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碩士畢業生,對永續思考的平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記得在碩士寫論文的最後幾個月,讓我更常反思這兩年的學習讓我對永續領域的想法有哪些轉變。很大的改變是過去在台灣工作時的那些微小聲音,在這兩年求學過程中逐漸被放大……這一來一回的聲音可以簡略把分成兩種平衡,是我在永續領域上,一直不斷問自己的,我也不斷在抓那個平衡點。

我覺得那個平衡點,不是一個靜態的平衡,而是一個持續且彈性的動態平衡。而追求平衡過程,似乎也是一種「不想被完全社會化,但一部分還是慢慢被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的過程往往會有「這就是現實」的話語跑出來,彷彿安慰著理想那端的自己不要過於受傷,並且試著去接受那和理想端的差距。

raw-image

第一:科學界與企業界對永續的期待落差

科學界近乎理想的期待,現實努力的腳步有成果,但卻遠遠不及。幾乎每個國家的經濟都受資本主義體制的影響,靠著鼓勵消費生產,促進經濟循環,而這養成了我們的習慣,不是說我們就不要消費,但消費主義所帶動的循環,催生了根本不需要的消費。

而現在商業強調的永續,多數是轉型到消費綠色的產品,這是很大的一步了,但鼓勵減少消費(不購買不需要的產品服務)其實更重要,當然這種概念企業幾乎是不會跟你宣傳(因為他們就是希望消費者多買,才能多賺錢(除了極少數的像環保運動品牌Patagonia曾在八年前的Black Friday推出”don't buy this jacket”的宣傳活動)。不管是一個再怎麼”永續”的產品,消費後最終都會以某種形式成為垃圾(不見得是我們所認為的「垃圾」,但多數依舊會成為比原本開採使用的資源更低階的資源),最好的方式就是能不需要動到的資源不要動它(有機會分享一篇之前讀到關於「循環經濟」概念的論文,它幫助我有邏輯和系統地了解落實這概念是我們要永續所追求)。

人類如何過度使用資源,用每年科學界計算的「地球生態資源透支日(Earth Overshoot Day)」會是最直觀且驚人的。「地球生態資源透支日」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索取自然資源超過該整年地球生態系統所能再生還原的日子。而2019年的「地球生態資源透支日」是7月29日,是有史以來最早的1。也就是說,在7/29時,我們已經用完了我們可用的資源量了,而在這天之後的將近半年時間,我們其實都在消耗透支地球的資源。

因為這兩者之間落差,讓我常問自己:我對永續發展抱持著悲觀還樂觀的態度?

這態度的平衡拿捏很重要,因為悲觀過了頭,可能就呈現自暴自棄,覺得反正現在做什麼都於事無補,讓其實可以做到的努力更少(或者說,讓自己更專注於短期且利己的狀態);但樂觀過了頭,或許錯過了好好反思檢視自己的機會,而錯過了能達到永續轉型的時機。

現在我處於「在悲觀的結果中,選擇樂觀」狀態。從科學所呈現的、大環境觀察,結果是讓我偏向悲觀的,看見社會對永續的概念慢慢了解,且越來越重視的趨勢,但這些改變還是不夠快,還不及科學家預測和建議我們需要的改變程度和速度。但總體來說,我還抱持著一絲的樂觀,或許也是我選擇了用樂觀的態度讓我前進,因為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要彼此互相激勵把這個圈子擴大應該是一輩子的事;看見這幾年來科技和技術的成長和創新,也留有了目前仍想像不到的翻轉可能。

儘管對全球各國設的2030年或2050年永續目標能否達成,我的態度並沒那麼樂觀,COP25峰會所檢討的,把各國的政策及執行成果,對比目標的雄心,有不少落差。但我告訴自己,儘管現在看到的努力成果和我們所需要達到的相比不樂觀,但若現在什麼都不做,把扳回一成的希望都投注於「未來科技轉變的可能」,只會更糟。所以唯有現在用一絲絲的樂觀,持續努力朝我們的理想邁進,能轉變多少,就轉變多少,而剩下真的無法轉變的差距,留給這一路科技的發展或許能帶來的新盼望(希望我們的地球能等到這一天)。

raw-image

第二:個人在專業角色及生活角色扮演的落差

一直在摸索我的「個人生活」和「職涯專業」之間的連結程度。我的「工作及專業」和「生活行為及決定」是否有分得很開?我是否有言行一致?

我也意識到讓兩者完全結合很困難,因為當我檢視我的生活大小決定時,要作一位永續的人沒那麼自然而然,也有些不容易。而這段反思過程是不斷讓我去思考在「我生活所做的決定」和「我專業領域所倡議的理想決定」之間的落差是否越來越小?儘管這落差永遠都會存在,但我是否有盡己所能,不斷挑戰自己縮小這差距?

