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每天接收來自四面八方各平台管道的訊息和知識觀點。學習「如何有效學習?」似乎是以往沒有停下來認真去意識到重要課題。聆聽大量Podcast說書的重點精華、追捧各類精英分享新知、東跑西追參與各方面讀書會與講座。投入大量金錢和時間,我們真的有吸收到什麼?學習到什麼?知識是否實際運用到生活上?是否運用了知識去改善生活、解決問題?還是知識就只是知識?還是在知識焦慮下我們只是促使自己有在閱讀、有在努力進步的個人滿足感?
本書起源自1972年編修版,書中方法和觀念對於現今資訊飛快社會是否仍能有效閱讀?帶著以上種種疑問對這此主題也延伸閱讀了其他相關書籍像是《極簡閱讀》、《讀懂一本書》、《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藉由從不同作者觀點和方法,試著去內化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和筆記方法。有限生命時間在無窮無盡書海裡,更要懂得選擇好書並從中擷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沒有經過消化的知識都不會是自己的。必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連結自身經驗或是串連其他書籍知識觀念。
懶人讀書法。聆聽說書簡短幾分鐘的書摘和搜尋網路上的重點精華文章,以為這樣就夠獲得一本書的乾貨(把知識比喻曝曬成乾的濃縮精華),就沒有繼續再閱讀那本書了。但往往精讀一本書後,才發覺那些沒有被納入重點精華文章裡的案例細節,反而跟自身過往經驗有相關性,讀到時心靈更有感觸與衝擊性。而沒有系統性碎片化知識反而更容易遺忘。當重新閱讀後更能藉由作者前半部的鋪陳和舉例而去理解作者想表達的觀點。聽說書或看重點精華文章並不是不好就如同檢視閱讀,快速了解判斷這本書大概在說什麼,有沒有令人感興趣的段落,或是能夠解決目前問題的觀點,書中在「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中建議:讀完全書之後再看導讀才能知道導讀如果有錯,是錯在哪裡,而不會造成誤解,也能從導讀來解答閱讀後仍有些困惑疑問。
在書末的第二十一章提到「重讀時會發現在其中看到新事物,那是你以前沒看到的東西。」讓我想起國中時期因為對動畫《幽遊白書》裡的仙水多重人格的角色設定感到新奇,對此「解離性身份障礙」議題感到好奇而去買書閱讀《24個比利》和《比利戰爭》,沉浸在書中角色遭遇事件和心境轉折。前年在Netflix上觀看到有關《24個比利》這事件的紀錄片,影片中從各面向去訪談並分析當年事件利害關係人,作者、心理學者、比利親友。感受到以往沒注意的到觀點和一直忽略了事件受害者。閱讀似乎不只是沉浸在書中所營造世界,而是可以帶有批判性思維跳脫出作者給予框架,了解作者背景,為何寫這本書又為何傳達這樣概念。發覺原本沒有觀察到的面向和視野。
閱讀就像上一堂老師缺席的課,單向學習模式需要靠自己主動去分析理解。自已要知道什麼樣的書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的書。閱讀是為自己而讀,一種自發性主動。書中提出的閱讀的四個層次和手法。對自己提問診斷式問法,來釐清為什麼想讀這本書?這本書在說什麼?有什麼收穫?閱讀過程中有時較難以閱讀,可採分階段式的閱讀,拆解慢慢去理解每個篇章,嘗試著克服作者與讀者不相等的理解程度,達到一定程度內。閱讀後回想書中內容舒寫心得與經驗連結,或是用書中的觀念為自己提出行動準則,馬上去做並依照這個信念持續去執行。
書中提供不同七種讀物的方法(實用型、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這部分非常詳盡而我沒有太過深入細讀。書中闡述更高層次閱讀方式是主題閱讀,選定某個自己喜愛或感興趣的主題,大量閱讀在這主題中書籍。相同主題產生了有些相似和有些不同觀點或論點,使得作者們相互對話辯論。每個人都能產生自己的觀點而沒有對錯之分,從中找尋認同和不認同,形成自己接下來會去行動的核心觀點。本書值得推薦給在學習路上做過多「偽學習、假用功」,希望能藉由閱讀有所收穫的人們,進而從學習到的知識增進有益於工作和生活。
如何閱讀一本書 HOW TO READ BOOK
ISBN:9789570530629
作者: 莫提默‧艾德勒, 查理‧范多倫
原文作者: 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
譯者: 郝明義, 朱衣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