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源自於對現狀的不滿足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這本來就用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改呢?」、「大家不是都習慣這樣做了?想東想西幹嘛?」,有的人可能曾經聽過類似這樣的話,但如果順從的話,在你心中冒出的創新想法就會被扼殺了。但這是真的嗎?用得好好的是否沒想過可能還有更好的?習慣這樣做是否可能只是因為環境與工具受限而作的妥協?

以【破壞性創新】理論聞名的克里斯汀生在他另一本書《創新者的DNA》中提出四種催化創新聯想的行為技巧,其中第一個技巧就是「疑問」。他在書中提到,創新者總是使用Why(為何)及Why not(為何不)的疑問來獲取重要洞察。以不同的方式來問Why,且不輕易對答案感到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下去,將會有相當收穫。書中提到,豐田要求員工遇到問題連問五次為什麼以找出根本原因及創新解決方式的作法,就是這類型發問的徹底實踐。

書中進一步對疑問提出進階的問法,也就是刻意在疑問中放入限制。
「若是......,會怎麼樣?」
這樣的問題可能像是:
「若新的環保法規限制我們目前的生產方式或用料,我們要如何繼續賺錢?」
「如果不能再使用這個[線上服務],我們要如何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

曾聽說有畫家說過,就因為知道畫紙只有那麼大,才能夠去想在這個大小的紙張上面能畫些什麼。不同大小紙張所能夠實現的繪畫創意都不一樣。知道那個邊界在,反而可以在這樣的限制中盡情展現創意。如果真的無邊無界,反而無法聚焦及凝聚產生創意了。

克里斯汀生對創新的DNA總共提出五個會帶來創新的技巧,一個是認知技巧 - 「聯想」,另外四個是促進聯想的行為技巧,分別是「疑問」、「觀察」、「社交」及「實驗」。這邊沒有打算在重複敘述這幾個有關創新的技巧,但個人認為這些技巧可總結成三個,「疑問」、「觀察」及「跨界」。「疑問」已經在前面有說明對創新的重要性,接下來是「觀察」,觀察不是只有看,而是用五感去仔細體察周遭的世界,同時要去留意消費者使用哪些些商品或服務來完成他的「任務」。推薦克里斯汀生另一部著作《創新的用途理論》,對於「任務說」有更多的舉例說明。能夠讓消費者能夠更有效地達成他的任務,就是一項好商品或好服務,觀察他執行任務時所需要的,以及他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有哪些阻礙。思考要如何幫助他排除那些阻礙,就是值得去投入創新的地方。有一個很有名的行銷洞察,「消費者需要的不是1/4吋的電鑽頭,而是1/4吋的鑽孔」。也就是說,一直強調這支電鑽馬力多強或轉速多快,都沒有真正打中消費者的內心,沒有直接幫他達成任務,他的任務就是要挖1/4吋的孔,不管是哪一種鑽,只要能夠幫他挖出這樣大小的孔就是好工具。同樣的洞察可以繼續造句:

「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多大或多軟的枕頭,而是一夜好眠」。可以幫他達成這個任務的,就是顆好枕頭。

最後一個是「跨界」。克里斯汀生提出的「聯想」、「社交」及「實驗」等技巧其實都和異類或異文化交流有關。人無法做出自己想不到的事,但透過讓不同領域的想法跨界交融,可以誕生出新的想法。至於如何讓創新落地,克里斯汀生提到,要做「明智的冒險」。推出新產品、新服務或新的做法,本質上是一種大膽的行為,因為挑戰人們原本的認知,所以更需要「明智地」去做,例如找意見領袖先去試,然後慢慢讓全部的人都認同與接受。

