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所有權的想像和實踐:談客體化他者與自我主體形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時代會如此焦慮,是因為無法再實實在在地擁有什麼。持續擴展的科技工具和數位環境,帶給人們超乎以往的視聽經驗,卻也加深人對能親身體驗及擁抱實際世界的不足。就像想要擁有什麼,你會想盡辦法拉近與它之間的距離。但與真實物質的疏離,會使你找不到接近它的最佳途徑。假若不能擁有,那麼我們該如何收藏這個我們所鍾愛、而想完全佔有的世界?

數位時代人類喪失所有權

想要擁有物質並將佔有物視為自我的延伸,一直是人類源自本能的慾望。就像文青陳列於書架的吉本芭娜娜和村上村樹著作,或是重金屬樂迷珍藏的瑪莉蓮曼森 CD。物質透過其在所屬社會文化群體內的象徵意義,使人類有了定位和歸屬。而物品不僅反映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包含更複雜的人類情感與脈絡。譬如孩提時代的漫畫書、中學時期告白用的情歌,或旅行中收集的紀念戳章。物品在人類的生命敘事裡,總扮演著記錄、保存與再現那些在時光廊道中快速消逝的記憶與情感,連結起人的一生。

然而在這個一切不斷流動、虛擬化的數位時代,要能夠擁有什麼卻變得困難。當以串流運作的 iTunes 資料庫不能永久儲存喜愛的歌曲、Facebook 平台透過雲端提供的書寫資源和空間也不為誰所有,這正恰如全球科技趨勢大師 Kevin Kelly(2016/嚴麗娟譯,2017)所言,數位化的未來將是個去中心化傳播的時代,為了讓液態資訊的流通更加順暢,使用權將取代所有權。也就是,當大家都能擁有時,就再沒有人能夠擁有。快速變化和開展的數位原子,改變人與物間既有的穩定關係,讓萬物皆變得難以控制和佔有,進而引發整體人類文化的焦慮與失落。

raw-image

客體化他者以爭取主體所有權

想要實踐「擁有」並保存擁有物,其實牽涉到另項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物化,也就是客體化或對象化(objectification)。就是將某些東西視為是可觀察、拆解、改變、控制等的對象,且與自己是不一樣的物。這樣物我的客主關係,如 Martha C. Nussbaum (1998)所揭示的,便能使身為主體的我,擁有對物品的所有權。且作為一個客體所意味的可侵犯性與工具化(instrumentality),使自我能破除物的疆界、打壞或分解,將物作為達成自我目的的工具。

在資本主義社會,透過機器的印刷技術,設定好的物件模型能用來製成大量同款商品,而後攝影技術的出現,也使得人類外在世界得以被保存在無數的底片裡。實踐物化的過程,同時在為人類創造「擁有」。然而,在這個缺乏實體且頻繁流動的數位時代裡,人們想要的難以被捕抓,或當能被複製的東西已漸失去價值,人類旨在追求更高層次的獲得,如個人化與體驗等,更抽象、無形且無法完整被留存的東西時,就必須回到透過客體化的方式找回「擁有」的可能性。

因為沒有經過客體化的東西,人類無法操控和擁有。就像故宮文物翠玉白菜或法國地標巴黎鐵塔,被客體化後才能成為周邊店內的吊飾與明信片。而不停變動的外在世界,更要透過客體化,才能使之成為可見、可保存的實質物品收藏。譬如結婚過程以婚紗寫真及婚禮紀錄片留為紀念、演唱會經驗以影像和後記文字重新再現。在電影《麥迪遜之橋》裡,作為地理雜誌攝影師的男主角,也以照片留下對女主角熱切的愛。客體化在實踐的,即是將人類無法掌握的,變成是自我所能支配及擁有的物。

raw-image

以「觀看」來確立主客位置

在所有客體化的實踐中,視覺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不僅因為人的意識大部分來自視覺,因此最能還原視覺經驗的,就會被認為是最接近真實的。像是照片會比文字、音符等有更還原真實的感覺。而影片加入更多的感官元素,則又更貼近人類生活所經驗的世界。宋世祥(2017)也說,當人類透過視覺工具將抽象的觀念,轉換成可看、可觸碰的具體物件時,文化概念因此獲得「可見性」(visibility)與「物性」(materiality)。如代表時尚的 LV 包,或象徵學識的畢業證書。透過視覺轉換而來的能見和物質基礎,使人類能與自身、與自身所處的環境交流,進而才能發現自我與外在世界作為他者的區別。這也正如拉崗(Jacques Lacan, 1901-1981)的「鏡像理論」(mirror stage)談及的,能看到自我有別於他者,得以描繪出自我的完整性。

「觀看」作為客體化的表現手法,舉例來說,像是鏡頭。鏡頭決定一個可以被觀看、允許觀者觀看的世界。關於什麼東西能被看見與保留,及可看的範圍有多廣,鏡頭提供一個主體的位置與框架,把框架內的時空情境保留下來,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創造一個可以被操控和收管的物。因此,攝影其實就是一種觀看,也是一種客體化他者的行為。而人類的眼睛也像是鏡頭,透過「看」將外顯事物視為自我可操控的對象,透過「看」將所注視的對象客體化,進而確立主體的位置。因為擁有主體的優勢,才能將自我想擁有的東西,轉換成客體來檢視與留存。

參考文獻

嚴麗娟譯(2017)。《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台北:貓頭鷹。(原書:Kevin Kelly (2016). The Inevitable :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Martha C. Nussbaum. (1998). Sex and Social Justice.

