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晶圓廠文化,與園區高壓共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之前有一篇外國人在台積受訓文章,提到了台灣科技業/園區狀況,也從一個不同面向看到園區,我只能說不只台積,可能大部分在台灣晶圓廠都有類似生態
當然不少人說其實說園區壓力很大8拉8拉,但也資深工程師說學生爛草莓怎樣怎樣,到底是真相是什麼呢?每次聽到學長姐回來就帶著滿滿負能量,但是每一年校友會都看還是待在某一間公司,這好像是輪迴,他們到底遇到了什麼狀況,讓菜鳥工程師帶你一探究竟….
文中提到問題,我針對FAB生態問題來回說
A. FAB系統很差,需要改進?為什麼會這樣不改善?
Q. 很多系統要改善需要停機,影響生產進度,甚至改了有問題要擔責任,執行在人跟成本很高
A. FAB開交接會議,為什麼不設系統來交接
Q. 因為人比系統來的成本低,而且系統整合困難
A. 為什麼軟體不找團隊來改善減少大家工時?
Q: 因為找不到頂尖的IT,而且就算介面醜也不對生產造成影響,除非有一天沒人要做,否則軟體介面能撐就會撐下去
總結來說,斯斯好幾種,園區也是,主要分2種,一種是缺錢進來,慢慢習慣了就繼續做下去,另一種是嚮往園區高薪,但這種往往進來都會有粉紅泡泡破滅,最後很快就離職,甚至離開這個產業,留下的人只是不得已的1種,也導致了園區半導體代工(製造/封裝)生產線一種高壓甚至負能量,而且來來去去
最終會發現,園區工程師共通性:
1. 出了這個園區,你出去沒有其他吃飯技能 EX: 半導體製程/機台維護
2. 領的薪水比外面高,捨不得現在收入
3. 有家庭/有高支出(房貸/車貸)
4. 你總是認為你是打工的,甚至是螺絲釘
以前的工程師是可以領股票,現在僅剩下部分外商發RSU(限制型股權),但是很多股價都很穩定,很難靠著股票財富自由。如果只幹5-10年是無法賺到財富自由,自己去投資股票基本上頂多就是做更好利用,因此和園區壓力共存變成”新常態”。
那怎麼讓自己與園區高壓共存呢?
1. 運動健身
2. 自我進修(理財投資/語言),甚至還有社團
3. 參與社團,建立正能量
---------------------------------------------------------------
總結:
1. 如果追求創意/多變多彩生活,要任職園區FAB工程師要三思
2. 追求穩定/相對充足收入,能與高壓共存,適合園區任職
3. 找到紓壓出口,建立人生財務目標,可以降低自身園區工作不適感
4. 生產產能是FAB重點,軟體如果不影響生產不會去改善
學校沒教的半導體產業求職分析 - 半導體 X 跨國工作 X 跨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一直是以電子製造是一個多頭的開始,看起是好的開始?那為什麼化學材料系所畢業的學生一直談工作找起來沒方向?那到底業界要的是什麼?讓我們一起談談化材的就業問題,並特別針對”學用落差”,”轉職出路”討論
最近證交所公布了高薪,除了少數是控股公司[這種都是管理層]才出現極端值,剩下都是IC設計類公司Designer ,薪資幾乎是一般工程師的2甚至3倍,但是非這個領域的IC Designer,到底剩下什麼呢? 天花板應該會在哪裡? 讓我們看一下薪資統計
之前很多人提到半導體,大多想到電機工程系,的確在半導體是以電路為主導,比如IC Designer,或是EDA等IC設計工具等等,剩下大家就只想到產品/製程整合/製程/設備/品保等等,除了這一些,有什麼是材料/化學/物理等技術分析價值呢?如果唸到這一類科系,什麼機會又能留在台北呢? 首先,半導體材料供
台灣在電子半導體業蓬勃發展,到底怎麼發展? 目前到底有哪一些公司,以目前供應鏈來講,高階市場幾乎被美商歐商日商給盤據,如:研磨液體,而半導體光阻是場幾乎是日商,台灣光阻以奇美實業僅能供給面板/封測Bumping使用,無法給半導體晶圓代工用,而半導體晶圓代工只有酸鹼化學液體,主要是清洗用途,才有幾個台
台灣是海島國家,但常我們對外面是世界各地薪資並不了解,因此我們以同一間全球公司來看,或許會更具有參考價值。 因為全球性外商會根據當地生活消費來決定你的薪資,用這樣比較或許更加客觀。
台灣一直是以電子製造是一個多頭的開始,看起是好的開始?那為什麼化學材料系所畢業的學生一直談工作找起來沒方向?那到底業界要的是什麼?讓我們一起談談化材的就業問題,並特別針對”學用落差”,”轉職出路”討論
最近證交所公布了高薪,除了少數是控股公司[這種都是管理層]才出現極端值,剩下都是IC設計類公司Designer ,薪資幾乎是一般工程師的2甚至3倍,但是非這個領域的IC Designer,到底剩下什麼呢? 天花板應該會在哪裡? 讓我們看一下薪資統計
