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戰爭下的詩人心靈圖像《冷不防》

【繪本】戰爭下的詩人心靈圖像《冷不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冷不防》一書是從日治時期詩人楊雲萍《山河》詩集裡,擷取片段,利用圖像去呈現日治時期戰爭下的詩人心靈感受。透過生活的小事件、街道所見所聞,串接「冷不防」字眼,能令人在某些片刻貼合地感受到,那個時代屬於知識分子特殊的心靈狀態:幽微的、創傷的、隱隱含著各種情緒的混合體。

原著楊雲萍/翻譯葉笛/改編繪圖王春子/國立臺灣文學館202209

原著楊雲萍/翻譯葉笛/改編繪圖王春子/國立臺灣文學館202209

許雪姬、蔡易澄的隨書導讀

許雪姬、蔡易澄的隨書導讀

繪本中以長女貞貞的提問「什麼是什麼?」開頭,

直接勾勒出詩人對戰爭的不安與震顫之心。而首頁即以詩句「窗外風雨不止,像野獸,我在走動」(來自〈風雨中〉)作為背景,灰藍的底色,繪上一名紳士帽大衣的男人手持黑傘,當其他人一樣撐傘緩緩徐行時,只他一人「奇特的」對抗風雨行走。

是一般人不察,還是只有在他身上才出現了暴風雨呢?難道不是因為詩人的敏銳以至於路難行嗎?

詩人的姿勢凸顯了他對於時局的敏感

詩人的姿勢凸顯了他對於時局的敏感


接著詩人的句子「冷不防酒瓶破裂。冷不防茶花掉落。冷不防被任命為府評議員。(怎麼可能?)冷不防美人向我訴說愛意?你是位詩人哩,冷不防被這麼說」這個篇章算是繪本裡重要的轉折之處。

不僅詩句譜寫出詩人的種種「不適應」,畫家也利用留白、暗色色塊和簡潔線條,勾勒出詩人(楊雲萍)及女兒貞貞的各種失措姿態:手舞足蹈地要去扶住酒瓶、花瓶;詩人站上耀眼的講台接受公職卻側吐舌頭;洋服旗袍美女愛慕地看著詩人,詩人尷尬、貞貞想拖著他的手離去。

看似童趣輕盈的描繪,因為大量的留白,卻讓情境像是講了反話一樣,叫人更看見時局中詩人的身不由己:亟盼安穩時出現動盪,欲隱晦自我卻招來注目。身為能影響他人的知識份子,在戰爭裡終究成為拉攏或鬥爭的焦點。

詩人縱然對殖民政治有百般無奈,但確也不是獨善其身、被動的人。再下頁,畫家呈現了詩人牽著貞貞走在當時充滿日式風情的街道上。光鮮亮麗的現代化街道,卻是轉過暗巷,就能撞見民眾們如火焦迫的底層生活:

冷不防燙頭髮的赤腳姑娘搧動著烘爐扇,炭火散開,迸飛。冷不防肚子脹大的孩子,抓著飯碗在哭叫⋯⋯」(〈裏巷黃昏〉)。


詩人看似過著光鮮的近代生活

詩人看似過著光鮮的近代生活

詩人轉進暗巷,看見民眾真正的現實

詩人轉進暗巷,看見民眾真正的現實

畫家敏銳地抓到了詩人現實關懷的那一面,一樣是童趣輕盈的處理,放上詩人的句子,對比的強烈,忍不住要叫人停下來好好思維。

對詩人來說,暗巷裡的這些寫真,才是他及他的同胞們每日的真實生活。而戰爭,似乎更加深加劇了這些窘困與壓力,迫使詩人提起筆再度記錄下「冷不防」。



未說出口的未來

空襲正殷時,我把菊花插在瓶裡,冷不防砲聲、飛機呼呼聲裡,花微微在搖晃,花卻在大花瓶裡。

畫家選擇把詩人另外日記裡的句子,也加上了「冷不防」,剪貼在繪本裏:窗外升起黑煙,屋子裡花瓶裡插著菊花,地上散落玻璃碎片,以及不遠處一本名為「山河」的詩集。

微微晃動的花,在大花瓶裡插著⋯⋯未來是什麼?

微微晃動的花,在大花瓶裡插著⋯⋯未來是什麼?


動與靜、喧嘩與凝視,微微晃動的花,在大花瓶裡插著。就算處境尷尬,就算看見民不聊生,但未來仍是不可知。因此詩人沒有說出,花瓶到底是跟著晃動了,還是始終屹立不搖?那未來沒有被說出來,也可能是不敢說出來,就像瓶裡的菊花既是時代的象徵(日本統治),在民間卻也是一種哀悼的表示。

對時代、對局勢的惶惶不安感,透過「冷不防」的戰火,像溫水裡的冷箭,慢慢開出一條裂縫,彷彿在忐忑中可以呼吸,可以讓出一些想像的空間來:「倏然,鳥飛去,——心臟的鼓動造出空間,烈風格達格達搖撼著玻璃窗⋯⋯

