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校力抗AI全面進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17年初耐吉公司宣佈,即將把在各國生產球鞋的工廠全面自動化,這意味著將會有五十多萬個勞工失業。除了耐吉,不管鴻海、台達電、或者任何以大量生產為主的工廠,在蓋新廠時,一定都是以全面自動化為唯一選擇。

近年來不斷有經濟預測分析所說的:「xx年內什麼行業會不見」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專家所說的,二十年內所有勞動階級都會被取代,其實是太過樂觀的預估,因為不只勞動業,而是幾乎所有行業都將會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當人工智慧愈來愈厲害,設置價格愈來愈低廉時,這種可以二十四小時工作,不必管一例一休,不用擔心職業傷害的勞資糾紛,不會爭取福利加班費,更不需該煩惱節節高升的工資與勞健保費,你說,有那個企業不想用機器人?

而且AI技術在這兩年大爆開之後,當人工智慧結合大數據以及超強的運算速度,可以自己進行深度學習後,進展速度將呈指數型成長,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

我的女兒讀醫學系時,每天在背誦密密麻麻厚厚的教科書,但是在怎麼念書,如何比得上電腦?

IBM的華生電腦17秒就可以讀完24萬份期刊,分析六萬多份實驗數據,十多萬份臨床報告,然後為癌症患者提出3個治療方案。17秒對醫生來說,頂多只能翻開期刊看不到二、三頁,何況人腦還會記憶錯誤,還會有偏見。

那麼AI時代的人類該學什麼是電腦做不到的?

這些年來許多專家提出了許多答案,但是常常被AI的進步打臉。

即便連原本以為最難被取代的藝術創作類,現在也有AI公司推出完全由人工智慧創作的歌曲。

該如何教育現在的孩子,他們才不會被AI給淘汰掉?

或者更具體講,我們的學校該上哪些課程,孩子們才能在AI已全面進襲的社會裡,找到一個足以謀生的工作?

最近有一場討論工業4.0的研討會,從德國來的專家說,本來的工廠只剩下一隻狗跟一個人。有聽眾好奇:「我猜狗或許是要看顧工廠的,但是那個人要做什麼事?專家回答:「那個人的工作是負責餵狗。」

未來轟然前來,沒有人看得清楚該如何面對,正如有人調侃說:「若有人告訴你三年後世界會變成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他不是瘋子,就是騙子。」

好吧,我們承認世界變化太快太複雜,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日子還是要過下去,至少回到剛剛那個問題,該如何教育現在的孩子,他們才不會被AI給淘汰掉?

教育不斷改革,但是要改革成什麼樣子才是真正符合未來需求?

我沒有答案(因為我不是瘋子,也不是騙子!)但是剛剛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過的亞洲最大規模的創新教育博覽會「雜學校」,或許是個思考方向。「雜」就是解構過去制式化的教育,嘗試各種可能。

其實台灣自從實驗教育法通過並開始實施後這兩年,實驗學校如雨後春筍,在全台各鄉鎮城市不斷冒出。

實驗學校就是跳脫大家印象中的,按照教育部規定的課程、科目,循序漸進的照本宣科,也或許沒有想像中的上下課鐘或考試,而是看各個學校主打什麼特色都可以自主安排,總之,這是教育的大鬆綁。

我覺得這應該是教育不得不走的趨勢。

因為自從有了網路與行動上網的手機,學校過去的目標與使命全都被顛覆了。自從人類社會幾千年前出現學校這樣的集中式教育場域以來,一直是一個人獲得有系統知識的唯一地方,直到現在。

網路上有數不盡的資料與免費公開的課程,只要我們願意,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有系統的知識,那麼學校的價值何在?至少不該是傳統的,老師站在台上照本宣科,教那些網路上都查得到的資料,其實同樣題材,網路上有更多唱作俱佳,講得又好又清楚的教學影片可以反覆觀看與學習,那麼只會在台上拿著課本覆誦的老師想要不被淘汰也很難。

也因為這樣的認知,前一陣子社會上紛紛擾擾在爭議課綱或課程內容比例,我覺得這應該是過去時代的問題。

也因為這樣的認知,這兩年雖然我有幾篇文章分別被選入國小、國中及高中的課本當教材,但是我也好奇,到了這個年代,難道還有人在讀教科書嗎?