當然我們都無法面面俱到,但有些我知道「很不永續的行為」,我卻很難完全放棄掉,因為我有其它的優先考量。對我來說最大的掙扎就是旅行,以自己是個旅行者(且非常熱愛旅行)的角度,我製造的碳足跡很可觀了(畢竟台灣是一座島,不搭飛機,就只剩下坐船的選項了…)。我在覺得我可以做的地方改善,像是減少飛行次數、在國外有搭車選項就搭車,即便要坐很長途且不見得較便宜、搭乘碳排放較低的班機、購買碳補償(Carbon offset),但我有時還是得妥協,因為時間、金錢上不允許我有這選擇。

我發現自己有這掙扎,在於我越明白永續轉型的困難度,因為有很多因素牽絆著我做決定,而我還算是有永續意識和認知,對物質要求不多的人。那對於這概念都還不太了解的人,又何其困難?

在某次CircuPlus關於B型企業的沙龍分享結束後,我也把這真實的掙扎拿去請教講者B型企業的秘書長Chloe,想知道她怎麼去平衡。她露出溫暖的笑容,真誠鼓勵了我:「改變世界靠的就是一群傻瓜不停地相信、不停地做、不停地影響身邊的人,讓更多人願意加入成為傻瓜。我相信這樣下去我們終究可以改變世界。」

raw-image

後記-自我對話與反思

這篇一開始很掙扎要不要寫,因為有點沉重、批判(畢竟我們現在的社會,確實離那「永續烏托邦」有段距離),但卻是內心很真實的聲音。但如果現在不紀錄下來,我也不確定未來還可否或敢寫出這些內心真實的反思。所以我還是把它寫了下來。

常提醒自己不要當個只批判,卻不提解決方案、又不做事的人。但在龐大的永續議題上,自己目前知識能力和經驗,能努力的還很有限(但即使在所謂永續圈多年的,都有永無止盡的學習累積),這也讓自己偶爾陷入無力和掙扎,儘管這無力感從沒讓我放棄和停止行動,有時反而讓我更積極地去學習和與人連結,但內心的矛盾感卻常湧上心頭。

