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大江健三郎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本月3日,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離逝,享年88歲。2002年出版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是感覺最深刻的大江健三郎作品,他對「上學」的觀念令人思考良多。

書中提到作者因要照顧智障兒子大江光,從而思考〝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16篇散文都是藉著寫生活感想,抒發他對教育的體會,想法溫和卻深入,為不少教育疑難提供解答。

raw-image
第一次思考「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個問題

作者描述自己曾兩次思考「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個問題,第一次是作者10歲時,那年夏天,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敗戰使日本人的生活起了重大變化;以前老師一直在說日本天皇是個神,然而戰後國民終於明白天皇也是人。

戰爭剛結束一個月,之前一直說「天皇是神,要向天皇的照片頂禮膜拜,美國人是惡魔,野獸」的老師,竟然說起完全相反的話來,對之前的「訓話」沒作絲毫交代。以前老師咬牙切齒表示美國是日本最憎恨的敵人,突然美國人變成是朋友,成為日本從戰爭廢墟中重新站起來最需要依賴的國家。

突如其來的轉變,令作者懷疑老師還能相信嗎?他開始不願去上學。某日,進駐的美國大兵乘著吉普車開入作者居住的山間小村落,學生們搖著自製的星條旗用英語高呼「HELLO」。作者乘機跑出學校,跑到森林去;當在高處俯視山谷時,同學們的「HELLO」喊聲依舊聽得真切,作者忍不住流下眼淚。

翌日,作者開始逃學,整天在林子徘徊,用帶上的「植物圖鑑」尋找林子裡每一棵樹的名字和特性,並牢記在心。漸漸覺得留在林子認識大自然是件令人著迷的事,而且更瞭解父母做著的林木管理工作,認為將來可靠這些知識生活。森林才是最好的教室,那麼為何還一定要去學校,學習一些和將來生活毫不相干的東西呢?

夏天過去,一場秋雨令林子的道路坍塌了,作者無法走出林子,並開始發燒。翌晨,村裡的消防員在一棵七葉樹樹洞裡面發現昏迷的作者,把他救出。

回家後,未有退燒,連鄰村來的醫生也表示已盡力;醫生走後,剩下作者媽媽不離不棄看護著兒子。迷糊中,作者與母親開始對話,

媽媽,我會死吧?

你不會死的,媽媽在這樣為你祈禱。

醫生不是說這孩子沒救了麼?我會死的。

媽媽沉默了一會兒,說

你就是死了,我也好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擔心。

可是,那個孩子和我不是同一個人啊。

不,是一個人。我會把你從生下來之後到現在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東西,做過的事情全部講給新生下的你聽。這樣兩個孩子就是一模一樣的同一個孩子了。

媽媽的話,作者當時沒有完全明白,但內心卻寧靜下來,安安穩穩睡著。從第二天開始,作者慢慢康復過來,到了初冬,他開始想上學了。

往後,作者過著校園生活,經常想記自己在病塌中與母親的有趣對話,恍惚現在經歷的一切都是沒有長大就死去的孩子,透過老師教學話語再活一次。作者終於明白,來到學校,與同學一起學習,一起遊戲,彼此影響,成就一批批的新孩子。

第二次思考「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個問題

作者長子大江光正面臨適學年齡,光雖然智力偏低,但對聲音的高低、音色的厚薄特別敏感,能分辨不同鳥兒的叫聲,一聽到鳥聲,便能說出從唱片封套學來的鳥兒名字。

光7歲時,作者安排他上學,進了特別班。特別班的孩子,身體都有不同的殘疾。有的總會喊叫,有的不能安靜,總要不停地動;一會兒撞到桌子,一會兒掀翻椅子。從窗戶望進去,看到光總是用手捂著耳朵,身體呈現僵硬的姿態。

看見光的情況,作者再次自問,〝光為何一定要去上學呢?〞他想回到村子裡去,在林中蓋個小房子,自己照「植物圖鑑」確認樹木的名字和特性,光聽鳥兒歌唱,妻子在旁畫一家的速寫,這樣的生活,有什麼不可以呢?

