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03-察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察是甚麼?是辨別。

疑又是甚麼?

紅紫跟朱色容易混淆,宮商兩個音要搞混簡直是音癡了。

看似完美的諸葛亮,其實是個音癡嗎?

你可能注意到,癡的字義就是「疑病」。

不寫五聲只寫「宮商」,在古文裡面通常可以代表「音樂」的意思。

定聲階的方式,通常都是用樂器:中國也不意外。

最基本的就是「笙」,利用長短固定的竹管所組成的樂器。

但你知道,樂器總會走音。

竹管的潮濕會讓宮商跑掉,這點春秋戰國的人就知道了。

不過由於音程不變,所以還是可以演奏出似是而非的曲子。

這就是淫樂了。

淫跟亂,都是相對於「正」。

距離遠了,就容易亂,無法辨別「正」。

無法辨別的情況下,就會生出「疑」。

這其實延續著視聽跟納言篇在說。

君王,領導者要跟下屬臣民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一旦唯我獨尊,距離拉得遠了,疑病就會來了。

「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蔞似瓜,愚者實之。」

諸葛亮一連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愚昧的人無法分別外表相似之物的價值。

以白石魚目為寶,損失的是財富。

以狡猾無法馴服的狐貉為獵犬,這就是內賊了。

瓜蔞直接拿來吃,那是會上吐下瀉的。

其實這是一層層推進的「敗亡之論」。

「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

(不以秦為帝是一個文學手法,也是有點小可愛的價值觀)

簡單看,是把敗亡之論對應回歷史案例。問題在於「不以為疑(惑)」。這翻成不感到疑惑,就奇怪了……諸葛亮前面在說的,是「疑惑不好」啊。

應該要看成「秦王吳王沒有正視這些亂的行為」。

不以(之)為疑。

不認為指鹿為馬是錯的,不認為進貢美女是會出事的。

「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聖人不可以意説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

規劃計謀的時候產生疑惑,就無法決策。

執行的時候產生疑惑,就不會成功。

所以聖人不會去「說」這件事,而是透過占卜來給出明確的分別。

剛好最近《隋唐天下群英傳》講到張公謹這個人。

在六四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打算占卜來決定該不該發動兵變,但張公謹一腳踹爛了龜甲。因為他覺得,事情有疑惑才需要占卜。此刻已經不得不為,還占個屁。

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用占卜來決疑,很迷信。

但我想孔明與公謹都在說同一件事,重點不是迷信。

而是消除疑惑。

「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

這個是《周書.洪範》。

我講白一點,今天你問一樁未可知之事,不論對象是老師,學者,專家,還是個算命仙。

其實都是一樣的。

甚至路人甲乙丙丁。

所以才說,對於中國古代的聖人跟智者來說,重要的並不是占卜迷信。

事實是「收集更多意見」來決策。

你一定也發現了,這是一種「愚蠢的民主」。

才又解釋回前面舉的例子:為什麼秦王不認為,指鹿為馬是一件錯的事情?

因為「眾口鑠金」。

諸葛亮並不是一個愚笨的隨便寫幾句話唬人的寫手。相反的,到這邊完整了一個循環後,他就要說「察疑」的重點了。

「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

又是四個舉例排比,說著同一件事。

君王領導者啊,你要擔心的從來不是其他人不瞭解你,問題在於你瞭不瞭解這些人。

你若是瞭解他們,你就能辨明他們在你面前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他們知道你真正瞭解他們,那麼就不會在你面前說假話。

什麼樣的人,提出什麼樣的意見,應該如何參考跟使用?

「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

你懂海,海就會幫你。

諸葛亮說破了嘴舉了一百個例子,就在說這件事。

「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或無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者專辭,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暴之患,禍亂之變。」

緊接著,就進入實際應用篇。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判案決定刑罰時,要考慮到:是不是被冤枉?是不是被縱放?是不是強勢者的一面之詞?還是弱勢者並沒有那樣弱勢?