之前很多人提到半導體,大多想到電機工程系,的確在半導體是以電路為主導,比如IC Designer,或是EDA等IC設計工具等等,剩下大家就只想到產品/製程整合/製程/設備/品保等等,除了這一些,有什麼是材料/化學/物理等技術分析價值呢?如果唸到這一類科系,什麼機會又能留在台北呢? 首先,半導體材料供
台灣在電子半導體業蓬勃發展,到底怎麼發展? 目前到底有哪一些公司,以目前供應鏈來講,高階市場幾乎被美商歐商日商給盤據,如:研磨液體,而半導體光阻是場幾乎是日商,台灣光阻以奇美實業僅能供給面板/封測Bumping使用,無法給半導體晶圓代工用,而半導體晶圓代工只有酸鹼化學液體,主要是清洗用途,才有幾個台
台灣是海島國家,但常我們對外面是世界各地薪資並不了解,因此我們以同一間全球公司來看,或許會更具有參考價值。 因為全球性外商會根據當地生活消費來決定你的薪資,用這樣比較或許更加客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臺灣工程師面臨薪資調高的挑戰,但隨著永續發展和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將有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薪酬待遇出現。臺灣工程師的角色也將在全球工程市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媒體報導兩岸局勢令人擔憂,可能影響台積電製程工序和供應商,以及生產所需的EUV和電力。文章指出,即使台積電工程師被救走,仍難以在美國或其他國家生產。此外,影響可能擴及全球,特別是外資持有大部分台積電股票。文章指出有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談談設計產業鏈破碎的情形,也希望老闆們能先做好功課,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人才,別再把設計新人當套餐員工了,願創意產業更好,遠離爛企業,人生會更好。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缺工,各行各業都急著調整條件搶人才。此篇文章闡述了人們對夢幻工作的渴求,以及對於體面工作意義的反思。同時強調了每個工作者都是平衡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仰賴腦力或體力的工作都需要承擔辛苦與困難。文章最終呼籲讀者要懂得感恩,專注、講究,在自律的道路上不斷成長。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臺灣工程師面臨薪資調高的挑戰,但隨著永續發展和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將有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薪酬待遇出現。臺灣工程師的角色也將在全球工程市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媒體報導兩岸局勢令人擔憂,可能影響台積電製程工序和供應商,以及生產所需的EUV和電力。文章指出,即使台積電工程師被救走,仍難以在美國或其他國家生產。此外,影響可能擴及全球,特別是外資持有大部分台積電股票。文章指出有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談談設計產業鏈破碎的情形,也希望老闆們能先做好功課,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人才,別再把設計新人當套餐員工了,願創意產業更好,遠離爛企業,人生會更好。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缺工,各行各業都急著調整條件搶人才。此篇文章闡述了人們對夢幻工作的渴求,以及對於體面工作意義的反思。同時強調了每個工作者都是平衡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仰賴腦力或體力的工作都需要承擔辛苦與困難。文章最終呼籲讀者要懂得感恩,專注、講究,在自律的道路上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