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快樂」的事|認識快樂的定義(1/4)

2023/02/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很高興有機會又要向高中生分享「快樂」,這根本就是我最愛做的事呢!
這次講座大綱:
  1. 快樂定義:從情緒、想法、行為與需求,認識快樂的定義。
  2. 快樂探索:從覺察、關係、夢想和作為,探尋快樂的路徑。
  3. 快樂迷思:從預設、獲得、厭惡和成癮,四個角度打破快樂的迷思。
  4. 快樂行動:從歸零、限制、感恩和意義,四個行動追求更多的快樂。

快樂的定義

對你來說,什麼是快樂呢?你又會如何定義「快樂」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來認識快樂的定義。

情緒

情緒可略分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快樂」就是一種正向情緒。通常有些情緒是很相似的,有時常常會一起出現,可說是物以類聚」,因此快樂的「好朋友」可能有可能有開心、興奮、滿足、愉悅、幸福等。
情緒也有強弱之分,雖然不見得每個人的感受完全一致,但仍有相同的部分,例如「興奮」的強度大於「快樂」、「快樂」強度大於「愉悅」等。

想法

先問個老套的問題:眼前的半杯水,你會怎麼說呢?
  1. 我只剩下半杯水了?
  2. 我還有半杯水耶!
人的「想法」,指的是一個人如何「思考」,它和情緒一樣,可略分為正向思考和負向思考。
當一個人處於正向思考時,較容易產生正向情緒,也就是比較容易感到快樂,大家會稱之為「樂觀」;若是一個人常處在負向思考,較容易產生負向情緒,也就比較難感受到快樂,大家會稱之為「悲觀」。
其實,樂觀與悲觀各有好處與限制,所以有各自的擁護者,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我們的情緒與想法是相互影響,只要我們願意改變想法,情緒就有可能因此改變。

行為

行為與快樂的關係是什麼呢?
行為也可略分為「做」與「不做」,快樂也可略分為「快樂」與「不快樂」,兩者搭配就會出現四種狀態。
哪些行為「做了」會讓你感到「快樂」?可能是和喜歡的人交往、吃到美味的食物。而哪些行為你「做了」,會讓你感到「不快樂」呢?可能是做不喜歡的工作、功課或是家事等。
我們也可以反著問自己,哪些行為「不做」你會感到「快樂」呢?例如不用寫功課、不用上班。哪些行為「不做」你會感到「不快樂」呢?例如無法出門、無法看電影、無法和喜歡的人碰面。
你發現了嗎?人的行為往往來自於追尋快樂、逃避痛苦這兩個原則,這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趨樂避苦」。

需求

當人們滿足不同的需求,會帶來不同的正向情緒。在這裡我想引用馬斯洛提到的需求階層理論,階層依序如下:
  1. 生理需求:如吃飯、大小便和性行為等,當我們滿足生理需求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愉悅感。
  2. 安全需求:如居住在安全的環境,和無害的人相處,當我們滿足安全需求時,我們會產生安心與自在的情緒。
  3. 社會需求:如有愛人、好友的陪伴,當我們滿足社會需求時,我們會產生被愛的幸福與滿足感。
  4. 尊重需求:當自己的好表現獲得他人或自己的認同時,我們可能會出現成就或自信的正向情緒。
  5. 自我實現:當我們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實現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價值感與意義感。
你現在滿足了哪些需求呢?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呢?
我覺得快樂是有時間長度的,當我們滿足最基本的需求時,快樂也是短暫的,若是滿足的需求層次越高,快樂的長度也就越長,不過越高層次的需求,當然是越難以滿足的!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
當然也歡迎您用贊助,鼓勵我的文字創作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