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觀察者的誕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愛迪生公司出品之 Vitascope 宣傳海報
如今電影世界的主流,毫無疑問是劇情片。我們今天已經很難想像,曾經存在一個以紀錄片為主流,甚至只有紀錄片可看的年代。
我在說的,就是 19 世紀末,電影剛剛發明的時刻。盧米埃兄弟拍攝的最早一批電影,都是非常簡單的紀錄片。像《工廠下班》這部片,片如其名,拍的就是工廠大門打開,工人下班走人的畫面。《火車進站》就是一列火車沿著鐵軌進站,沒別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這些電影很難稱得上精彩。但從前的人第一次看到這些影像,他們所感受到的驚奇,也是今天的人很難想像的。

現代觀察者的特徵:視覺獨立性

距今 125 年前,當《火車進站》在巴黎首映時,據說引爆了轟動。當銀幕上的火車慢慢靠站的時候,許多人都從座位上跳了起來,趕忙躲到旁邊去,因為他們害怕火車很快就要撞上他們了。
有些電影史學者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無論如何,這故事很能夠說明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和現代的觀看者之間,存在著一些最根本的的差異。
我們今天看《火車進站》,大概沒有人會從座位上跳起來,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已經接受過現代視覺文化的訓練。我們這代人從小就接觸到電影、電視、照片,甚至 3D 眼鏡,我們已被訓練到能夠本能地理解「眼見不一定為憑」。一段影像無論多逼真多細緻,我們還是能夠輕易了解:所見之物不一定在場。
相反地,我們的觸覺、味覺和嗅覺,都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假如我手上拿到一個漢堡,我會相信它真的就是一個漢堡。同時我會相信我能夠把它放到嘴裡吃掉,並且我相信我能夠嘗到漢堡的味道。觸覺跟其他一切感官,都是聯繫在一起的。我能夠摸到一個東西,就代表我能夠看到它,同時代表我能夠聞它的氣味、嘗它的味道。
觸覺的出現,保證了其他感官的同時出現。更重要的是,觸覺、味覺和嗅覺,一定是和現實之物連結在一起的。
視覺特殊的地方就在這裡。視覺和其他一切感官都可以沒有連結。更重要的是,視覺感受和現實可以是脫鉤的。
一些藝術史學者把視覺的特殊地位稱作「視覺的獨立性」。當視覺獨立了,也就代表視覺可以被一些不存在的幻象所刺激,所欺騙,同時觀看者還能夠喜歡、享受這樣的刺激、這樣的欺騙。

攝影和現代藝術:一對孿生兄弟

那麼,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追求「視覺獨立性」的呢?
當代最具啟發性的藝術史家 Jonathan Crary 就認為,在 19 世紀初,當攝影術都還沒有發明的時候,歐洲人就已經開始追求視覺的獨立性了。
事實上,如果從「視覺獨立性」的角度重新審視攝影史和繪畫史,我們可以寫出一部和通俗說法相當不同的視覺藝術史。
通俗的說法是這樣的:現代繪畫之所以越畫越不「像」,越畫越不逼真,那就是因為攝影術發明了。有了攝影術之後,畫家丟了飯碗,只好開始尋找其他的出路。於是畫家開始探索色彩、探索造型,抑或是探索人性的的深度、探索情感。
在這個通俗的說法裡,攝影和繪畫,好比一對分道揚鑣的競爭對手。但是在 Crary 看來,攝影和現代繪畫,其實更像一對孿生兄弟,而他們共同的母親,就是 19 世紀初,歐洲人對視覺獨立性的追求。
正是在視覺獨立性的追求之下,歐洲人展開了對攝影技術的探索,創造出了逼真但不能保證「在場」的照片;同時也是在視覺獨立性的追求之下,才促使現代畫家對視覺感官本身進行探索,而不再強調透過畫面再現現實。

眼睛的生理學研究:讓眼球自己創造視覺

如果上面的敘述有點太過抽象的話,那我們來探討一個有趣的個案。
說起 19 世紀初的視覺獨立性,Crary 最先討論到的,是歌德的著作。今天恐怕已經很少人知道,歌德除了是文學家,他還花了非常多時間研究光學和色彩。他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論色彩》。
在《論色彩》裡,歌德說,假如你在白紙上畫一個紅點,並且一直盯著它看。十分鐘之後,你朝別的地方看,你還是會看到眼前漂浮著一顆紅色的小點,並且這個小點的顏色還會慢慢改變,從邊緣慢慢地變成藍色、綠色、紫色或黑色。一段時間後,小點才會完全消失。
這種現象,我們今天把它叫做「視覺疲勞」。因為視覺疲勞而產生的幻象,叫做「視覺後像」。
從前的古人,當然也曾察覺到視覺後像,但古人通常只是把它當成單純的幻覺而已。歌德特別的地方就在於,那是史上第一次,人類開始發現「眼睛會為自己製造視覺經驗」。
過去的光學、色彩學,都只是研究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而不會去研究眼睛的生理組織、生理構造;但是在 19 世紀初,「眼睛本身」成為了光學和色彩學必須研究的對象。
在這個時期,光學領域最著名的的佼佼者叫做 Joannes Muller。Muller 曾經列舉出五種「人眼會看到光」的物理條件:
  1. 當眼睛承受波動時。
  2. 當眼睛接受錘擊時。
  3. 通電時。
  4. 某些化學藥劑注射到血液裡時。
  5. 眼球充血時。
講完了這五種情況,Muller 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承認,當眼前出現光的時候,人的眼睛也會看到光。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19 世紀初歐洲人對視覺的興趣,早已不再是「如何透過眼睛觀看現實之物」,而是「如何利用眼球的生理特性,製造出原本不存在的幻象」。

