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退燒了嗎?什麼都知道,其實等於什麼都不知道?

ChatGPT 退燒了嗎?什麼都知道,其實等於什麼都不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們適應科技的速度還真快,轉眼間ChatGPT就彷彿是Google一般的存在了。 經過幾次和ChatGPT互動的經驗,這時再回看這篇文章也是蠻有共鳴的。

如果只是單純的需要搜集整理資料,當然他是做的很好的,但偶爾還是會有些不準確的內容。你還是要去判斷、考證他內容的正確性。

AI已經發展到了人類無法判斷他的資訊是否合理的階段,我們應該更小心使用這個工具,不能一昧的相信他提供的資訊。但不可否認,他仍然是一個很方便又節省時間的工具!

ChatGPT剛推出時,引發了社會的大量關注和討論,但過了幾個月後,使用量竟然開始下滑了。

根據國外數據公司 Similarweb 的資料指出,ChatGPT 在 6 月的全球造訪量出現 9.7% 的下滑,並且在美國本土的 iOS 下載量更是暴跌 38%。而這現象不僅出現在 ChatGPT 身上,類似的情況包含微軟的 Bing 以及 Google 的 Bard,顯示人們對生成式 AI 漸漸失去興趣,專家也認為「答題品質下降」與「公司禁止員工使用」和「隱私問題」等都是主要原因之一。

姑且先不談這個現象的成因(也有人說是因為學生都放假了,導致使用率降低),答案的品質的確是這種大型語言模型的缺點。

當初剛知道ChatGPT時,我就很好奇他的能耐。所以除了一些資料整理的問題之外,我也問了他一些哲學問題和有爭議的議題,想知道他的見解。但只要問到一些較具爭議性的議題,他的回答就會變得超級官腔,模稜兩可,讓人覺得很不痛快。

當然可以理解,一開始的程式設計,就是要讓他是個完全中立的工具,不能偏頗任何一方。但這個互動經歷,就變得好像在跟一個超級鄉愿的人聊天,他說什麼都會語帶保留,完全不能得罪任何一方。這個聊天頓時也變得了無生趣。

什麼都知道,其實等於什麼都不知道

想到好久以前《奇葩說》這檔網路節目中,在討論人類知識同步共享的議題。梁文道在裡面說了這樣的話:「全知的狀態,其實是無知的。」因為知識是要透過篩選產生洞見,才會產生意義。知識過於發散,會變得難以收斂,什麼都知道以後,反而會抓不到重點。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個人觀點,應該會變得超級無趣吧!

可以從1:00開始看:

avatar-img
Miso的日常札記
34會員
33內容數
閱讀、旅遊、生活隨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so的日常札記 的其他內容
社會需要更多「不務正業」的人 最近和幾位同齡的朋友聊工作,畢業幾年了,大家也都換過工作,或正是要換工作的時候了。
看到方格子的「不務正業,到底行不行?」徵稿,剛看到這個標題就覺得很可愛,這個問句說的應該是現在的常態才對吧!就像徵文開頭所說,有超過一半的上班族認為自己學非所用。我認識的人之中,也有很多人並不是做自己本科系的工作,或是工作一陣子就轉換跑道,也不在少數。 進一步的問,究竟什麼才是「正業」呢?
最近台北的天氣簡直熱到讓人懷疑人生。 讓我突然想起前幾年讀過的散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中的最後一篇〈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作者是強納森・法蘭岑,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 我喜歡讀批判性的文章,他的文字相當坦承,有自己獨到幽默的見解。 世界需要說真話的人,但是人們往往不願意相信真相。
第二章-慢食 食物和餐桌,可以讓我們通向宇宙 台東這幾年每年都會舉辦慢食節,推廣慢食文化。國際慢食協會是在1986年成立於義大利,逐漸擴展成一個全球性的組織。但每次要跟朋友解釋慢食是什麼的時候,總覺得很難說一下子清楚說明這個概念。 難以解釋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有太多面向可以解釋了。實際讀完第二章
終於要來分享影響我價值觀的書,每次感到迷惘時,總是會想翻開來看看的書! 《慢,理想的生活提案》 辻 信一 過剩,才是現代社會的特徵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應該是在我大三大四時期,對於未來方向最迷惘的時候。 我讀的是工業產品設計系,當時讓我覺得非常矛盾的是,生產產品必然會造成的結果——過剩。以及
1997年正是魔法公主上映的時候,宮崎駿系列裡我最喜歡的便是魔法公主。所以這一篇的文案跟訪談都相當能引起我的共鳴。好難想像這一部動畫電影只比我小了一歲!現在回看依然是非常吸引人的題材跟世界觀。 看了真心讚嘆宮崎駿的頭腦,有許多對事物本質的洞察。
社會需要更多「不務正業」的人 最近和幾位同齡的朋友聊工作,畢業幾年了,大家也都換過工作,或正是要換工作的時候了。
看到方格子的「不務正業,到底行不行?」徵稿,剛看到這個標題就覺得很可愛,這個問句說的應該是現在的常態才對吧!就像徵文開頭所說,有超過一半的上班族認為自己學非所用。我認識的人之中,也有很多人並不是做自己本科系的工作,或是工作一陣子就轉換跑道,也不在少數。 進一步的問,究竟什麼才是「正業」呢?
最近台北的天氣簡直熱到讓人懷疑人生。 讓我突然想起前幾年讀過的散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中的最後一篇〈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作者是強納森・法蘭岑,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 我喜歡讀批判性的文章,他的文字相當坦承,有自己獨到幽默的見解。 世界需要說真話的人,但是人們往往不願意相信真相。
第二章-慢食 食物和餐桌,可以讓我們通向宇宙 台東這幾年每年都會舉辦慢食節,推廣慢食文化。國際慢食協會是在1986年成立於義大利,逐漸擴展成一個全球性的組織。但每次要跟朋友解釋慢食是什麼的時候,總覺得很難說一下子清楚說明這個概念。 難以解釋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有太多面向可以解釋了。實際讀完第二章
終於要來分享影響我價值觀的書,每次感到迷惘時,總是會想翻開來看看的書! 《慢,理想的生活提案》 辻 信一 過剩,才是現代社會的特徵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應該是在我大三大四時期,對於未來方向最迷惘的時候。 我讀的是工業產品設計系,當時讓我覺得非常矛盾的是,生產產品必然會造成的結果——過剩。以及
1997年正是魔法公主上映的時候,宮崎駿系列裡我最喜歡的便是魔法公主。所以這一篇的文案跟訪談都相當能引起我的共鳴。好難想像這一部動畫電影只比我小了一歲!現在回看依然是非常吸引人的題材跟世界觀。 看了真心讚嘆宮崎駿的頭腦,有許多對事物本質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