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判決110年度簡更一字第15號(民國112年2月3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重點】教師違反《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被裁罰10萬元
一、事實經過
原告為國中教師並擔任導師,其於民國106、107學年度擔任「王生」(特教生)8、9年級導師期間,因排拒王生參加相關課業活動,後經王生家長陳情及調查後,函送被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並認違反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簡稱身權法)之規定,裁罰10萬元罰鍰。
二、爭執焦點
1⃣️、拒絕王生參加第八堂課、暑期輔導部分
(1)、第八堂課部分
原告(教師)於知悉其他科目之授課老師有未遵守「第八堂課係以複習為主,不得教授新課程進度」之狀況時,理應通知特教生及其家長。
讓家長及學生自行決定是否參與第八堂課,或與其他科目授課老師討論如何調整授課進度,以維未參與第八堂課之學生之受教權。
但原告身為班級導師卻對此侵害王生受教權之情事,予以忽視,反於事後逕以無法約束其他授課老師之個人行為免責,實與其擔任王生班級導師,理應負責居中協調各科老師授課進度之責相悖,更遑論其於座談會直指「特教生可以選擇不參加」等詞,此等將「特教生」特別提出之行為,某種程度即係將特教生與一般生做區別對待。
(2)、暑期輔導
家長在暑輔通知單上原本勾選王生同意參加,而被原告(教師)直接要求將回條塗改為不同意參加
2⃣️、拒絕王生參加寒輔部分
原告(教師)在特殊生沒有參加的第八節課時,發下寒輔通知單,家長是透過其他同班同學才知此事。
原告身為王生之班級導師,其倘思慮周詳,且未排斥特教生參與寒假輔導,自可透過全班同學均在教室之時間發放寒輔通知單,然其卻利用特教生均未參加之第八堂課發放寒輔通知單,顯有排拒特教生參與之意。
3⃣️、拒絕王生參加模擬考部分
(1)、告知考程未確定
衡諸經驗法則,學校為幫助即將面對大考之學生準備考試,如事前擬定複習進度、範圍、相應之複習考試日期等計畫,當會遵照日程執行,學生及家長才能夠照表操課,故上開暑期考程表除有特殊狀況應不致輕易變動,更遑論多次臨時性改變時間,且亦無法理解原告不配合其他18個班聯合模擬模擬考之理由。
(2)、拒絕參加模擬考
且家長與教師間就王生參加模擬模擬考之事並未達成共識,然家長既然明確提出王生欲參加模擬模擬考之要求,原告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有差別待遇而排斥王生參加考試之機會。
(3)、未能提供試題給學生練習
原告身為班級導師,既知悉有部分同學因未參加暑期輔導而未能取得考試試題,理應於選擇模擬模擬考試題時將此列入考量而另外重擇試題,抑或於選擇該附贈試題進行模擬模擬考時,複印試題予其他未參與暑期輔導之學生,以免剝奪渠等參與模擬考試、練習試題之機會,然原告卻捨此未為,其忽視未參與暑期輔導之特教生之權益
4⃣️、未彈性規劃平時考部分-推諉卸責
原告既然知道特教生未全程進班,因此,對於堆積在桌上之考卷用途並不理解,其理應以其他方式,讓發考卷時未在場之特教生清楚明白考卷之用途,以免造成理解錯誤。
且王生確有無法於短時間內完成數張考卷之困難,原告教師未使王生未充分理解其可以適用與普通生不同考試時間,或使王生理解其究需完成之考卷為何之情況下,法院進而推論原告並未做到王生應試之合理調整作為,從而認定原告有「未彈性規劃平時考試時間」之情,亦應為可採。
復於發現學生抄寫聯絡簿時間錯誤導致抄錯內容時理應清楚告知,否則無異係使傳達資訊或與家長溝通協調之聯絡簿形同虛設,原告身為需批改聯絡簿之導師,對於學生是否抄錯聯絡簿之內容知之甚詳,其未於察覺時即時反應,反於學生屢屢抄錯,導致家長輔導學生複習或準備考試內容錯誤後,反將責任推諉為學生自行抄錯聯絡簿內容,難謂其該等未善盡導師責任之行為,非無區別特教生與一般生而為差別對待之嫌。
三、結論
駁回原告之訴,維持原本10萬元罰鍰。
四、個人想法
在校園中有各式各樣的學生,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應該給予不同的方式對待,特教生更是如此。
但不可否認的是,特教生對於班級經營而言,會有一定的複雜程度,必須對其要多花點心思。然,這也是教師應盡的職責。
但有許多教學現場的困難點,是在判決中無法得知,畢竟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難以透過判決得知教師當下的心理狀態。或許雙方彼此溝通多次,而產生了誤會,最終只能有如同判決書中的行為產生。
在這個判決中,法官主要採信家長的證詞,看似合理,但對於教師的心理狀態似乎沒有再多加的了解。只能從行為來判斷教師的動機,或許這也是個不公平的對待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15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du-lawy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法律爭點】兼課、代課、代理教師能否對於申誡提出救濟? 【事實概要】 被告(學校)以原告於107學年度擔任代理教師期間,涉及不當管教、訓輔失當等情事,影響學生權益,又於108學年度擔任代課教師期間,涉及對學生言語不當、拉學生衣領等訓輔失當情事,經教師成績考核委員會分別予以申誡兩次(處分1)與申誡一次
【法律爭點】:於核定退休後,被發現有校園性侵事件,能否追繳已領取之退休金?
