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人生:吳雅蓉的《一個樸素的道理》

2023/02/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從小就聽過這句話,但過了很久之後,身邊遇到越來越多身障人士,才突然領悟:「如果不是自己毀傷的呢?」只是同樣又從書本讀到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慢慢地我也才瞭解到,生活在傳統華人文化之下,很容易被道德綁架。如果就連一個身形完好的人都過得如此小心翼翼,那麼身障人士需要提起多大的勇氣面對世界?
《一個樸素的道理》是吳雅蓉坐著觀看世界的紀錄,她也許一直以來都是那位在教室角落、靜靜看著班上同學們起鬨的好學生。長大之後遇到颱風天、到異國遊學、甚至只是書本關於殘疾的紀錄,吳雅蓉都用平和的語調說故事。〈老子曰〉裡,她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細數古籍關於腳部位的說法,以及不同殘疾的稱呼,同時提出疑惑:「若是『足』的本身遭逢了某些困難或麻煩問題時,該如何是好?」(頁108、116)同時援引古今中外關於殘疾的故事,包括春秋魯國的王駘、波赫士、大江健三郎的兒子等。
此外,在〈絮叨〉一文,她從白居易的〈道州民〉說起侏儒在過去常被視為娛樂或禮物,甚至是「怪誕秀」表演的主角。前幾年迪士尼預定推出新版《白雪公主》時,也曾因為小矮人依舊住在洞穴引起爭議,所幸迪士尼事後解釋他們會打破刻板印象,並且跟侏儒症社群討論該如何呈現不同樣貌的侏儒症患者。隨著對障礙者的認識加深,我們也慢慢從稱呼開始學習與他們相處。記得自己還在念國高中的時候,還會聽到handicapped或retarded等說法,不知道什麼時後開始都改成physically or mentally challenged這種更委婉的名字。
只是,我們習慣透過勵志故事激勵自己,而主角通常是身障或居於弱勢的族群,偶爾在現實生活遇到這類族群的時候,也想著應該要當面向他們加油打氣,卻忘記思考這是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吳雅蓉在〈絮叨〉的末尾提到身障者的日常相處模式:「大多數的障礙者只是行著自己的日常,既是日常,那就說些日常會對鄰人朋友說的問候……這樣就可以了。」(頁215)不禁想起,近期臺灣掀起的「行人地獄」風波,是否也有把他們納入討論呢?
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容納各種族群,而生命之所以豐富,也是因為有高低起伏。吳雅蓉以光明結束《一個樸素的道理》:「在凝視、穿行之際,在密層纏著限制的現實處境中,會有那麼些動靜,會有那麼些輝光,會有那麼些『發現了』的時刻,仍教人願意如此深信:式的,怎會那麼美。」(頁287)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3會員
186內容數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