不久,作者發現光和一位小朋友總是坐在教室的角落,互相握著對方的手,一起忍耐教室的吵鬧。不僅如此,光開始幫助這個活動能力比自己差的小朋友上廁所,跟著倆人在課室角落擺上椅子,靜靜一起聽著學校廣播裡的古典音樂。

光出現充滿新鮮感愉快的面容,兩個孩子日復日如是聽著古典音樂,鳥聲與音樂成了光的溝通語言,他甚至可以記下朋友喜歡的曲目名字,回家找CD來聽。其後,老師發現這兩個安靜孩子的語言裡,出現了巴赫莫扎特的名字。

光與朋友一起唸書至高三,畢業前夕,學校為同學舉行告別會,作者以家長身分出席。席間老師無數次說,〝從明天開始不用上課了。〞光竟然答話,〝實在是不可思議啊。〞光說完,朋友也說,〝是啊,真的不可思議啊。〞倆位孩子如夢初醒似的,臉上浮現著微笑。

光上學去,認識了朋友,學懂彼此照應與扶持,這正是學校的存在價值。

讀畢《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令我想到自己與孩子的經歷。

自己9歲前與祖父母在波士頓生活,因健康問題要經常進出醫院,無法上學,知識都是祖父母在家教授。9歲回港探望臨終父親,留下來上中學。中二至中七的六年校園生活,讓我認識不少良師益友,學懂與人分享,同時亦愛上文字。

由於丈夫早期要經常在不同地方工作,我帶著孩子不斷適應各地生活,不管時間長久,我堅持孩子一定要上當地正規學校,認識朋友。

曾經擔心浪蕩飄泊的生活,對孩子有不良影響,怎知當孩子大學面試時,他的快速適應能力成為他加分之處。見他興高采烈跟我炫耀時,心痛孩子的急速成長,幸好沒有錯過廣結善緣的機會。

天下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學校卻有人,從人身上,孩子同樣能得著良多,所以孩子是應該要上學的。

作者簡介
raw-image

大江健三郎(資料來源:書頁介紹
諾貝爾文學大師,1935年生於日本四國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以意象取勝,為最具國際聲譽的日本文學家之一。其文風獨樹一格,早在東京大學法文系就讀時,即嗜讀卡謬沙特等作品,初期作品受其影響甚深,以存在主義為形式,呈現社會與個人的關係,《飼養》一書榮獲 1958 年芥川賞,確立他「學生作家」的文壇地位。

