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遞出去的蘋果沒有毒,那就是一顆善意的蘋果。
《每個微小善意 》/瑪塔巴托利(Marta Bartolj)/青林202212
有一次我穿了新洋裝,開心地上街亮相。才上公車就有個女生靠過來,明顯的動作讓我充滿戒心,我正要回頭瞪她,她卻靠近我輕聲說:「你背後拉鍊沒拉好,我幫你。」對我微笑並迅速將它拉上。我羞紅了臉卻十分感激,她這一舉動就像天使降臨,瞬間緩解了我的窘境。
陌生人的善意若是來得恰如其分,我們就能感覺世界如蘋果芬芳容易入口。
《每個微小的善意》大抵說的就是這樣的舉手之勞,小小的善行卻能使人瞬間解渴紓困。作者瑪塔・巴托利(Marta Bartolj)來自我們不熟悉的斯洛維尼亞,但她筆下的善良卻讓人不陌生。
一個女孩遺失了愛犬,雖然起床時猶感覺世界充滿慘澹的灰色,但她沒有忘記要攜帶善意出門。
出門張貼「尋狗啟示」,路過公園的街頭藝人,原本已經通過的她,正要拿出蘋果當早餐,卻臨時回頭,看見沒有人捧場的吉他手,於是走回來把蘋果遞給了他。街頭藝人笑了,滿懷欣喜,也就繼續唱歌。
這時旁邊背著「紅書包」的男人無意中看見了,於是在接下來的走路過程中,他也順手拾起旁人亂丟的飲料罐;而後另一個孩子看見了,接著他發現身上的零錢,可以幫助另一個丟失氣球的小女孩重新再買一個⋯⋯
一個舉動加上一個微笑,再怎麼慘淡的灰色城市,都能瞬間生出火苗。
紅色是善意的火把
就這樣,從一顆遞出去的紅蘋果開始,畫家刻意標示的紅色人事物就像是接棒的火把,被畫家點睛的,就會成為善意的傳遞,一個接一個。微小的善意並不需要登高一呼,不過是在你在的地方,放眼出去、簡單觀察,一個舉動加上一個微笑,再怎麼慘淡的灰色城市,都能瞬間生出火苗。
平淡的日常生活,平凡的坐臥起居,畫家利用灰色詮釋了這樣的日常,而紅色的人事物提點,像是路標,提醒你每個翻頁眼睛落下的重點,提醒你故事還沒結束,請繼續看下去。而讀者在讀完所有篇章時,會終於感受到,釋出善意原來很簡單。善意也是流動的且易於感染。
用心觀察而非語言
全書無一個字的繪本裡,告訴我們善意其實不需要語言,語言總容易流於說教或帶來誤解。還不如用「心」觀察。畫家透過分鏡,聚焦在傳遞善意與被傳遞的人的行為、表情上,也不忘把視角拉到更大範圍的街道、公園裡,看見更多人彼此交流的方式。
「注視」、「觀察」而後釋出舉動,是書中人物們的描繪重點,也成為讀者在閱讀時,理解與感受的起點:我們不但理解了故事軸線的進行,知道女孩釋出善意,最終也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回饋,同時也感受到善意傳遞的最終意義,其實是無形中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注視」、「觀察」而後釋出舉動,是書中人物們的描繪重點。
畫家刻意標示的紅色人事物就像是接棒的火把,被畫家點睛的,就會成為善意的傳遞。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的關係。」(約翰・伯格(John Berger))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裡提醒:「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的關係。」透過觀看,我們能夠確認我們所屬的世界,是冷酷還是溫暖?而其中的轉化關鍵,則來自於觀看的角度,換句話說,是我們接下來行動的方式。
瑪塔・巴托利(Marta Bartolj)或許想要告訴我們,縱使我們沒有能力改變整個世界,但是透過一點點善意,也許能夠轉化眼前我的周遭環境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