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徬徨少年時》:生命是尋找自我的旅程

2023/04/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個人真正的職責只有回歸自己。」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觀察並模仿他人,漸漸學會情感的表達方式;詞語的使用方式;對錯的評量標準。當我們出生,我們是一張白紙,然後漸漸染上他人的顏色,混雜調和成與他人相似的色澤。然而,這個色澤並不純粹,因為夾雜了太多別人給予的材料。
於是我們在追求更好適應這個社會結構的過程中,漸漸迷失自己。我們聽信學歷的重要性;贊同錢財的地位,漸漸因循他人所說,大腦更為此建立了無數捷徑,思考的脈絡也定型固化。
於是我們忘記了一件事。「假如大自然把你創造成一隻蝙蝠,你就不應該想著變成一隻鴕鳥。」
完美的蝙蝠該是什麼模樣?是特別寬闊的翅膀,還是濃稠的黑色毛皮?完美的鴕鳥又是如何,是強壯的雙腿,還是蓬鬆的毛髮?
如果兩相對調,想必使人毛骨悚然。既然如此,大眾的標準,也不該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
往內心鑽,就是一個叩問。「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找出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找出對他而言是禁止的事物。⋯⋯每個人都必須獨立思考,為自己所負責。」
這個叩問著眼於細微之處。此處形容的並非重大道德問題,比如傷人乃至殺人。而是,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自己內心的理想人生,該做些什麼?又不該做些什麼?
如果我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那勢必得運動。既然如此,我被禁止的行為會是什麼?因為懶惰而一日拖過一日,嚷嚷著跑步,下班卻躺在沙發上,幻想著明天上班時沒有什麼糟心事發生,晚上就有興致運動。日復一日,最後只會讓腰圍越來越粗,健康檢查亮起紅字。
但仍須自己負責。當檢查報告出來,震驚不已時,也無法問責他人。因為自己的行為,本來就與他人無關。
所以我們必須時刻思考,對自己而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不能違背的禁忌是什麼?別人說不能做的事情,就真的不能做嗎?一天二十四小時,安排行程的方式一定要合乎大眾邏輯嗎?
再不斷反問自己的同時,也是建立自我的過程。每個和他人相似卻截然不同的答案,都加強了自己的獨特性。人便在這樣的過程,慢慢找回自己、回歸自己。
然而人世間有太多誘惑,金子會發光,也會蒙塵。蒙塵時,難免受他人耀眼的光芒影響,擔心自己的狀態是不是永久,擔心人我之間金子的純度,所以更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美麗是無法比較的,每個人能成為的「自己」也都各自不同。
越是挖掘自我,越能了解自我。於是,我們行走於世不再因自己的不同而畏懼,也不會畏懼別人的特殊。當我們與自身相處得越融洽,越能融入這個社會,也才能理解、同理他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33內容數
閱讀,是打開生命的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