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Ch5-10] 變回兒童、模仿父母-三種自我模式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第1-4章,我們聊了「心理諮商」的樣貌
而5-9章,蛤蟆和蒼鷺開始大聊心理學理論啦!

raw-image
*本書使用了「溝通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學派的理論, 
但心理諮商存在許多不同的治療取向,
鼓勵大家可以探索和學習 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治療取向!

上篇文章的最後,我們提到蛤蟆已經逐漸習慣「察覺和省思情緒」
蛤蟆發現自己會慣性「討好」周遭的人,吞下批評並感到「沮喪」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發現他「好憤怒」,
身邊的人好常批評他,當時都沒有反駁,但他真心覺得一切都「不公平!」

「每個人都對我那麼壞,但這又不是我的錯…」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外在的世界卡住了一切
”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與狀況?“
但這時蒼鷺卻邀請蛤蟆,開始探索童年

兒時狀態Child Ego State

蛤蟆的童年很不快樂,他出生自龐大的家庭企業
從小就被大家畢恭畢敬稱作「少東家」的蛤蟆一點都不開心,只覺得很恐懼
父親非常的苛刻,很少讚賞或擁抱蛤蟆,而母親一見到父親,就會對自己很嚴格

蛤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訴說自己的故事,
的確,父親和母親時常不合理的對待蛤蟆

如果你被兩個仁慈的獨裁者關起來,他們很強大能完全掌控你,但同時又照顧你、關懷你,你會有什麼感覺?

蒼鷺問著蛤蟆,

「我們會感到很矛盾,但必須學會適應,並且學習無攻擊性的憤怒」

這就是【兒時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在兒童時期,我們很弱小,面對父母、照顧者的權威和不穩定,無處可逃所慣性養成的模式

蛤蟆的兒時狀態,就是慣性地在指責和權威之中,
「討好、順從和沮喪」 而這個模式一直被蛤蟆帶到了長大!

所以當他控訴著人們批評自己,但他的「討好和順從」習慣,使他自己更加容易招致批評
因為他從不展現「憤怒」!他不與別人劃清界線,好好解釋自己的想法
這些討人厭的戲碼,就這樣不斷在蛤蟆的人生中上演,同時,侵蝕了蛤蟆的心靈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是好友留佩萱所撰寫的書。
此書介紹了原生家庭的風格,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和防衛機制。
防衛機制就類似於本文提到的「兒時狀態」,為了因應生活中的威脅所培養出的防衛機制
一直影響我們的生活,直到成年,卻可能一直用小時候的習慣面對世界



憤怒去哪裡了?聽聽憤怒的聲音

看到蛤蟆慌張地詢問自己為何不會憤怒,我完全看到自己的樣子
幾年前上著諮商課程時,我剛好抽到「憤怒」的情緒報告
驚訝的發現自己缺少憤怒的習慣
但這並不是代表,我不會遇上「被侵犯、不公平或是羞辱的事情」
只是我都習慣地將生氣的感受,直接轉成了「沮喪、悲傷或愧疚」,完全沒有察覺其實我很生氣!

那陣子我會下意識地關注我的悲傷,背後是不是隱藏著很深的憤怒
我總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自由,被伴侶、師長們決定了許多事
在諮商課堂上,老師輕聲地問我

你怎麼不說出來呢?生氣在提醒你“設立自己的界線”

當我們是孩子,面對著必須依賴的大人,再不公平,也很難施展全然的憤怒
蒼鷺在這本書中介紹了幾個「小孩釋放憤怒的方式」

raw-image


很推薦在苦惱時,思考自己的行為是不是隱藏著憤怒,卻沒有好好的訴說出來
當“逃避退縮”、“事情拖延”、覺得一切都不順遂“鬧著彆扭”
有沒有可能,是我們陷入了兒時的狀態,沒辦法好好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其他狀態:成為權威者、或成熟的人

在本書中,蒼鷺根據溝通分析理論,
分享了“兒時狀態”之外的另外兩種 “父母狀態”與“成人狀態

這可能很難相信,當人們必須「施展權威」,
往往會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模式或是價值觀
我認為這不是完全的複製,人多少都會比上一輩有不同或更新穎的觀念
但我們都可能在得到權威之後,開始對自己的價值觀「確信無疑」
並且期待孩子或是下屬「接受自己的想法」,
有趣的是,這樣的狀態特別容易展現憤怒,但目的卻不一定是為了設立界線

想要“指導或是做出貢獻”,人們很可能會在得到權力之柄時,
陷入某種固化的模式,難以察覺自己還有對方的感受與需求
小時候我們遇到許多的大人,可能都陷入在【父母狀態Parent Ego State】裡, 因此會有「大人固執於己見、不尊重傾聽」的感受

raw-image



而來到第11章的時候,蛤蟆不但善於察覺感受,也有了分析情緒和想法的能力

我仍會悲傷,那種情緒還藏在我心裡某個角落,但似乎已能將它推到一旁,不在被它牽制

這是蛤蟆的成長,也是一種情緒能力EQ的養成
蒼鷺稱這樣的時刻為:【成人模式Adult Ego State
能夠不被慣性地的情緒所控制,根據當下的情況,解析自己、做出理性和合理的決定...

