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篇章中,托勒曾經提到,人們之所以感到痛苦,往往是因為被自己的心智所迷惑,將「自我」等同於心智塑造出來的「小我」,而忽略了埋藏在心智背後,與萬物相連結的「本我」,落入一種「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無意識狀態。
一般人從小到大都沉浸在思考之中,在強大的行為慣性下,要脫離心智的掌控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如果我們都對於笛卡兒說的「我思,故我在」深信不疑,要我們放棄思考,就像是要我們放棄自身的存在一樣困難。就這樣,即便我們都知道心智的把戲,卻往往只能看著自己落入它的圈套而無法自拔……
不過,就好比莊子《逍遙遊》裡的鯤魚,雖然長年都潛游於北海之中,一旦回想起應該如何飛行,化為展翼千里的鵬鳥,乘著颶風翱翔萬里,也不過是轉瞬間的事情。
終結時間的幻相
托勒說,如果我們要擺脫對於心智的認同,關鍵就在於:終結時間的幻相。
這是什麼意思呢?
時間與心智是分不開的,將時間從心智中移開,心智就會停止運作,除非你選擇使用它;與心智認同,我們就會被困在時間之中,無止境的牽掛過去與未來,不願意承認和接受當下的「如其所是」。我們把自己的身分認同建立在過去,把救贖寄託於未來,然而,在托勒的眼裡,這兩者其實都是虛幻的,只要能夠捨棄「時間」,我們就能脫離心智的掌控。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感到有些懷疑,人們不是總是說「時間就是金錢」、我們要做「時間管理」,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嗎?怎麼會說我們應該要「捨棄時間」呢?
其實,時間一點都不寶貴,真正寶貴的是「當下」,因為當下是我們自始自終唯一能夠擁有的。
時間是由過去和未來所交織而成的,所謂的「過去」,是已經逝去的「當下」,所謂的「未來」則是尚未到來的「當下」,二者在此時此刻的現實之中其實並不存在,人類之所以會這麼在乎它們,是因為這些「過去」和「未來」所交織而成的「心理時間」,正是心智、思考和情緒運作所需要的材料,不斷地拉扯我們脫離當下的現實,最終形成人類苦惱的根源。
當我們領略到所有的事物只能夠在當下發生,當下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時,我們的意識將有所轉換,也就是從「時間」轉換到「臨在」,從心智的「小我」轉換到無邊無際,與萬物相連的「本我」,在那一刻,我們將感受到無比的寧靜豐足。
幾個關於當下的疑問
最後來談談一些關於「當下」常見的迷思:
- 你可能會覺得,怎麼可能停止思考、捨棄時間呢,這些都是人類每天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不是嗎?的確沒錯,當運用得當的時候,心智和時間對人類來說都是無比強大的工具,但是當它們反客為主,將你變成他們的奴隸的時候,所造成的副作用和痛苦也是無比巨大的。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警醒,隨時讓自己回到當下,和「本我」有更多的連結,生命就會有更清明的意識和更高的品質,這將幫助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更好的運用心智來進行創造和思考,卻不會遭受小我旺盛的痛苦;也更能掌握客觀的「時鐘時間」,而非受迫於主觀的「心理時間」。
- 你可能又會覺得,如果我在當下感到不快樂、對難以脫離的困境感到痛苦,不是應該對未來有盼望嗎?托勒告訴我們,所有的救贖都不存在於未來,只存在於當下。如果我們對於當下的人生處境感到不滿意,我們可以選擇在當下採取行動去改變它,或是在無可改變的情況下選擇臣服於當下的如其所是。將救贖寄託於未來的人,即便有朝一日真的得到了他所盼望的,他仍然會對未來產生更多的盼望,於是永遠都無法對自己的處境感到快樂。
- 「那人生的目標呢,不是在未來才會實現嗎?如果不管未來,只管當下,會不會太消極了呢?」,你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疑問。托勒告訴我們:人生的目標就是開悟,而開悟是痛苦的終結,也就是在當下的此時此刻連結本我,當你體驗到了這點,就會在本我之中感受到無比的幸福和圓滿。這時你也會明白,所謂「未來想要達成的目標」,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小註腳,它與我們是誰、我們當下的幸福和圓滿都全然無關,而過程,永遠比終點來的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