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作者將心理治療過程運用在動物主角們身上: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做傻事,大力慫恿他去找心理諮商師蒼鷺。蒼鷺運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協助蛤蟆先生面對內在小孩和成人,學會分析自己的感覺,發展情緒智商。到了書末,他恢復了以前的開朗,展開全新的旅程。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蛤蟆並非故意表現得遲鈍。就像很多人一樣,他從沒有用心思看待自己的情緒,也就很難用言語形容,當然更不可能描述給別人聽。事實上,他不自覺地發展出很多行為策略,成功逃避對於自我的認知。於是他成了最會「打招呼的人」,就像他最有名的開場白是熱情的「你們好啊,我的朋友們!」接著是「你一定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麼!」又或是「快來瞧瞧這個!」因此,從來沒有人問他「你好嗎」?更沒人問他「你感覺如何」?
「你感覺如何?」對蛤蟆來說是很新奇又讓人不安的問話,尤其對方似乎真的很想知道他的答案。但蛤蟆從來沒有試過自我分析,所以還真不知道如何描述內心的狀態。
●「瞧,你悲傷的原因是真實可見的:你想起那些不快樂的時光,自然會產生悲傷、不快樂的情緒,所以你哭了。你是否能接受這樣的解釋?」
「可以吧!」蛤蟆吸吸鼻子,「但我不喜歡這樣嚎啕大哭。」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它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蒼鷺說。
●蛤蟆坐著一動也不動,陷入深思。「聽起來確實是兩難。那麼,當我的憤怒遇到父母無堅不摧的權力,會發生什麼事?」
蒼鷺說:「在我看來只能有一個答案。」
「什麼答案?」蛤蟆問。
「你必須學習無攻擊性的憤怒!」
●「你說『共謀』是什麼意思?」蛤蟆問。
「就是達成一種祕密協議。我所謂的『共謀』是指你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造成自己的不快樂。這就是在玩心理遊戲:輸家才是贏家。」蒼鷺的話聽起來有點難以理解。
●蒼鷺繼續說明:「因為這些概念最可能威脅我們的心理平衡。這些觀念最有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現在也感受到了。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蛤蟆,這樣你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你會拒絕把心門打開,因為它通往一條艱苦的路。」
●敘述的過程讓蛤蟆有機會完整檢視他的人生。他開始意識到,某些人與事對他有著長時間的影響,他看到自己如何面對,也看到一個事件是怎樣引發另一個事件。以前,當他回想過去時,那些發生過的事件都是片段的記憶重現,彼此似乎沒有什麼關聯。偶爾他會回想和檢視某一段較長的片段,例如入獄期間,但總是迫不及待要把這些不愉快的念頭拋開,趕快想別的事。
但現在,他開始有能力回想而不譴責任何人。他能找到不同的事件之間的關聯,客觀地加以檢視而不會感到愧疚。慢慢地,他開始了解某些事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它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換句話說, 蛤蟆開始能省思自己的行為並從中學習。
●「我的意思是,『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你不能說『好,我到達了』,彷彿你剛征服了聖母峰一樣。當你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而且這當然也無法保護你完全避開命運無情的矢石。」
「我懂了,你的意思是,我好,你也好』其實是表現出一個人的信念。」
「是,非常接近人道主義者(Humanist)的信念—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而不一定相信神或超自然的力量。」蒼鷺回答。
~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曾任教於英國亨利商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