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03-察疑】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察是甚麼?是辨別。
疑又是甚麼?
紅紫跟朱色容易混淆,宮商兩個音要搞混簡直是音癡了。
看似完美的諸葛亮,其實是個音癡嗎?
你可能注意到,癡的字義就是「疑病」。
不寫五聲只寫「宮商」,在古文裡面通常可以代表「音樂」的意思。
定聲階的方式,通常都是用樂器:中國也不意外。
最基本的就是「笙」,利用長短固定的竹管所組成的樂器。
但你知道,樂器總會走音。
竹管的潮濕會讓宮商跑掉,這點春秋戰國的人就知道了。
不過由於音程不變,所以還是可以演奏出似是而非的曲子。
這就是淫樂了。
淫跟亂,都是相對於「正」。
距離遠了,就容易亂,無法辨別「正」。
無法辨別的情況下,就會生出「疑」。
這其實延續著視聽跟納言篇在說。
君王,領導者要跟下屬臣民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一旦唯我獨尊,距離拉得遠了,疑病就會來了。
「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蔞似瓜,愚者實之。」
諸葛亮一連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愚昧的人無法分別外表相似之物的價值。
以白石魚目為寶,損失的是財富。
以狡猾無法馴服的狐貉為獵犬,這就是內賊了。
瓜蔞直接拿來吃,那是會上吐下瀉的。
其實這是一層層推進的「敗亡之論」。
「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
(不以秦為帝是一個文學手法,也是有點小可愛的價值觀)
簡單看,是把敗亡之論對應回歷史案例。問題在於「不以為疑(惑)」。這翻成不感到疑惑,就奇怪了……諸葛亮前面在說的,是「疑惑不好」啊。
應該要看成「秦王吳王沒有正視這些亂的行為」。
不以(之)為疑。
不認為指鹿為馬是錯的,不認為進貢美女是會出事的。
「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聖人不可以意説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
規劃計謀的時候產生疑惑,就無法決策。
執行的時候產生疑惑,就不會成功。
所以聖人不會去「說」這件事,而是透過占卜來給出明確的分別。
剛好最近《隋唐天下群英傳》講到張公謹這個人。
在六四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打算占卜來決定該不該發動兵變,但張公謹一腳踹爛了龜甲。因為他覺得,事情有疑惑才需要占卜。此刻已經不得不為,還占個屁。
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用占卜來決疑,很迷信。
但我想孔明與公謹都在說同一件事,重點不是迷信。
而是消除疑惑。
「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
這個是《周書.洪範》。
我講白一點,今天你問一樁未可知之事,不論對象是老師,學者,專家,還是個算命仙。
其實都是一樣的。
甚至路人甲乙丙丁。
所以才說,對於中國古代的聖人跟智者來說,重要的並不是占卜迷信。
事實是「收集更多意見」來決策。
你一定也發現了,這是一種「愚蠢的民主」。
才又解釋回前面舉的例子:為什麼秦王不認為,指鹿為馬是一件錯的事情?
因為「眾口鑠金」。
諸葛亮並不是一個愚笨的隨便寫幾句話唬人的寫手。相反的,到這邊完整了一個循環後,他就要說「察疑」的重點了。
「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
又是四個舉例排比,說著同一件事。
君王領導者啊,你要擔心的從來不是其他人不瞭解你,問題在於你瞭不瞭解這些人。
你若是瞭解他們,你就能辨明他們在你面前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他們知道你真正瞭解他們,那麼就不會在你面前說假話。
什麼樣的人,提出什麼樣的意見,應該如何參考跟使用?
「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
你懂海,海就會幫你。
諸葛亮說破了嘴舉了一百個例子,就在說這件事。
「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或無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者專辭,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暴之患,禍亂之變。」
緊接著,就進入實際應用篇。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判案決定刑罰時,要考慮到:是不是被冤枉?是不是被縱放?是不是強勢者的一面之詞?還是弱勢者並沒有那樣弱勢?
事實是不是被扭曲?兩造是不是都有公平公正的表達?
要注意了,一旦發生這些事,都會引來「天之逆氣」,造成災難禍亂。
嘿,發現了嗎?上回才說過,諸葛亮這二十四篇兵法,其實比較像家訓或阿斗教材。現在教材的可能性持續上升。
諸葛亮在用一些「迷信」的方式恐嚇「受文者」,要他跟隨指示做一個好的領導人。
「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
提示了要點之後,繼續教動作。
你要先「問」。
問什麼答什麼,你用前面的要點來考慮就可以。除了犯罪事實之外,還要查問前後之事。觀察他進來跟出去的腳步與姿態。聽他的言語聲音。注意他的目光雙眼。
「刑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也。」
害怕刑罰,進來快而出去慢,話語之間多有嘆息。這都是有埋怨糾結不得伸張的跡象。
「上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及顧,此罪人欲自免也。」
一直在偷偷打量,看到什麼就有退縮之意。(喘息卻聽先PASS)
說話的時候都會先停下來思考,講話沒有分寸。來時慢而出去快,不敢回頭,這些都是有罪之人想要開脫的跡象。
諸葛亮手把手教你當法官了。
我們順帶提一下「機密」吧。
就是說,今天諸葛亮提出的檢查點,只有阿斗知道,跟大家通通都知道,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對吧,你反過來做就好了。
不過撇開本來就要寫給大眾看的詩詞歌賦,兵法大概是史書相關文件中最不藏私的部分。
諸葛亮教得很細,李靖在講解軍隊布置也很細,不會像天文書平準書之類講個大概而已。
會有這種「兵法不怕給人看」的現象,我想了一下,或許是因為這不是一個「可以從小學習」的項目。
舉個例,就是國小國中高中都沒有的科目,你一定要到大學以上才有機會「學兵法」。
一般科目因為從小有啟蒙有教育的順序,所以到了大學不用再跟你1+2=3。
兵法不要說對儒士沒有用,對小兵,對校尉,也都沒有用。
只有將軍需要。
只有管理者需要。
事實上,雖然才到第三篇,我們已經可以知道,《兵法二十四篇》的本質就是一個集大成的「帝王學」。
這不是誰故意包裝或誤解的問題。
說穿了,核心在「法」。
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這是本篇最後一段,廋就是隱匿隱藏的意思。
也就是如孔子所說,全面瞭解觀察一個人,即為「察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4會員
81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