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父母也不希望,學生自己也不想去從事辛苦的工作,加上手機打開,太多資訊都是有輕鬆賺錢的方法(只不過沒一個告訴你成功率多低),這讓傳統上需要蹲點、累積經驗的工作,更加不受重視。這最終的現象就是前幾篇不停在講的,能力跟學歷其實不匹配,導致文憑貶值,另一個就是當自我評估過高,又不肯接受建議後,出去撞牆的機會便多,憎恨這個世界的比例又上升。
第十篇,也扯夠久了,做點結論。
我們能作什麼去改善人力資源,以及缺工的現象?
筆者個人認為,政府介入通常不會有好下場,但不介入恐怕更糟。因為現狀並非政府介入太多造成,而是介入的對象問題。例如科技業發展依靠低廉的水電,以及政府的補助,若從一開始就砍掉回歸正常市場機制,蠻有可能新竹到現在還發展不起來。
只是,凡事都會有犧牲,我們耗費那麼多的資源在此,獲得了台灣護國神山在內各種高水準的發展,甚至是國際環境下,特定領域佔據世界要衝,等於是技術上的「塞子」。(不是大排長榮那個)
產業如同生態系,任何一環消失都會產生影響
但我們有回過頭去看這些,根本不會出現在媒體上,筆者所稱大部分能力只有C,頂多幾項是B的人嗎?這些人算一算大概有六七成以上,可是這些年,焦點不總是放在那些可以全球化,接軌國際的產業上?
而這些國際型產業可以吸納的人,我們摸著良心去想想,是不是都屬於PR80以上,甚至是90以上才有機會,能力值達到A級以上的人才有的機會?那其他國民怎麼辦?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雖說產業不是蓋房子,但各級產業,供應商跟協力廠,上中下游要形成一個產業鏈,類似產業形成聚落,都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這些產業的組成,大體上也可以看成一種金字塔結構,只是不見得依照技術高低,或是資金大小去排。
這跟生態很像,我們總說一個物種的滅亡,牽涉的是很多物種。產業也是一樣,一種產業消亡,極少是只影響這產業直接的上下游,就跟食物鏈、生態系相同,可能連動到我們不知道的項目,直到問題浮出水面為止。
筆者的意思,並非是說每一個產業都要保留,只是產業的形成有其脈絡,生態形成至今,現實即是合理。
職業無貴賤,但不要叫我的兒子當工人?
我們無法去製造一個生態系,但至少知道餵養什麼飼料,加入什麼營養素或是藥劑,會產生大致上哪些結果。
看到缺工,就想到要開放外勞,在白領工作上叫做引進優異外國人才,在藍領就是外勞搶工作。都沒發現本質一樣嗎?
一看到台灣產業缺工,就覺得要用人口數跟畢業學生數量,去推估台灣怎麼會缺工,都沒想過可能原因出在,各種產業的生產力提高,工廠就不需要那麼多人,缺工的問題不是你隨便找個阿貓阿狗來工作就可以解決的好嗎?
所以人力資源的缺乏,我們要先確定是真的沒有人,還是單純的匹配不對。
匹配,還要看工作性質,有的具有流動性,但有些廠都是找在地的。想要引進他縣市的勞工來工作,依照筆者以前跟這些「北漂」的組長扯淡的經驗,縣市政府應該要蓋「外縣市勞工低價租屋」才對,不過這想也知道應該不可行就是。
若匹配指的是對自我能力的認知,那我們應該加強教育現場,對學生灌輸「工作皆平等」的概念,加強之外還要大量的實習喔,例如小學開始去附近的工廠或是企業,看看大人怎麼工作的。
他們能夠接受這些現實嗎?父母親願意這樣推嗎?筆者是很懷疑。
改善工作環境可以緩解缺工,問題是誰去改
曾經有人跟筆者提過,改善那些中低階工廠的作業,需要更加順暢的流程,符合現代工安、工衛等等的觀念。這筆者也承認是對的,但怎麼去做,往往聽到的都是一面之詞,也就是他老兄個人從沒去做過的經驗,外部觀察認為這些「沒讀書的人要聽他的」。
說實在的,要這樣做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筆者很確定他去做做不到而已。為何?