事實是不是被扭曲?兩造是不是都有公平公正的表達?

要注意了,一旦發生這些事,都會引來「天之逆氣」,造成災難禍亂。

嘿,發現了嗎?上回才說過,諸葛亮這二十四篇兵法,其實比較像家訓或阿斗教材。現在教材的可能性持續上升。

諸葛亮在用一些「迷信」的方式恐嚇「受文者」,要他跟隨指示做一個好的領導人。

「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

提示了要點之後,繼續教動作。

你要先「問」。

問什麼答什麼,你用前面的要點來考慮就可以。除了犯罪事實之外,還要查問前後之事。觀察他進來跟出去的腳步與姿態。聽他的言語聲音。注意他的目光雙眼。

「刑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也。」

害怕刑罰,進來快而出去慢,話語之間多有嘆息。這都是有埋怨糾結不得伸張的跡象。

「上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及顧,此罪人欲自免也。」

一直在偷偷打量,看到什麼就有退縮之意。(喘息卻聽先PASS)

說話的時候都會先停下來思考,講話沒有分寸。來時慢而出去快,不敢回頭,這些都是有罪之人想要開脫的跡象。

諸葛亮手把手教你當法官了。

我們順帶提一下「機密」吧。

就是說,今天諸葛亮提出的檢查點,只有阿斗知道,跟大家通通都知道,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對吧,你反過來做就好了。

不過撇開本來就要寫給大眾看的詩詞歌賦,兵法大概是史書相關文件中最不藏私的部分。

諸葛亮教得很細,李靖在講解軍隊布置也很細,不會像天文書平準書之類講個大概而已。

會有這種「兵法不怕給人看」的現象,我想了一下,或許是因為這不是一個「可以從小學習」的項目。

舉個例,就是國小國中高中都沒有的科目,你一定要到大學以上才有機會「學兵法」。

一般科目因為從小有啟蒙有教育的順序,所以到了大學不用再跟你1+2=3。

兵法不要說對儒士沒有用,對小兵,對校尉,也都沒有用。

只有將軍需要。

只有管理者需要。

事實上,雖然才到第三篇,我們已經可以知道,《兵法二十四篇》的本質就是一個集大成的「帝王學」。

這不是誰故意包裝或誤解的問題。

說穿了,核心在「法」。

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這是本篇最後一段,廋就是隱匿隱藏的意思。

也就是如孔子所說,全面瞭解觀察一個人,即為「察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8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Thumbnail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Thumbnail
諸葛先生當然不是三國最知名,季漢無敵大丞相諸葛孔明先生。 管輅的學友,姓諸葛,名原,字景春。本為館陶縣令,在管輅家鄉附近。後榮升新興太守,因為很遠嘛,管輅便去給人家餞行。 諸葛原所長,稱為「射覆」之術。 這又是啥麼妖術? 小時候有玩過元宵猜燈謎嗎?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燈謎不會說「猜」一
Thumbnail
諸葛先生當然不是三國最知名,季漢無敵大丞相諸葛孔明先生。 管輅的學友,姓諸葛,名原,字景春。本為館陶縣令,在管輅家鄉附近。後榮升新興太守,因為很遠嘛,管輅便去給人家餞行。 諸葛原所長,稱為「射覆」之術。 這又是啥麼妖術? 小時候有玩過元宵猜燈謎嗎?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燈謎不會說「猜」一
Thumbnail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Thumbnail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Thumbnail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Thumbnail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Thumbnail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Thumbnail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Thumbnail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察是甚麼?是辨別。 疑又是甚麼? 紅紫跟朱色容易混淆,宮商兩個音要搞混簡直是音癡了。 看似完美的諸葛亮,其實是個音癡嗎?
Thumbnail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察是甚麼?是辨別。 疑又是甚麼? 紅紫跟朱色容易混淆,宮商兩個音要搞混簡直是音癡了。 看似完美的諸葛亮,其實是個音癡嗎?
Thumbnail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Thumbnail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Thumbnail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Thumbnail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