宋世祥(2017)。觀落陰與陰陽眼:從人類學角度看 VR 與 AR 科技的發展。取自:https://panx.asia/archives/56478(2017年10月13日瀏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娜倩的沙龍
2會員
6內容數
安娜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5/15
殘敗的紫禁城牆,邁向垂暮的皇權,義大利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鏡頭下的《末代皇帝》詩意又荒誕,交織奇幻與真實,譜出溥儀命途多舛的一生。
Thumbnail
2020/05/15
殘敗的紫禁城牆,邁向垂暮的皇權,義大利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鏡頭下的《末代皇帝》詩意又荒誕,交織奇幻與真實,譜出溥儀命途多舛的一生。
Thumbnail
2018/11/30
繼上篇提及 K-pop 的生成背景與發展脈絡,本篇繼續帶來另外三種比喻,冀望提供讀者對一時風靡全球的 K-pop 文化不同的思考與想像。
Thumbnail
2018/11/30
繼上篇提及 K-pop 的生成背景與發展脈絡,本篇繼續帶來另外三種比喻,冀望提供讀者對一時風靡全球的 K-pop 文化不同的思考與想像。
Thumbnail
2018/11/30
21世紀以來,韓國文化從亞洲圈迅速崛起,並排山倒海地席捲全球娛樂市場。其中韓劇的成功,奠定了韓流基礎,象徵全球化下語言與文化隔閡的破除。
Thumbnail
2018/11/30
21世紀以來,韓國文化從亞洲圈迅速崛起,並排山倒海地席捲全球娛樂市場。其中韓劇的成功,奠定了韓流基礎,象徵全球化下語言與文化隔閡的破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一章比較像各種定義的釐清,包含再次定義觀看不僅是一個動態的協商,也是人與人之間或人與機制之間權力關係的要素。
Thumbnail
這一章比較像各種定義的釐清,包含再次定義觀看不僅是一個動態的協商,也是人與人之間或人與機制之間權力關係的要素。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台灣的立委諸公有鑑於數位生活已成為民眾生活的延伸,認為人民的數位權利(digital rights)是政府應積極保障之權利,且人民在數位虛擬環境中仍應享有憲法保障之自由,以及避免受不當侵害權利的保障,因此曾擬具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13條條文草案的「數位自主權」。這個權利的概念是怎麼演變來的?
Thumbnail
台灣的立委諸公有鑑於數位生活已成為民眾生活的延伸,認為人民的數位權利(digital rights)是政府應積極保障之權利,且人民在數位虛擬環境中仍應享有憲法保障之自由,以及避免受不當侵害權利的保障,因此曾擬具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13條條文草案的「數位自主權」。這個權利的概念是怎麼演變來的?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從家庭、友情、愛情三個篇章看來,書中悲觀的視角似乎揭示了我們已經走向了一個冷漠的世界;在那裡,網路所創造的美好是現實生活遠不及的......
Thumbnail
從家庭、友情、愛情三個篇章看來,書中悲觀的視角似乎揭示了我們已經走向了一個冷漠的世界;在那裡,網路所創造的美好是現實生活遠不及的......
Thumbnail
致謝 MPlus|云閱讀: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394 「粉飾計畫—封存與抹滅之間?」展場照(圖檔由「粉飾計畫」團隊提供) 我們對於真實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什麼?我們認為所謂的真實是獨立於我們之外 的,我們以為桌上的那枝筆有個「本質」,而這個本
Thumbnail
致謝 MPlus|云閱讀: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394 「粉飾計畫—封存與抹滅之間?」展場照(圖檔由「粉飾計畫」團隊提供) 我們對於真實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什麼?我們認為所謂的真實是獨立於我們之外 的,我們以為桌上的那枝筆有個「本質」,而這個本
Thumbnail
此篇文章,將分享我們的意識如何在資本主義下被操控,以及深談我們生活中的異化與物化。
Thumbnail
此篇文章,將分享我們的意識如何在資本主義下被操控,以及深談我們生活中的異化與物化。
Thumbnail
圖像化年代的藝術材料不再限於歷史圖像的變造,更多是來自大量當代傳播資訊的衍生。因而,傳播資訊的製造者、繁衍者與接收者亦具有等級之別。其次,在資訊公共化和圖像消費化的今日,圖像化世界的確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面對大眾傳媒和現代科技新途徑,圖像化已然是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升等概念。
Thumbnail
圖像化年代的藝術材料不再限於歷史圖像的變造,更多是來自大量當代傳播資訊的衍生。因而,傳播資訊的製造者、繁衍者與接收者亦具有等級之別。其次,在資訊公共化和圖像消費化的今日,圖像化世界的確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面對大眾傳媒和現代科技新途徑,圖像化已然是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升等概念。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時代會如此焦慮,是因為無法再實實在在地擁有什麼。持續擴展的科技工具和數位環境,帶給人們超乎以往的視聽經驗,卻也加深人對能親身體驗及擁抱實際世界的不足。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時代會如此焦慮,是因為無法再實實在在地擁有什麼。持續擴展的科技工具和數位環境,帶給人們超乎以往的視聽經驗,卻也加深人對能親身體驗及擁抱實際世界的不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