花朵與鳥顫動的痕跡

花朵與鳥顫動的痕跡

雖然〈冷不防〉原詩只凝結在戰爭的慘烈中,但透過其他詩句與日記的剪裁,圖與文巧妙的結合,反倒讓我們更理解詩人在戰爭時期的心靈圖像,除了生活的衝擊,以及生命的威脅之外,也看見庶民生活樣態的深度觀察,以及慘烈中讓出的心靈的空間。

正如故事開始前二頁,畫家呈現了台灣文學館中的劇場「光影裁縫店」,楊雲萍留下的背心,就是一件由文字與時間裁縫的生命之詩,彷彿也在說,在背心裡你若能看見詩句閃耀,在繪本裡便能進一步瞥見花朵與鳥顫動的軌跡,透過詩人靈魂睫毛的閃爍,一直延伸到未來。

avatar-img
文字裡的大象的沙龍
35會員
42內容數
如果人生可以只擅長一件事,就把這件事做好:像大象一樣在繪本、圖文書,以及文字書中打滾,再好好噴水,分享與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本將近一個世紀前(約1927年的創作)的創作,和現今坊間能讀到的奇幻,乃至科幻作品都不相同。《銀河鐵道之夜》無疑是素樸的。如果還有無法罷手的翻閱感,想必是因為,《銀河鐵道之夜》隱約透出的關於追尋生命本質的純粹情感,不管是基於對生活的感受、對萬物的好奇,以及企圖透過宇宙連結,得到生命至樂的渴望,讀來
親愛的你: 剛告別童年、正進入青春期的你,關於成長這件事,想必伴隨著許多改變的發生: 在《媽媽不在家的一年》這本書裡,主角達莎就有著類似的心情,在還無法自主、光影交替的一年裡,她體驗著關於分開與孤獨,友誼與初戀的成長滋味。
莎赫札德這個名字是來自《一千零一夜》這個古老傳奇的開端。 《莎赫札德與生氣的國王》莎赫札德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最後能左右國王最後的決定,她只是講故事與期望。
好看的書,總是令人心蕩神馳,時時刻刻,畫面不斷地盤旋內心。然而並非每個當下都能理解那樣的心緒,只有它從潛意識裡探出頭來,化成語言,才能明白它曾經如此貼近自己的心跳,曾經那樣把感受、情緒和聲音潮來潮往,保留下來。 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ALDO》以畫面呈現孤單和陪伴。
在美麗時預見蒼涼,衰敗時絕處逢生。 人們喜歡王爾德的故事,愛上他的童話,長期以來不斷地改寫、翻譯、重繪,只為追上他信仰的絕美真理。這本由梅希・派蒂・薛林重新改寫的繪本《快樂王子》,就是如此復生的經典,準備好讓它撐起這個時代裡、關於痛苦與愛的所有想像。
《巴士暴龍》是個兒童故事,但是讀起來卻更像是我們夢裡的傳奇。有著讓孩子認同的恐龍、對自然的反思,以及對於心靈與生命不同面向的展現。五十嵐大介漫畫裡的對於自然與人造物互涉、融合的世界觀,具體而微地濃縮在繪本裡,不管是不是他的書迷,都能在開放的情節裡,找到自己的某部分的鏡像寫真。想像相符合的東西。
這本將近一個世紀前(約1927年的創作)的創作,和現今坊間能讀到的奇幻,乃至科幻作品都不相同。《銀河鐵道之夜》無疑是素樸的。如果還有無法罷手的翻閱感,想必是因為,《銀河鐵道之夜》隱約透出的關於追尋生命本質的純粹情感,不管是基於對生活的感受、對萬物的好奇,以及企圖透過宇宙連結,得到生命至樂的渴望,讀來
親愛的你: 剛告別童年、正進入青春期的你,關於成長這件事,想必伴隨著許多改變的發生: 在《媽媽不在家的一年》這本書裡,主角達莎就有著類似的心情,在還無法自主、光影交替的一年裡,她體驗著關於分開與孤獨,友誼與初戀的成長滋味。
莎赫札德這個名字是來自《一千零一夜》這個古老傳奇的開端。 《莎赫札德與生氣的國王》莎赫札德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最後能左右國王最後的決定,她只是講故事與期望。
好看的書,總是令人心蕩神馳,時時刻刻,畫面不斷地盤旋內心。然而並非每個當下都能理解那樣的心緒,只有它從潛意識裡探出頭來,化成語言,才能明白它曾經如此貼近自己的心跳,曾經那樣把感受、情緒和聲音潮來潮往,保留下來。 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ALDO》以畫面呈現孤單和陪伴。
在美麗時預見蒼涼,衰敗時絕處逢生。 人們喜歡王爾德的故事,愛上他的童話,長期以來不斷地改寫、翻譯、重繪,只為追上他信仰的絕美真理。這本由梅希・派蒂・薛林重新改寫的繪本《快樂王子》,就是如此復生的經典,準備好讓它撐起這個時代裡、關於痛苦與愛的所有想像。
《巴士暴龍》是個兒童故事,但是讀起來卻更像是我們夢裡的傳奇。有著讓孩子認同的恐龍、對自然的反思,以及對於心靈與生命不同面向的展現。五十嵐大介漫畫裡的對於自然與人造物互涉、融合的世界觀,具體而微地濃縮在繪本裡,不管是不是他的書迷,都能在開放的情節裡,找到自己的某部分的鏡像寫真。想像相符合的東西。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