1970 年前,又將文化人類學的理念逐步引進小說創作中,代表作為《個人的體驗》,除獲新潮文學獎,並因此作英譯而將他推向國際作家的位置。

其寫作範圍涉獵寬廣且具人本關懷的精神,無論是政治、核能危機、死亡與再生、甚至包括宇宙論,皆呈現在他的創作中,而勤於閱讀與寫作的習性,促使他每年都有長短篇小說及評論出版,更因而榮獲了1994年諾貝爾文學大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言有感的沙龍
90會員
307內容數
以前多看日劇,近年多看韓劇,間中會開美劇、英劇、德劇、西班牙劇....,只要是好劇都會看,偶爾會寫劇評。
無言有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12
驟然聽到亨利•基辛格逝世的新聞,腦袋爆出真心卻矛盾的想法,〝世紀老妖終於肯死了!還以為他會永生不死!〞不管你傾慕或厭惡他,他的外交理論絕對不是過去式,可以說是永遠的進行式,現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外交策略明顯受「基辛格理論」所影響。
Thumbnail
2023/12/12
驟然聽到亨利•基辛格逝世的新聞,腦袋爆出真心卻矛盾的想法,〝世紀老妖終於肯死了!還以為他會永生不死!〞不管你傾慕或厭惡他,他的外交理論絕對不是過去式,可以說是永遠的進行式,現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外交策略明顯受「基辛格理論」所影響。
Thumbnail
2023/11/16
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Fulton Benedict)受美國政府委託,就盟軍是否應佔領日本及美國應如何管理日本等問題,運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對即將戰敗的日本,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進行研究。
Thumbnail
2023/11/16
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Fulton Benedict)受美國政府委託,就盟軍是否應佔領日本及美國應如何管理日本等問題,運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對即將戰敗的日本,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進行研究。
Thumbnail
2023/10/1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於1984年以法文所寫的小說(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繼而有多種語言譯本出版,自己看的是英文版(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humbnail
2023/10/1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於1984年以法文所寫的小說(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繼而有多種語言譯本出版,自己看的是英文版(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曾經到新竹女中周會演講,結束後有幾位學生留下來希望我幫忙在書上簽名,有位高二學生很興奮地分享她的閱讀經驗。說她非常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參加社團活動,覺得課本既枯燥乏味,以後也根本用不到,原本打算放棄學校課業,但是看了我書上寫的一段我與讀中學的女兒討論的讀書的目的,被我說服了,所以現在又乖乖耐下心來面對
Thumbnail
曾經到新竹女中周會演講,結束後有幾位學生留下來希望我幫忙在書上簽名,有位高二學生很興奮地分享她的閱讀經驗。說她非常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參加社團活動,覺得課本既枯燥乏味,以後也根本用不到,原本打算放棄學校課業,但是看了我書上寫的一段我與讀中學的女兒討論的讀書的目的,被我說服了,所以現在又乖乖耐下心來面對
Thumbnail
原本要去花蓮參與支聯會大會, 後來有些事無法前往, 知道東專邀請了大師兄來, 開心的問學校是否可帶孩子參與, 兩個孩子跟我ㄧ起聽大師兄演講。 講到命案, 講到遺體, 講到現場狀況, 講到大師兄從小的成長, 兒子好有共鳴, ㄧ開始小的坐不住想搞怪, 老大邊畫畫邊聽, 時不時還興奮大笑, 三小時的講座,
Thumbnail
原本要去花蓮參與支聯會大會, 後來有些事無法前往, 知道東專邀請了大師兄來, 開心的問學校是否可帶孩子參與, 兩個孩子跟我ㄧ起聽大師兄演講。 講到命案, 講到遺體, 講到現場狀況, 講到大師兄從小的成長, 兒子好有共鳴, ㄧ開始小的坐不住想搞怪, 老大邊畫畫邊聽, 時不時還興奮大笑, 三小時的講座,
Thumbnail
直到最後一頁都出乎意料的小說。閱讀時反覆問男友:「大江只有一個兒子嗎?」是啊,是啊。 這本小說卻奇妙地設定成,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和妻一共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兒子IYOO就是大江光,是殘障人士,作曲家。二女兒小MA,大學生,比IYOO小四歲,肩負著照護哥哥下半輩子的想法。還有重考中的高中生兒子小OO。 主
Thumbnail
直到最後一頁都出乎意料的小說。閱讀時反覆問男友:「大江只有一個兒子嗎?」是啊,是啊。 這本小說卻奇妙地設定成,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和妻一共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兒子IYOO就是大江光,是殘障人士,作曲家。二女兒小MA,大學生,比IYOO小四歲,肩負著照護哥哥下半輩子的想法。還有重考中的高中生兒子小OO。 主
Thumbnail
大江健三郎看孩子的文章,不是上對下的給予批評,而是把孩子的地位提升到同等的位階,互相討論。他的觀點實在令我感到汗顏--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文豪,居然對等看待孩子的文章;至於我們這種庸材,又哪來的自信對小朋友的作品自以為是地指指點點呢?
Thumbnail
大江健三郎看孩子的文章,不是上對下的給予批評,而是把孩子的地位提升到同等的位階,互相討論。他的觀點實在令我感到汗顏--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文豪,居然對等看待孩子的文章;至於我們這種庸材,又哪來的自信對小朋友的作品自以為是地指指點點呢?
Thumbnail
本月3日,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離逝,享年88歲。2002年出版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是感覺最深刻的大江健三郎作品,他對「上學」的觀念令人思考良多。
Thumbnail
本月3日,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離逝,享年88歲。2002年出版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是感覺最深刻的大江健三郎作品,他對「上學」的觀念令人思考良多。
Thumbnail
相隔多年沒見,因為這次採訪的機會,才開始尋找你的蹤跡。就這樣,我們在午後巷口的咖啡廳裡暢談,享受只屬於我們的那杯咖啡...
Thumbnail
相隔多年沒見,因為這次採訪的機會,才開始尋找你的蹤跡。就這樣,我們在午後巷口的咖啡廳裡暢談,享受只屬於我們的那杯咖啡...
Thumbnail
「我長大以後要當老師。」 這是小時候別人問起我的志願時,我最常回應的內容。 ・ 但是為什麼當時的我想當老師呢?這倒記不太清,或許是老師是學生時期最常接觸的職業,不只週一到週五,連我素未謀面的外公都是國小老師,而小舅從念金融到最後回小學當老師,我的血液裡可能也流著一點教育血。 小時候甚至在放假時最常跟
Thumbnail
「我長大以後要當老師。」 這是小時候別人問起我的志願時,我最常回應的內容。 ・ 但是為什麼當時的我想當老師呢?這倒記不太清,或許是老師是學生時期最常接觸的職業,不只週一到週五,連我素未謀面的外公都是國小老師,而小舅從念金融到最後回小學當老師,我的血液裡可能也流著一點教育血。 小時候甚至在放假時最常跟
Thumbnail
推開半腰高的木門,來到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庭院中的滑梯旁還停著一匹木馬,猶如孩子的樂園,屋內鋪貼著木地板,桌椅也採用木頭材質,包裹在家居厚實的溫度之中。上午九點鐘,老師們拿起掃具各自就位,為一天的課程準備適宜的環境,整理教室層架上的教具等待孩子們的到來─這裡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體驗
Thumbnail
推開半腰高的木門,來到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庭院中的滑梯旁還停著一匹木馬,猶如孩子的樂園,屋內鋪貼著木地板,桌椅也採用木頭材質,包裹在家居厚實的溫度之中。上午九點鐘,老師們拿起掃具各自就位,為一天的課程準備適宜的環境,整理教室層架上的教具等待孩子們的到來─這裡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體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