結果,想不到,居然在教育現場的傳統學校(非體制外的實驗學校),老師還是教課本,學生還是讀課本,做測驗卷。

因為有很多次應這些發行教科書的出版社之邀,到校園演講,不免和這些出版商或老師聊聊教科書的問題,才赫然發現,絕大部分的學校,還是照著教科書教,依著教科書的內容考試,當然,測驗卷以及各種補充教材,甚至教具,都是出版商提供的,以便節省老師備課的負擔。

當然,有一套經過各方專家審慎過濾與選擇的教科書當教材,供孩子學習的依循,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若是沒有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到教室只會放空,考試亂寫或臨時抱佛腳,考完試完全還給老師,這不僅浪費學生時間,最麻煩的是會打壞孩子學習的胃口,更不用說引起孩子主動學習的熱情了。

在此再強調一次,如今這個時代,只要我們願意,在任何時間跟任何地點,都可以獲得有系統且循序漸進的知識,也就是對於知識傳授本身,已經不該是學校最主要的目標,甚至是唯一的目標,那麼,學校新的任務是什麼?

好不容易將孩子們從房間,從網路從螢幕前拉出來,聚集在學校這樣的空間,是否應該發展因時代變遷下,家庭、社區鄰里,所喪失的功能?比如同儕的互動?如此從玩耍中找到生活與學習的熱情?