【法律爭點】那可不可以偷錄音來蒐證呢?
【法律爭點】兼課、代課、代理教師能否對於申誡提出救濟? 【事實概要】 被告(學校)以原告於107學年度擔任代理教師期間,涉及不當管教、訓輔失當等情事,影響學生權益,又於108學年度擔任代課教師期間,涉及對學生言語不當、拉學生衣領等訓輔失當情事,經教師成績考核委員會分別予以申誡兩次(處分1)與申誡一次
【法律爭點】:於核定退休後,被發現有校園性侵事件,能否追繳已領取之退休金?
【法律爭點】那可不可以偷錄音來蒐證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性別議題融入大學課程教師社群線上會議 時間2024/08/02星期五晚上2100-2230 主題-校園性別事件-學生之間性別事件司法實務研討 參與虎科大教師-李玉璽教授、蔣俊岳教授、林誠孝助理教授、趙育隆專案助理教授 主持-李玉璽教授(通識教育中心) 參與律師-鐘儀婷律師、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段高中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學校沒有告知代課老師班級與該學生的情況。 作為短期代課老師,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該如何是好呢?
承上篇,特殊教育法和鑑定辦法的不明確,令人質疑特教的基礎研究不足以支撐融合教育的理論,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對於特殊學生的鑑定,醫界有誤判的可能。 而融合教育重點將特教生安置在一般生的班級,因為特殊,作業可以減量或調整,可以不守班規校規。 或許融合教育的潛在課程就是:乖學生要守規矩,但有些人不必。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臺北市北投區一所高中發生了特殊教育學生對老師進行攻擊的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事件再次凸顯出臺灣特教面臨的挑戰,也促使人們對融合教育的實踐和效果進行了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在談論本次主題前,我們先來聊聊特教預算。目前的台灣的特殊教育法,規定每年特殊教育預算,不得少於總教育經費的4.5%,對此教育部每年幾乎都是編於4.53%經費在特教預算上。而當前為了符合法規的微薄經費,有一大部分,是直接透過獎學金的方式發放出去,實質上對於改變特殊教育學生的處境,以及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性別議題融入大學課程教師社群線上會議 時間2024/08/02星期五晚上2100-2230 主題-校園性別事件-學生之間性別事件司法實務研討 參與虎科大教師-李玉璽教授、蔣俊岳教授、林誠孝助理教授、趙育隆專案助理教授 主持-李玉璽教授(通識教育中心) 參與律師-鐘儀婷律師、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段高中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學校沒有告知代課老師班級與該學生的情況。 作為短期代課老師,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該如何是好呢?
承上篇,特殊教育法和鑑定辦法的不明確,令人質疑特教的基礎研究不足以支撐融合教育的理論,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對於特殊學生的鑑定,醫界有誤判的可能。 而融合教育重點將特教生安置在一般生的班級,因為特殊,作業可以減量或調整,可以不守班規校規。 或許融合教育的潛在課程就是:乖學生要守規矩,但有些人不必。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臺北市北投區一所高中發生了特殊教育學生對老師進行攻擊的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事件再次凸顯出臺灣特教面臨的挑戰,也促使人們對融合教育的實踐和效果進行了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在談論本次主題前,我們先來聊聊特教預算。目前的台灣的特殊教育法,規定每年特殊教育預算,不得少於總教育經費的4.5%,對此教育部每年幾乎都是編於4.53%經費在特教預算上。而當前為了符合法規的微薄經費,有一大部分,是直接透過獎學金的方式發放出去,實質上對於改變特殊教育學生的處境,以及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