第一,要去改善現場流程,你不去現場做過,根本不會知道現在為何長這樣。連現狀運作的邏輯都不知道,談何改善?
《拉麵王》,第07集,23頁。河合單畫,久部綠郎作,韻韻譯,東立。
第二,想要改變現場觀念,你沒去跟作業員談,取得他們的信任,他們為何要鳥你?
第三,製作教育手冊,把前幾篇談到的斷層現象改變,你有教過書,知道如何觀察對象學生,客製化適合對象的教材的經驗嗎?
別鬧了啦,多數人都做不到,自吹自擂而已。
筆者是有自信現在去這些工廠,協助他們製作教育手冊,想辦法從製程中找到改善法,並提出有意義的改變。不過前提是筆者也得重新去業界幾年,不然過去的經驗無法用到現在,但至少單純就教育來說,絕對比沒去過的教育業者要好。沒筆者這種多棲經驗的,別想去插手。
再不然就是要願意屈就,平均A級能力的下去只需要平均B的工廠,這樣就會有多餘的時間跟充裕的能力去製作,但薪資較低。
這並不是超困難的事情,只是兩點做不到。第一點就是薪資,這類工作的薪資水準,通常不符合相對應能力的人才。第二點就是,有此能力的人才,能力是平均A的人,野心往往也很大,不會放心思在這些要磨時間的地方。
對,就是磨,大部分中低階工作都有其存在意義,不合理的不會幾十年還活著。我們想要去進行改變,勢必要跳進去看看怎麼運作的,涉及項目很可能會一路牽扯到教育、社會與政治面,一點都不簡單。
不介入調整傳產,後段學生未來的工作在哪?
筆者講了很多篇的「多工」,有人還是很難理解這個概念,畢竟人腦不是真的電腦同時可以多工處理好幾項事務。這比較像是說,看到一個複雜、多項因素摻雜的事務,能夠快速理出頭緒,知道互相干擾跟可以獨立作業的項目,並適當的給予足夠關注的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不是A級人才有,B跟C級的也有,只不過差別在於面對的事情複雜度不同,多工需求的職位也是有相應的A、B、C級的複雜度,A去做B級沒問題,C的去做B的就會爆炸。而大多數人就算是A級,也只能同一時間處理一件事情,只不過A級的人去處理B甚至C的事務,因為處理速度夠快,可以硬幹過去,外人看來就很像是多工處理。
要想辦法改善大家都知道,難就難在說,知道又如何?要怎樣去做,如何去改變?這很難有標準答案,每個產業都有其特別的狀況,所以到頭來,我們會發現改變的重點,還是要到政治面上。
業內人來做,往往有利益衝突的問題,涉及好幾個產業,就是協調性工作。然後各位有沒發現,進行這種協調性的工作,印象中好像都是政治業者在做?
是,而真的要下去做這些工作,你一定會有很多的產學合作案子,並且要藉由這些方案,從中獲得一些實質回饋,不然以台灣的現狀,根本沒有這種類似教育顧問業存活的空間。
所以不靠政府協調跟仲介,現在誰會想去處理傳產的死活?誰管那些成績後段的學生未來工作在哪?
叫人家去賣蔥油餅、搬水泥、去超商打工,想盡辦法過生活,說得都很簡單好聽,更難聽的要人XXX也是都很簡單,那是因為這些人你不認識。
這些人的未來如何,對於只看數字的人來說,不過就是低層人力的數字,死活都跟自己的研究無關。坐在冷氣房喝咖啡聊是非,談論人力資源怎麼配置都超寫意。
但對我們來說,看到自己學生,人生往下沉淪,一點都開心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