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不太記得我父母親有唸童書給我們聽的習慣,或者是說,在我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也並不太流行讀童書這件事情,我也不太記得自己有沒有讀童書的習慣,但可以確定的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我倒也都是沒有錯過。
倖存之家有很多很老掉牙的童話故事元素,比如說,豪華的大宅,討人厭的繼母,早年過世的父親,互相依靠的姊弟,但我覺得比較奇特的是姐弟的母親這個角色,她之所以決定離開豪華的大宅是因為她出身貧窮,覺得自己不應該住在這樣的豪宅裡享受,一意孤行的拋家棄子,要去 行善完成她的人生使命(? ) ,然後就這樣消失在姊弟的生活裡,等到與母親再度團聚的時候,姊弟都已經50歲了。
老實說,如果我是姐弟的其中一人,我應該會選擇跟弟弟一樣的無法原諒母親。我的生活里也有認識這樣長大的小孩,但這裡的這個母親並不是因為要去行善,不過理由也算是有點滑稽的單純只是想要去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兩個小孩丟給自己在臺北的母親照顧后,自己就搬去台中生活了。
小孩雖然無驚無險的長大了,但也就只是長大了。 對未來也沒有什麼規劃,但也覺得這樣沒有什麼不好。
至少在倖存之家裡的姊弟裡,姐姐擔任起了母親的角色,監督起弟弟的人生。
雖然也不是弟弟真正想要走的路,但至少對人生有所期望。
我看不太懂書裡面的母親何以認為,行善會比自己小孩來的重要。
就算所謂的行善是你的天職,但小孩也是你該負的責任,就這樣義無反顧的把小孩給丟棄,去完成自己所謂的使命,在我眼裡看來實在有點荒謬。
姊姊擔任起了母親的角色,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去成就了弟弟,只是,弟弟真正想要的,卻不是姊姊所規劃的,但弟弟也不敢跟姊姊說,因為他知道姊姊為了他犧牲了自己。
就是一個很老掉牙的梗。
不能說我喜歡這類型的小說,太多包袱,太多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