總結

這次的文章,理論很多對吧,希望大家沒有看到打瞌睡!

在第5-10章裡,蒼鷺為蛤蟆解釋,
許多的困擾無法解決,或是一再發生,是來自於被情緒和僵化的狀態所控制

我們以為可以理性地做決定,但其實失去了「察覺情緒想法」
還有「根據當下情況,理性分析」的能力
例如我們擔心著“衝突”、“被小看”、“出現錯誤”等等的背後,
已經有個「兒時」或「父母化」的一個自我,正在控制著我們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想到什麼呢?】

  • 這三種自我狀態,哪種更常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呢?
  • 你的兒時型態是什麼樣子?你的憤怒去哪裡了?
  • 原生家庭有影響到你的人生嗎?

下一次就會是最後一篇連載了!
蛤蟆將會進入最後的學習,找到進入「成人模式」的方法,
並且和蒼鷺結束諮商關係喔!

如果你喜歡鳥仔的文章,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
別忘了幫我按讚和分享給朋友喔!


【同場加映】
對「情緒教育」有興趣的朋友,
這邊也推薦上學之WHY Podcast S2EP6,與留佩萱合作的單集喔!
Podcast收聽Youtube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embed/story/ckkxfqpob4vb60823bs97xo8u

【請追蹤上學之WHY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及各大平台Podcast
也歡迎抖內鳥仔,創作更多教育和育兒友善內容:抖內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鳥仔與上學之WHY的沙龍
13會員
16內容數
思考教育的100個為什麼 | 學習如何學習 |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023/10/24
2020年我也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 有一門影響我很深的課程:「人類發展學」 它的意義在告訴教育者們:「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幾千年前就被流傳, 但到了課堂上,要做到這句話變得好難好難 “學生這麼多,怎麼可能考量每個人的需求?”
Thumbnail
2023/10/24
2020年我也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 有一門影響我很深的課程:「人類發展學」 它的意義在告訴教育者們:「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幾千年前就被流傳, 但到了課堂上,要做到這句話變得好難好難 “學生這麼多,怎麼可能考量每個人的需求?”
Thumbnail
2023/08/10
如果有社恐的人,應該會瘋掉 在寺院裡,不能選擇室友,每一個月都要交換房間 “你喜歡的人可能會突然離開寺院,但和你相處不來的人似乎又永遠留著” 追求「包容性」是森林僧人的目標,永遠保持這樣的前提 :「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Thumbnail
2023/08/10
如果有社恐的人,應該會瘋掉 在寺院裡,不能選擇室友,每一個月都要交換房間 “你喜歡的人可能會突然離開寺院,但和你相處不來的人似乎又永遠留著” 追求「包容性」是森林僧人的目標,永遠保持這樣的前提 :「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Thumbnail
2023/07/11
<我可能錯了> 作者比約恩在26歲辭掉高階主管工作,到泰國成為森林僧人,17年後還俗回到瑞典 這本書是作者的人生流水帳,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體悟和故事, 作者人生的巨大轉折不會有過多解釋,基本上就是「直覺」,對想要解開人生謎底的讀者,可能感到失落 ,但這本書想說的並不是「找到解答」,而是「放下信念」
Thumbnail
2023/07/11
<我可能錯了> 作者比約恩在26歲辭掉高階主管工作,到泰國成為森林僧人,17年後還俗回到瑞典 這本書是作者的人生流水帳,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體悟和故事, 作者人生的巨大轉折不會有過多解釋,基本上就是「直覺」,對想要解開人生謎底的讀者,可能感到失落 ,但這本書想說的並不是「找到解答」,而是「放下信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給自己一趟心靈療癒的閱讀旅程! 分享近期重複看了好幾遍的書,由羅伯·狄保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和印象中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很不一樣,作者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將心理治療的過程運用在動物角色上,讓我們就好像在閱讀童話故事般,少了艱澀的心理學,多了可愛的親切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
Thumbnail
給自己一趟心靈療癒的閱讀旅程! 分享近期重複看了好幾遍的書,由羅伯·狄保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和印象中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很不一樣,作者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將心理治療的過程運用在動物角色上,讓我們就好像在閱讀童話故事般,少了艱澀的心理學,多了可愛的親切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
Thumbnail