19 世紀:被遺忘的視覺盛宴

我們今天去看任何一本通俗的攝影史的書,可能都會得到這樣一種印象:攝影是 19 世紀最重大的視覺文化的發明(如果不是唯一的發明的話)。
但 Crary 提醒我們,攝影或者說照片,其實只是 19 世紀的歐洲人所能夠體驗到的其中一種視覺刺激而已。
假如你是 19 世紀的歐洲人,你可能會體驗到一種叫做「魔術畫片」(thaumatrope) 的東西。它其實就是一張快速轉動的紙片,兩面畫了不同的圖像。比如 A 面畫了一隻鳥,B 面畫了空的籠子;那麼當紙片快速轉動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一隻關在籠子裡的鳥。
這利用的是「視覺暫留」的原理。
另外有一種東西,叫做立體視鏡 (stereoscope) 。它的原理和今天的 VR 眼鏡非常相似,透過兩個獨立的鏡筒,左右眼會分別看到兩幅非常相似,但有一點點視差的圖像。藉由這個視差,我們就會感覺眼前之物好像是立體的一樣,凸現在我們眼前。
而且,早在攝影術發明以前,立體視鏡就發明了。透過「用畫的」畫出兩幅相似但具有視差的圖案,歐洲人早就已經創造出亦真亦幻的立體視覺。
其他像是幻透鏡 (phenakistiscope)、迴轉畫筒 (zootrope)、透景畫 (panorama)、幻影劇 (phantasmagoria) 和魔術燈籠 (lanterna magica) 等等,我就不一一說明了,大家可以自行上 YouTube 觀看這些神奇的發明。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琳瑯滿目的視覺奇觀,都是早在攝影術發明以前就存在的。
所以 Crary 指出,在攝影術發明以前,歐洲這種普遍存在的對視覺感官的探索,才是 19 世紀最重大的視覺文化革命。就連 19 世紀中葉以後現代繪畫的發展,都同樣源自於這場革命。
比如在印象派的繪畫裡,畫家們開始探索瞬間光影的變換,以及整體視覺的把握。到了後印象派時期,賽尚自己就說,他的畫作並不是要呈現物理世界的真實,他要呈現的,是「感官上的真實」。再到後來,在康定斯基的有些畫裡,甚至完全一點現實物體的影子都沒有了。畫家開始探索色彩之間的韻律,開始探索純粹的幾何造型,甚至開始探索顏料本身的質地。
Crary 指出,以上這些,都是視覺取得了獨立性之後,才可能成立的藝術追求。
.
歡迎到我的 Podcast 節目衣櫥裡的讀者收聽更多。
📖 本集圖書: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Jonathan Crary著,蔡佩君、王嘉驥譯,2007,行人)
疫情之下,不宜出門,不如來讀書吧! 每個星期,我會和你分享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易卦對颱風現象的觀察與解釋颱風 (typhoon - 颱風、彖雨風)、颶風 (hurricane - 呼厲坎移風)、漩風 (cyclone - 旋圓刮吼轉移風),都是ㄧ種含水量豐沛的大型渦旋氣流變化移動現象的名稱,只是在地球上發生的地區不同。從「澤風大過卦 - 011110」來看,大型渦旋氣流的變化始於「澤天夬卦」,....
Thumbnail
avatar
羅聖爾
2021-05-25
易卦對地震現象的觀察與解釋地層的本質是土石沙粒的結合 (坤爲地 000000),初震 (地雷復 000001) 之後,地層受到反復震盪開始鬆動液化、若有地下水也會立刻跟著激盪活動 (地水師 000010),接著累積震動能量而引起地層更大的動盪並傳遞震波到上層相連的地殼板塊 (地山謙 000100),使地殼板塊......
Thumbnail
avatar
羅聖爾
2021-05-20
【生活洞察日記】同理心已經不自覺成為現代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圖摘自:https://unsplash.com/photos/FyD3OWBuXnY(有裁減加工) 說真的"同理心"這件事的重要性是我最近才意識到的,雖然自己從事服務業,但我必須很慚愧地說,絕大部分時間我沒有真的很重視「同理心」這件事,只是純粹的想要把手上的工作盡速完成而已。 直到最近到證券
Thumbnail
avatar
喃喃字嶼
2021-05-06
當代觀光下的蘭嶼面貌,是如何產生的?四月底在貳拾號公民會所分享了去年我去蘭嶼打工換宿的經驗,以觀光的角度切入蘭嶼的當代面貌,從7-11的進駐、拼板舟、炸飛魚等方面,去討論文化變動、主客體想法之間的衝突。我將當天的討論整理出來,對於理解「觀光與地方之間的關係」,會有許多激發。
Thumbnail
avatar
曾令懷/懷仔
2020-05-06
書評-易受傷的觀察者 『當說故事者向觀眾敞開心房,訴說深深鑿開自我的傷痛,作為觀察者的你,還能佇立在相機的鏡頭後,打開錄音機,手握者筆?難道尊重、虔誠及憐憫的界線不應該被跨越,甚至把記錄仍在一旁?但是,倘若你無法使恐懼止
Thumbnail
avatar
Yu-yang Chen
2019-02-26
值得現代求職者學習的榜樣-韓愈求職受挫?看看千年前的韓愈是怎麼做的。   第一篇分享的不是古文,而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韓愈,說到韓愈,各位讀者會想到什麼,基本款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老大」及國文課本必讀的「師說」作者
Thumbnail
avatar
天橋底下說古文
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