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心得與反思

2023/02/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會尋求心理諮商呢?

是心情盪到谷底,每天鬱鬱寡歡,彷彿這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能吸引你的事物,沒有你的容身之處,心裡的那股不爽快又無處可發洩,僅能自己咬著牙撐著。是否會渴望一個能傾聽你、包容你的人出現,替你排除掉心裡的嘔氣。
《蛤蟆先生先生去看心理師》出自 Robert de Board

衣食無缺的蛤蟆先生為何不開心?

書中的蛤蟆先生就是如此,心情鬱悶,對於生活毫無動力,嚴重到他的朋友們都擔心起他了,從何時起他不在是以前那個意氣風發的蛤蟆了? 連蛤蟆自己都很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這麼憂鬱。因此,他聽從建議,去看了心理醫生「蒼鷺」先生,而這次的療程總共十次。
順著本書章節,每一章都是一次蛤蟆先生的診療過程。蒼鷺透過不斷地問題引導著蛤蟆先生,回想到他小時候的成長過程,以及各樣行為所代表的情緒意味,何時讓你感受到「恐懼」? 何時讓你感受到「憤怒」? 何時又讓你感受到「快樂」呢? 透過一步步的問答,讓蛤蟆探索自我內心深處。
並提出三個時期,來劃分人的行為,分別是「父母狀態」、「兒童狀態」、「成人狀態」時期。蛤蟆先生之所以會這麼抑鬱,成因終究來自於他小時候父母對他的影響,讓他即使長大成人了,遇到「父母狀態」行為的人,容易讓他陷入「兒童狀態」,而這個狀況讓他很不快樂。蛤蟆先生意識到了自己的情況,並試著想改變現狀,從「兒童狀態」轉變到「成人狀態」狀態。試著執行自己內心的意志,包容他人也包容自己,將自己從過去的枷鎖中釋放。

決定你的心理地位

蒼鷺先生畫了一個四象限圖,分別是「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的四種情況。蒼鷺先生提及「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了何種態度,就會一輩子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變成我們存在的根本基礎。」但是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這些情況是有可能轉變的,蛤蟆先生在這十次與蒼鷺先生的諮商會談下,最終,選擇了「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這個選擇是動態的而非靜止不動,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和別人表現出來」,也是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種信念。

Finding your way

漸漸地,蛤蟆先生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道路,恢復成過往有元氣的樣子,對於家族事業開始上心,並展開心胸接納以前排斥的事物,想透過「創業」把自己的想法實現。勇於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不在畏懼威權敢於表達自己。翻開日記看著過往混雜頹廢而空白的頁面,重新提筆書寫下當日得多麼充實的社交,以及未來的理想藍圖。

關於你自己呢?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蛤蟆先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或是對於威權不敢吭聲隱忍自己,逐漸地,像朵凋零的太陽花,失去那曾經耀眼奪目的光彩。面對失敗與挫折,我們可以哀傷、難過甚至憤怒,用各種負面的情緒去發洩。但最重要的是在發洩之後,有沒有試著換個角度與心態重新去看待這些事物,即使曾經跌倒了,但你是能再次出發,從現在開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0會員
33內容數
紀錄所閱讀過的書籍,並經將書中精華寫成摘要,希望有助於大家對該書的快速的了解。更能迅速找到自己所喜愛的類型,用最簡短的時間了解作者欲傳達得意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