藉由蛤蟆先生和心理諮商師10次諮商,演繹心理諮商全過程,見證療癒與改變的發生。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灌協助他找心理諮商師蒼鷹幫忙。 蒼鷹運用溝通分析引導蛤蟆先生探索自己憂鬱的情緒究竟何而來,並反思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
Thumbnail
藉由蛤蟆先生和心理諮商師10次諮商,演繹心理諮商全過程,見證療癒與改變的發生。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灌協助他找心理諮商師蒼鷹幫忙。 蒼鷹運用溝通分析引導蛤蟆先生探索自己憂鬱的情緒究竟何而來,並反思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
Thumbnail
「生活就像一場舞台劇」,蒼鷺解釋,我們習慣扮演某種「角色」 便會自動且熟練地扮演著他們,所以人生劇本在某些層面來說,早已經寫好了 童年開始培養出的「應對模式」,引發著一連串類似的劇情 “在尋求認同感時的炫耀,反而在同儕面前出糗了” “無法相信伴侶能包容自己,在一次次沈默中又結束了一段關係”...
Thumbnail
「生活就像一場舞台劇」,蒼鷺解釋,我們習慣扮演某種「角色」 便會自動且熟練地扮演著他們,所以人生劇本在某些層面來說,早已經寫好了 童年開始培養出的「應對模式」,引發著一連串類似的劇情 “在尋求認同感時的炫耀,反而在同儕面前出糗了” “無法相信伴侶能包容自己,在一次次沈默中又結束了一段關係”...
Thumbnail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發現他「好憤怒」, 身邊的人好常批評他,當時都沒有反駁,但他真心覺得一切都「不公平!」 「每個人都對我那麼壞,但這又不是我的錯…」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外在的世界卡住了一切 ”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與狀況?“ 但這時蒼鷺卻邀請蛤蟆,開始探索童年
Thumbnail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發現他「好憤怒」, 身邊的人好常批評他,當時都沒有反駁,但他真心覺得一切都「不公平!」 「每個人都對我那麼壞,但這又不是我的錯…」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外在的世界卡住了一切 ”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與狀況?“ 但這時蒼鷺卻邀請蛤蟆,開始探索童年
Thumbnail
我和蛤蟆先生相遇,源於一場名為焦慮的意外。 抱著短暫遠離現實生活的心態,卻意外收穫內心的平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講述蛤蟆先生在憂鬱、失去活力後,與蒼鷺心理師的10次面談,隨著故事的發展,讀者也如同接受10次心理治療,從中得到平靜與安慰。
Thumbnail
我和蛤蟆先生相遇,源於一場名為焦慮的意外。 抱著短暫遠離現實生活的心態,卻意外收穫內心的平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講述蛤蟆先生在憂鬱、失去活力後,與蒼鷺心理師的10次面談,隨著故事的發展,讀者也如同接受10次心理治療,從中得到平靜與安慰。
Thumbnail
故事梗概 一向活潑話多,甚至有些自負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沈鬱萎靡,他在好友的建議下到接受蒼鷺先生的心理諮商。在十次會面中,蛤蟆先生逐漸發現童年和現在的緊密關係,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並釐清那些總是在心頭如雲霧一樣迷糊不清的念頭。 這個故事用童話的風格講了一個人從憂鬱症到重新認識自己、逐漸好轉的過程。故事
Thumbnail
故事梗概 一向活潑話多,甚至有些自負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沈鬱萎靡,他在好友的建議下到接受蒼鷺先生的心理諮商。在十次會面中,蛤蟆先生逐漸發現童年和現在的緊密關係,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並釐清那些總是在心頭如雲霧一樣迷糊不清的念頭。 這個故事用童話的風格講了一個人從憂鬱症到重新認識自己、逐漸好轉的過程。故事
Thumbnail
「先定位自己在哪裡,才能知道如何到達目的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以憂鬱的蛤蟆先生每週去找蒼鷺心理師的對話過程,幫助讀者自我察覺情緒變化並嘗試引導讀者發現平常情緒模式是如何運作。總共有16小節,不像一般的心理書籍例如情緒勒索等書籍般沈重,搭配擬人化角色與可愛插圖,讓人更想看蛤蟆先生接下來的故
Thumbnail
「先定位自己在哪裡,才能知道如何到達目的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以憂鬱的蛤蟆先生每週去找蒼鷺心理師的對話過程,幫助讀者自我察覺情緒變化並嘗試引導讀者發現平常情緒模式是如何運作。總共有16小節,不像一般的心理書籍例如情緒勒索等書籍般沈重,搭配擬人化角色與可愛插圖,讓人更想看蛤蟆先生接下來的故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在1997年出版的書,書中以蛤蟆和牠的朋友鼴鼠、河鼠、老獾四人為首展開的童話故事,故事一開始,鼴鼠發現蛤蟆精神狀況不佳,於是找了朋友們一起去探望蛤蟆,並拖著牠去找心理師蒼鷺進行諮商,全書以蒼鷺與蛤蟆的諮商過程為主軸,結合心理學知識,一起了解蛤蟆的人格是如何塑造成現在的樣子。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在1997年出版的書,書中以蛤蟆和牠的朋友鼴鼠、河鼠、老獾四人為首展開的童話故事,故事一開始,鼴鼠發現蛤蟆精神狀況不佳,於是找了朋友們一起去探望蛤蟆,並拖著牠去找心理師蒼鷺進行諮商,全書以蒼鷺與蛤蟆的諮商過程為主軸,結合心理學知識,一起了解蛤蟆的人格是如何塑造成現在的樣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