也許這是某種幸運,人生有個階段還可以被這種掙扎給綁著,我內心也還是期許自己一生能永遠保有某一部分的覺知、意識,誠實面對內心的聲音,及在荷蘭時找回敢於表達不同聲音的勇氣,並在「企業永續圈的專業工作者」和「生活中的地球公民」角色之間找到一個更平衡的位置,然後,做一輩子的傻瓜。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之雅歌的沙龍
11會員
17內容數
《雅歌》有「詩歌中的詩歌」之稱。勉勵自己,也期待激勵他人,在人生各階段的高山低谷,都能編織出不同生命樣貌的美好詩歌。 新之雅歌也可看為『心之雅歌』。擷取本名『新雅』,綽號小新,所以字面意思可看作是小新的雅歌,也就是我生命頌讚的詩歌。 而『心之雅歌』隱含著人生的一切由心發出,這沙龍便是記錄著用心深刻的經歷生命的心路歷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唸完永續碩士回到職場三年多,還持續在面對和摸索兩種平衡。追求平衡的過程,似乎是一種「不想被完全社會化,但部分還是慢慢被社會化」的過程。一個是去平衡科學界與企業界對永續期待的落差,另一個則是個人在專業角色及生活角色扮演的落差。試圖在「企業永續圈的工作者」和「生活的地球公民」角色間找到一個更平衡的位置
Thumbnail
唸完永續碩士回到職場三年多,還持續在面對和摸索兩種平衡。追求平衡的過程,似乎是一種「不想被完全社會化,但部分還是慢慢被社會化」的過程。一個是去平衡科學界與企業界對永續期待的落差,另一個則是個人在專業角色及生活角色扮演的落差。試圖在「企業永續圈的工作者」和「生活的地球公民」角色間找到一個更平衡的位置
Thumbnail
選擇一份與社會共好的工作,有多難?筆記在永續職涯講座當中所分享的「自我覺察的方法」,並記錄自己目前為止的狀態。
Thumbnail
選擇一份與社會共好的工作,有多難?筆記在永續職涯講座當中所分享的「自我覺察的方法」,並記錄自己目前為止的狀態。
Thumbnail
當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Thumbnail
當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Thumbnail
地球確實不太樂觀,北極的氣溫,真是一年不比一年還冷,依照這樣持續下去,早就超過了攝氏兩度的門檻。到何時?你在乎嗎?那不是重點,因為垃圾的回收量沒有減少的趨勢,剩食以及對於資源過剩,無法達到百分百循環時就有問題,首要前提當然是解決塑膠危機,你我早就有了塑膠微粒的稱號,你感覺得到嗎?即使你不吃魚。
Thumbnail
地球確實不太樂觀,北極的氣溫,真是一年不比一年還冷,依照這樣持續下去,早就超過了攝氏兩度的門檻。到何時?你在乎嗎?那不是重點,因為垃圾的回收量沒有減少的趨勢,剩食以及對於資源過剩,無法達到百分百循環時就有問題,首要前提當然是解決塑膠危機,你我早就有了塑膠微粒的稱號,你感覺得到嗎?即使你不吃魚。
Thumbnail
待在一個安逸但忙碌的環境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你不會察覺這一切有什麼不對勁 人生好像一直永遠不停地在追趕著什麼 深怕落後了別人 忙碌到無法好好靜下來思考的生活 逐漸讓我們忘了去問自己: 「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就這樣,任憑著生活瑣摧殘著我們 沒有好好認真為自己想過而度過餘生 你人生的終極使命
Thumbnail
待在一個安逸但忙碌的環境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你不會察覺這一切有什麼不對勁 人生好像一直永遠不停地在追趕著什麼 深怕落後了別人 忙碌到無法好好靜下來思考的生活 逐漸讓我們忘了去問自己: 「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就這樣,任憑著生活瑣摧殘著我們 沒有好好認真為自己想過而度過餘生 你人生的終極使命
Thumbnail
「我明明嘗試了很多,卻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那天深夜,與我一同參與創業計畫的夥伴這麼說著。 不只因為開會導致身體疲憊,我彷彿看見她的眼中透漏出心裡的疲倦。那樣的無力來自於,明明已經那麼努力的參與各種社團、實習、培訓,但每到了送出履歷的那一刻,我卻還在猶豫...
Thumbnail
「我明明嘗試了很多,卻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那天深夜,與我一同參與創業計畫的夥伴這麼說著。 不只因為開會導致身體疲憊,我彷彿看見她的眼中透漏出心裡的疲倦。那樣的無力來自於,明明已經那麼努力的參與各種社團、實習、培訓,但每到了送出履歷的那一刻,我卻還在猶豫...
Thumbnail
Qingbao Meng on Unsplash 看著今年( 2020 年)的世界地球日,搜尋著相關報導,聽到了那些哀嚎的哭泣聲,感覺到一陣陣的心痛,宛如心被慢慢撕裂的那樣的陣痛。新冠肺炎的影響,整個世界還在防疫,整個自然界好像換了個面貌,但沒有用。解封過後,或是說後疫情時代,人類活動又開始——也
Thumbnail
Qingbao Meng on Unsplash 看著今年( 2020 年)的世界地球日,搜尋著相關報導,聽到了那些哀嚎的哭泣聲,感覺到一陣陣的心痛,宛如心被慢慢撕裂的那樣的陣痛。新冠肺炎的影響,整個世界還在防疫,整個自然界好像換了個面貌,但沒有用。解封過後,或是說後疫情時代,人類活動又開始——也
Thumbnail
Caroline Veronez on Unsplash 看著自己的成就,不免悲觀。然後看著自己的粉絲團,更是不敢想像,有人說,你應該加強這一塊,我說,我試過,但達到目標了!卻也失去了「自我」對於本質上的投注。我到底想要什麼?就如同很「官方」的答案:世界和平,正確來說是「世界平衡」。當然,很難達到
Thumbnail
Caroline Veronez on Unsplash 看著自己的成就,不免悲觀。然後看著自己的粉絲團,更是不敢想像,有人說,你應該加強這一塊,我說,我試過,但達到目標了!卻也失去了「自我」對於本質上的投注。我到底想要什麼?就如同很「官方」的答案:世界和平,正確來說是「世界平衡」。當然,很難達到
Thumbnail
出社會也有一段時間了,成功不再是以前想的那麼簡單,熱情不知道去哪裡了,曾幾何時變得只在床鋪和工作上往返,直到身體發出悲鳴。 這是我的經驗談,最近幾個月正在重新站起來,雖然仍單膝跪地,但我感受到我正在變的更好,我領悟了四個簡單卻重要的觀念,你可以忘記我,但希望你不要忘了這四件事。
Thumbnail
出社會也有一段時間了,成功不再是以前想的那麼簡單,熱情不知道去哪裡了,曾幾何時變得只在床鋪和工作上往返,直到身體發出悲鳴。 這是我的經驗談,最近幾個月正在重新站起來,雖然仍單膝跪地,但我感受到我正在變的更好,我領悟了四個簡單卻重要的觀念,你可以忘記我,但希望你不要忘了這四件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政佑,身為一名做過淨灘、淨街、關心環境議題的大學生,我卻曾嘗試找一個能代替「環境保護」的詞彙,絞盡腦汁只想得到「環境維護」,做為一段字句,它有著更低的高度,更少的使命感,但到頭來還是覺得缺了點什麼。 不過回到原點,為什麼我要想這個問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政佑,身為一名做過淨灘、淨街、關心環境議題的大學生,我卻曾嘗試找一個能代替「環境保護」的詞彙,絞盡腦汁只想得到「環境維護」,做為一段字句,它有著更低的高度,更少的使命感,但到頭來還是覺得缺了點什麼。 不過回到原點,為什麼我要想這個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