當然,老師的角色也該從「傳道、授業」而調整到「解惑」為主的引導者。

什麼行業不會被電腦取代?這個問題其實不重要,因為在一個已被解構,邊際模糊的時代裡,能夠在複雜的真實情境下,解決未出現的或難以定義的問題才是人類可以勝過AI的唯一能力。但是這種複合問題解決的技能或素養,只有來自願意熱情的主動學習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個趨勢也是每個關心未來的家長與老師必須體會的。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彼得潘-avatar-img
2023/04/08
我在傳產業工作 公司的少部分機器配備機械手臂 自動上下料 如果沒有狀況 只要人類不斷的在料盤餵材料並排整齊 機器搭配機械手臂可以從早上8點循環工作到晚間12點可是料要是沒裁切好 手臂沒抓正 就位不正都會響警報 還是要人類去排除和重新校準所以暫時還不必怕Ai取代人類 畢竟開關權還在人類手裡呀
great woo-avatar-img
2023/04/08
謝謝筆者的分享,知識的教導在ai時代並非不重要,而是需要將校園的功能與特色重新定位,如何引導知識的學習與樂趣、熱忱,大概會是更需要去注意的地方,讓學習與知識有了區隔,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應該還包括生活的技能與素養,會是在ai 時代重要的學習。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17年初耐吉公司宣佈,即將把在各國生產球鞋的工廠全面自動化,這意味著將會有五十多萬個勞工失業。除了耐吉,不管鴻海、台達電、或者任何以大量生產為主的工廠,在蓋新廠時,一定都是以全面自動化為唯一選擇。 近年來不斷有經濟預測分析所說的:「xx年內什麼行業會不見」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專家所說的
Thumbnail
2017年初耐吉公司宣佈,即將把在各國生產球鞋的工廠全面自動化,這意味著將會有五十多萬個勞工失業。除了耐吉,不管鴻海、台達電、或者任何以大量生產為主的工廠,在蓋新廠時,一定都是以全面自動化為唯一選擇。 近年來不斷有經濟預測分析所說的:「xx年內什麼行業會不見」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專家所說的
Thumbnail
我來很多次了,這個地方真的不斷的進化,每次來都不一樣。 在結束個人預約場次的說明會後,兩位來到機構的家長聊著天,聽到其中一位家長這樣給予我們回饋的時候,心裡真的蠻暖的,有一種我們的努力是可以被看見的啊 ... 教育為什麼百年來幾乎沒有重大轉變? 如果知道學校的起源的人,應該都會知道現行學校的制度、上
Thumbnail
我來很多次了,這個地方真的不斷的進化,每次來都不一樣。 在結束個人預約場次的說明會後,兩位來到機構的家長聊著天,聽到其中一位家長這樣給予我們回饋的時候,心裡真的蠻暖的,有一種我們的努力是可以被看見的啊 ... 教育為什麼百年來幾乎沒有重大轉變? 如果知道學校的起源的人,應該都會知道現行學校的制度、上
Thumbnail
所謂風水輪流轉,人類社會再次的受到工業化挑戰,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專精、專業型領域,逐步地改革換新,轉為博學、整合應用及強記型領域。過去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的階段中,由農人走向城市而衍生出來的工人、工匠、士兵、老師、官員等各個職位成為了現代專業化的雛形。然而這些職位並沒有生產糧食作物的能力和
Thumbnail
所謂風水輪流轉,人類社會再次的受到工業化挑戰,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專精、專業型領域,逐步地改革換新,轉為博學、整合應用及強記型領域。過去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的階段中,由農人走向城市而衍生出來的工人、工匠、士兵、老師、官員等各個職位成為了現代專業化的雛形。然而這些職位並沒有生產糧食作物的能力和
Thumbnail
許多AI軟體雨後春筍,雖然減少了部份工作機會,但有體力工作的人,還是要學習、訓練其他能力。 除了需要人照顧、看管(或管理)、決策、執行……之類的仍缺不了人,有綜合能力的人可善用AI。 把原本自己一個人很難完成的事,善用多種AI輔助,完成一個又一個成品。比如:對於影片自媒體經營者,無疑多了好幾個幫手。
Thumbnail
許多AI軟體雨後春筍,雖然減少了部份工作機會,但有體力工作的人,還是要學習、訓練其他能力。 除了需要人照顧、看管(或管理)、決策、執行……之類的仍缺不了人,有綜合能力的人可善用AI。 把原本自己一個人很難完成的事,善用多種AI輔助,完成一個又一個成品。比如:對於影片自媒體經營者,無疑多了好幾個幫手。
Thumbnail
近年來不斷有經濟預測分析所說的:「xx年內什麼行業會不見」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專家所說的,二十年內所有勞動階級都會被取代,其實是太過樂觀的預估,因為不只勞動業,而是幾乎所有行業都將會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當人工智慧愈來愈厲害,設置價格愈來愈低廉時,這種可以二十四小時工作,不必管一例一休,不
Thumbnail
近年來不斷有經濟預測分析所說的:「xx年內什麼行業會不見」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專家所說的,二十年內所有勞動階級都會被取代,其實是太過樂觀的預估,因為不只勞動業,而是幾乎所有行業都將會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當人工智慧愈來愈厲害,設置價格愈來愈低廉時,這種可以二十四小時工作,不必管一例一休,不
Thumbnail
因為covid疫情的關係,反倒促進遠端工作相關技術,與不需要大量人為介入的AI技術的成長。 在AI領域深根多年的李開復在2018年就提出,未來的30年將有45%以上的工作將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 但科技的發展難道就是為了造就更多人失業? 更何況現在程式設計的缺額是粥多僧少。 這與蘇老師的想法一致。
Thumbnail
因為covid疫情的關係,反倒促進遠端工作相關技術,與不需要大量人為介入的AI技術的成長。 在AI領域深根多年的李開復在2018年就提出,未來的30年將有45%以上的工作將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 但科技的發展難道就是為了造就更多人失業? 更何況現在程式設計的缺額是粥多僧少。 這與蘇老師的想法一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