有聽過一種暗黑的行銷做法,某種商品其實已經做到第八代,但又需要先試水溫,所以先推出有點看頭的第三代,然後再慢慢每年更新版本,讓大家認為這是一家創新的企業。模仿者怎麼追都追不上,因為他們早就看到五年、十年以後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除了「明智的冒險」,創新落地其實很需要某種錙銖必較的執著。賈伯斯過世後,為什麼會讓很多人感覺蘋果沒那麼創新了,因為那樣的偏執狂消失了,那個很挑剔、會一直不滿足的人離開了。賈伯斯曾留下這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中文翻成「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但這樣的翻法太文言,覺得很難直接契合老賈的真意。為什麼要心理保持在飢餓狀態,因為不滿足才會想要改變,如果吃很飽,連動都不想動。而創新就是源自於對現狀的不滿足。至於為什麼要保持笨笨的,因為這樣才不會不懂裝懂,有疑問就問。如果自認為是聰明人,問題就停下來了。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實是創新的心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斯特的生活絮語的沙龍
13會員
10內容數
2024/11/05
「為什麼出布容易贏」是本有趣的書,裡面有很多怎麼預測正確的小故事,讓你有機會在一堆選項中猜對。
Thumbnail
2024/11/05
「為什麼出布容易贏」是本有趣的書,裡面有很多怎麼預測正確的小故事,讓你有機會在一堆選項中猜對。
Thumbnail
2024/11/04
「耶路撒冷的移居者」是一本很有趣的紀實小說,閱讀過程讓我聯想到另一本書「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這兩本書的核心都是談自我認同問題。
Thumbnail
2024/11/04
「耶路撒冷的移居者」是一本很有趣的紀實小說,閱讀過程讓我聯想到另一本書「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這兩本書的核心都是談自我認同問題。
Thumbnail
2024/11/03
《IKEA效應》是指當人花了心力(組裝)完成某個東西後,會影響他對這個東西的觀感及評價。雖然它被說是一種認知偏誤及自我感覺良好,但我覺得學英文反而需要這種IKEA效應。
Thumbnail
2024/11/03
《IKEA效應》是指當人花了心力(組裝)完成某個東西後,會影響他對這個東西的觀感及評價。雖然它被說是一種認知偏誤及自我感覺良好,但我覺得學英文反而需要這種IKEA效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說徵才與留才是企業永遠的難題,那麼創新(Innovation)與敏捷(Agile)就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永遠難題。若企業無法持續創新或缺乏市場機會的敏感度,就容易被時間去證明是否具備長期的價值。創新對企業最重要的兩個目的無非是「創造市場重新分配的機會」並「解決企業營收與獲利持續成長的問題」。
Thumbnail
如果說徵才與留才是企業永遠的難題,那麼創新(Innovation)與敏捷(Agile)就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永遠難題。若企業無法持續創新或缺乏市場機會的敏感度,就容易被時間去證明是否具備長期的價值。創新對企業最重要的兩個目的無非是「創造市場重新分配的機會」並「解決企業營收與獲利持續成長的問題」。
Thumbnail
企業持續投入在新科技的研發上,最後卻難逃沒落的命運,像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下,「創新」一直被企業經理人、新創公司討論著,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理論,試圖解釋創新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企業持續投入在新科技的研發上,最後卻難逃沒落的命運,像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下,「創新」一直被企業經理人、新創公司討論著,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理論,試圖解釋創新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推薦閱讀:想了解如何在現有公司創新突破,並把握時代可能變遷趨勢的人。 前言:第一次接觸克里斯汀生主要是在讀各種商學文章時,偶爾都會帶到他所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理論 而『破壞式創新』的經典理論來源,創新必讀經典
Thumbnail
推薦閱讀:想了解如何在現有公司創新突破,並把握時代可能變遷趨勢的人。 前言:第一次接觸克里斯汀生主要是在讀各種商學文章時,偶爾都會帶到他所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理論 而『破壞式創新』的經典理論來源,創新必讀經典
Thumbnail
《創新者的DNA》一書中提到,創新者總是使用Why(為何)及Why not(為何不)的疑問來獲取重要洞察。以不同的方式來問Why,且不輕易對答案感到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下去,將會有相當收穫。
Thumbnail
《創新者的DNA》一書中提到,創新者總是使用Why(為何)及Why not(為何不)的疑問來獲取重要洞察。以不同的方式來問Why,且不輕易對答案感到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下去,將會有相當收穫。
Thumbnail
521|《哈佛商業評論》HBR七月號:創新的最終目標,創造新增量市場 經濟學大師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創新」是把現有的資源進行重組。 這點出一個核心觀點,創新並非是為了不同而創新,更多的是回歸在現有認知世界的延伸。 往往能夠引領人們走向更遠的認知邊疆,就容易讓人們稱為創新者。
Thumbnail
521|《哈佛商業評論》HBR七月號:創新的最終目標,創造新增量市場 經濟學大師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創新」是把現有的資源進行重組。 這點出一個核心觀點,創新並非是為了不同而創新,更多的是回歸在現有認知世界的延伸。 往往能夠引領人們走向更遠的認知邊疆,就容易讓人們稱為創新者。
Thumbnail
《電商原來是醬》本集專訪身為創業者的崔德昕,崔德昕用過去的實戰經驗,深入解析「產品創新」的 Know-How 以及創業心法給你聽! 產品創新的起點:觸發點( Trigger ) 從天馬行空的點子到有用的切入點 「所謂的好點子,很有可能一半的人覺得這個很好、另一半的人覺得很糟!」
Thumbnail
《電商原來是醬》本集專訪身為創業者的崔德昕,崔德昕用過去的實戰經驗,深入解析「產品創新」的 Know-How 以及創業心法給你聽! 產品創新的起點:觸發點( Trigger ) 從天馬行空的點子到有用的切入點 「所謂的好點子,很有可能一半的人覺得這個很好、另一半的人覺得很糟!」
Thumbnail
當你能夠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這代表著你逐漸的在成為創新的人才;當你成為創新的人才後,你就擁抱著實踐創新的機會­
Thumbnail
當你能夠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這代表著你逐漸的在成為創新的人才;當你成為創新的人才後,你就擁抱著實踐創新的機會­
Thumbnail
創新從來不是一個能口頭傳授的固定技術, 更多的,是來自於自我內在突破的勇氣,以及接受變化的強度, 當然也考驗著經營者對未知的恐懼。 那就幫自己安頓好內在, 去嘗試接觸新的世界,以及新的視野, 轉換思考模式與方向, 每個人其實都擁有創新的能力。
Thumbnail
創新從來不是一個能口頭傳授的固定技術, 更多的,是來自於自我內在突破的勇氣,以及接受變化的強度, 當然也考驗著經營者對未知的恐懼。 那就幫自己安頓好內在, 去嘗試接觸新的世界,以及新的視野, 轉換思考模式與方向, 每個人其實都擁有創新的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