適合哪個領域,學習本質上是仰賴後天的塑造
史丹佛大學數學教育教授裘‧波勒(Jo Boaler)便以《大腦解鎖》這本書跟我們解釋,為什麼我們的能力並非一成不變的,以及我們該把握哪些關鍵來釋放我們的學習潛能,邁向無設限的人生。

神經可塑性: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

首先,大腦有神經可塑性。簡單來說,我們每次的學習,都會強化與連結大腦的神經路徑。大腦並非到了某一歲數便停止成長,而是不斷改變。
有一個例子提到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在倫敦,要成為計程車司機,必須通過艱困的考試,記住查令十字車站方圓十公里內的兩萬五千條街道與兩萬個地標,以及任兩點最順的路線。他們必須建立自己複雜的空間地圖,通常要考四年才會過關。
科學家研究司機在受訓前與受訓後的大腦變化,並發現他們的海馬迴明顯增長,這是主導空間與數學思維的區域。研究還發現,如果他們退休,海馬迴就會隨之萎縮。神經可塑性證明了若大腦積極地使用,就會成長
然而,「天賦論」的迷思卻在我們的文化中根深柢固,讓孩子對自己不擅長的事物產生深刻的自卑感。
「一旦相信只有某些人能出類拔萃,人生就會受到影響,也就不再努力追尋想要的人生目標。這種信念是陰險、有害的,不讓我們發揮潛能。」[1]

讚美孩子「很聰明」是好事嗎?

第二,我們要重視潛能,而非天賦。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指出,「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被固定的,也認為人大多是無可改變的,因此較常對自我與他人產生敵意。相對地,「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能學任何東西,也比較能接納新的事物。
波勒指出,只要「成長型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介入,他們的數學成績便會提升。改變思維信念,大腦也會跟著改變!
你有被稱讚過「很聰明」嗎?有一個研究顯示,相較於被大人讚美「很努力」的孩子,被讚美「很聰明」的孩子多半會選擇比較簡單的任務,以繼續保有「聰明」的表現。但是,這帶來的結果是,孩子不敢嘗試錯誤,只要遇到挫折,就會開始懷疑自己「不夠聰明」。他們也會常常焦慮自己的表現,以免自己成為「資優生冒牌貨」。
因此,波勒提到,我們讚美孩子要聚焦在他們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他們「自身」。例如,當他解完一道數學題,「固定型讚美」會說「你很聰明」;但「成長型讚美」會說「你的解法很有創意,你怎麼想到的?」。
事實上,有一篇研究報告便指出,只要該學術領域的教授越相信「天賦」的觀念,該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和有色人種就會越少。因此,「女生天生沒有數理腦」根本不是事實,而是來自於大學教授的性別偏見。

記憶資訊與增進理解力

第三,學習要重深度,而非速度。
你一定有過一個經驗,明明在考試前都還記得前一晚念的東西,但當鐘聲響起,腦袋卻一片空白。這是因為時間的壓力會使「工作記憶」受到阻礙,變得更焦慮。這讓許多學生感到挫折,認為自己沒有在限定時間內做完題目,就是學不好。
有研究指出,如果父母有數學焦慮,要求孩子一定要在限定時間內算完題目,那孩子的數學成就會降低。相對地,如果給孩子充裕的時間進行思考,讓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父母的數學焦慮就不會影響到孩子。
其實,學習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看得都不是速度,而是理解的深度。一個人學得快,只是強化既有的神經,短時間記住很多資訊;但要增進理解力、內化知識、提升靈活度,就必須用更長的時間,讓大腦產生更深、更永久的結構變化。
「如果只重視記憶,而忽視深度理解,擅長深度思考的人會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那門學科。至於擅長記憶的人,也會因為沒有機會進行深度思考而得不到更好的發展。」[2]
作者舉很有名的「高斯證明」(Gauss’s proof)為例。高斯是一位數學家,在小學時老師給了他一道難題,叫他把1到100的所有整數加起來。很有趣的是,如果你是死記硬背派,真的從1慢慢加到100,解這題會非常痛苦。高斯發現,把1跟100相加、2跟99相加,答案都是101。進一步觀察,總共有50組101,於是答案就是50x101=5050。
簡單吧?當你願意先慢下來思考,而非埋頭苦幹地拚命計算,反而會更有效率。

結語:不是學不會,是還沒學會

總結一下目前為止我們討論的重點:
1. 大腦有神經可塑性,只要願意學,大腦就會成長。
2. 我們要重視潛能(成長型思維),而非天賦(固定型思維)。
3. 學習要重深度,而非速度。
作者也特別提到,這些觀念不只有益於孩子,也對大人在職場上的學習很有幫助。如果我們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很快地先認為自己天生不適合這份工作,那就失去成長的機會。波勒指出,若我們放棄了某件事,很少是因為實際上做不到,而是先認定自己做不到
《大腦解鎖》是一本重點清楚、文字淺白的科普與教育入門書籍。無論你是老師、學生或是正在學習任何知識的人,都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收穫。擁抱挫折,學習繞道前進,就是我們人生不設限的開始。
我們不是學不會,只是還沒學會。
[1] 裘‧波勒(Jo Boaler),《大腦解鎖》(台北:天下文化,2021),頁37。
[2] 裘‧波勒(Jo Boaler),《大腦解鎖》,頁164。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克莉斯蒂娃的克萊恩手裏劍│《弒母:梅蘭妮.克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書評《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2-13
【台中室內設計】我家的童趣圖書館│鯨魚書架│大膽用色活潑透天宅│靜享閱讀時光│設計坪數40坪│綻緣空間設計推薦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avatar
艾瑪娘的小日子
2023-12-03
不衝突,不愛情?│《佛洛伊德的椅子》書評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1-13
一味追求好公關,世界不會更關公│《教出殺人犯 I: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書評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0-03
無盡的「少年」:《海獸之子》的精神分析│《日本經典動畫指南》書評「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08-24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書評:託名虛構似乎不是重點在閱讀之前就得知這本書是託名虛構寫作。老實說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看書主要看的是內容,反正我又不認識青山千鶴子。抱著這樣的心情開始閱讀。 總的來說閱讀體驗很不錯,是一本包含了台灣歷史+美食+女權主義三大主題的小說。
Thumbnail
avatar
Killer Velvet
2023-05-08
【書評】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同一條路:陶德‧羅斯《黑馬思維》我們可以忽略目的地,關注手中的機會,而非道路的盡頭。
Thumbnail
avatar
微讀
2022-06-21
不正常書評|09.不是狼也能活!現代更該修的《守弱學》這本書我下筆前猶豫許久,不知如何介紹才能好好傳遞這本書的價值,畢竟,他從標題開始就與現代社會崇尚的價值大相徑庭。《守弱學》,就是教你「弱中求生」的一本人生指南。它是權謀六卷中的一冊,出自西晉明臣杜預。本篇,我會挑出部分精彩段落,讓各位愛書人能夠體驗這本書的魅力。
Thumbnail
avatar
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
2022-06-07
【書評】對不起,我不是那個意思:何致和《地鐵站》就像過敏一樣,有些事是永遠不可能麻木或習慣的。
Thumbnail
avatar
微讀
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