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總是兩難?三本書帶你度過難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Hi~我是苜蓿,在podcast【UXI BAR】的烤書菜單元中,我與山竹共同討論「創新」。企業持續投入在新科技的研發上,最後卻難逃沒落的命運,像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下,「創新」一直被企業經理人、新創公司討論著,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理論,試圖解釋創新的各個面向。

不知道你對「創新」有什麼想法?

當我被問及這個問題時,難以回答出創新到底是什麼,直到後來遇見了這三本書,翻新了我對於創新的既有想像。在這篇文章,我會再介紹這些書,分別是:

  • 《創新的兩難》
  • 《創新的用途理論》
  • 《Zone to win》

如果你還沒聽過我們的Podcast,歡迎你來收聽!


你做的是延續性創新還是破壞性創新?

Clayton M. Christensen 的《創新的兩難》,是從硬碟產業、挖土機產業中,分析領導企業輸給新興公司的原因,但在了解企業成功、失敗的因素前,可以先了解創新可分為有二種:

  • 延續性創新:持續改善產品性能,以符合主流市場的需求。
  • 破壞性創新:性能剛好符合小眾市場需求,且又低價,但只為小眾市場帶來新的價值。
raw-image

延續性創新與破壞性創新的特徵

身為領導企業,在一個同業競爭程度高的市場中,不斷投入延續性的科技創新,雖然能確保企業在主流市場能賺到錢,但未必能確保未來有超群的技術和競爭力,因為當市場競爭者擁有的破壞性創新的性能、技術提升後,往往會侵蝕原本的主流市場,所以,企業若能盡早在這個小眾市場(邊緣市場)發展破壞性創新,才能搶得先機,成為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企業,而這二種創新在企業的經營策略上應有不同的規劃。

看到這裡,難道企業的經理人沒有能力規劃、進行破壞性創新嗎?還是說有其他的因素呢?

領導企業難創新,失敗一定有原因

失敗的創新失敗,背後一定有很多原因,可能是技術困難或是營運不善,而作者是先用「價值網絡」解釋創新的成功或失敗,與市場結構、技術變革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先想像企業是一個人,而「價值網絡」就像是指人的價值觀,用以認知事物的價值。

企業是透過價值網絡來衡量每個決策的價值,包含:如何回應客戶需求、解決問題、制定競爭策略,這都是在價值網絡的體系中運行後得出的結果,所有不符合價值網絡的決策都會在被擋下來,所以領導企業常常有以下情況:

  • 公司常常依著主流客群或股東來分配資源
  • 小眾市場無法滿足大型企業的成長需求
  • 無法透過市場調查來分析不存在的市場
  • 科技發展速度快速,常常超出市場需求

企業在既定的價值網絡中,會傾向選擇投入在主流市場上、已有商業價值的延續性創新,優先滿足主流市場的客戶需求,因為主流市場能讓企業經理人預測出它龐大的商業價值。當各個企業爭相投入資源在延續性創新後,這些用以改善主流市場產品的新科技,最後常常會超出市場的需求。

超出市場需求會發生什麼事呢?

顧客可能不易分出哪家公司的產品比較好,就會從產品功能性、可靠程度,趨向以價格和便利性來選擇,這也無助於提升企業競爭力,甚至是陷入紅海。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企業不去發展小眾市場呢?

因為這些尚未明確的小眾市場,其利潤也未必能支撐大企業的成長需求,所以理性聰明的經理人會傾向聽從主流市場或股東的意見,把研發的資源投入面向主流市場的技術研發,決策目的是讓企業成功賺錢,但這也有可能阻礙企業發展創新的業務項目。

看起來這是難以避免的課題,但是我們要如何避免在創新時,把科技創新當成軍備競賽,找到能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創新機會呢?

想提高創新成功率,請先去理解顧客的「用途」

成功的創新,也一定有很多我們值得探討的原因,在 Clayton M. Christensen《創新的用途理論》中,作者認為成功的創新,一開始是來自於定義了正確的問題,雖然現在有很多大數據工具和技術,使企業更能從數據了解市場顧客的輪廓,但卻未必了解到顧客看重的是「用途」,而非是產品本身。

「用途」是起因,「創新」才是結果。「用途」聽起來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可以先把它想成產品幫助顧客在意的事情能「有所進展」,達成顧客的目標。一個好的「用途」可能比起過往更方便,有效率,又或是成本較低就能完成這件事。發掘出產品的用途,有助於創新團隊定義出對的問題,再次檢視目前的創新方向。

作者在這本書提到的案例中,大多是派人去場域觀察,進行面對面的訪談,其實這就跟設計研究中,傾聽顧客的聲音一樣,不過,作者特別提到可以從以下角度切入:

  • 從生活中找尋靈感:思考為什麼有顧客花錢做這個選擇?為什麼顧客不願意花錢做這個選擇?這讓我想到有人願意多花一點錢買切好的盒裝鳳梨,但有人寧願買鳳梨回家自己切。
  • 找尋替代方案:思考有些情境中,可能會存在變通與勉強湊合的方式。這也讓我想到長輩那一代物資缺乏,衣服會剪一剪當抹布,發揮勤檢持家的精神 🤣
  • 找尋不尋常的用途:思考為什麼顧客會把產品用在預設情境以外。我曾在網路上看到網友討論哪一款洗面乳,適合拿來洗鞋子、洗污漬。

有沒有發現,原來只要能滿足同一種用途,任何產品服務都有可能是你產品的競爭對手?當你能認知到這些隱藏在生活中的用途,後續在進行桌面研究時,可以容易的把眼界拓展到同類競爭以外的潛在對手。

掌握了使用者在意的用途,那企業要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開始布局創新轉型呢?

把企業業務劃分成四個區域,分配創新資源

Clayton M. Christensen 的二本書中並未詳細說明企業要如何具體的布局及規劃,但書中的概念也啟發不少人思考一些具體作法, 而 Geoffrey Moore的《Zone to win》就是承接了《創新的兩難》中的延續性創新及破壞性創新,將企業的部門依照不同性質,區分成四大區域。

raw-image

Geoffrey Moore的《Zone to win》,將企業部門資源分成四大區域

  • 績效區:與業務運營有關的單位,像是客服、業務等部門,企業賴以維生的錢是從這裡賺來的。
  • 孵化區:有一個lab,也就是俗稱的創新孵化器,獨立在企業現有的業務營收之外,通常投在這邊的資金,可能要好幾年才有回報。
  • 轉型區:可能會組織一些部門的資源來讓這個新idea要能制定商業模式,達到穩定獲利的目的。
  • 生產力區:人資、技術、法務、財務等部門,主要是服務企業內部其他部門,目的是提升績效區的效能。

企業會投入一些資源在績效區及生產力區,目的是提高營收,前面提及的延續性創新就是在這二個區域發生的。而若要做破壞性創新,企業可以將資源投入在孵化區,試著孵化不同的點子,並從中挑出能獲利佔企業營收10%的點子,讓轉型區的資源輔助它發展出商業模式,甚至逐漸成為績效區的核心業務內容。

書中也有提到一些策略,幫助企業想要成為市場上的創新主導者,或是抵禦競爭對手在現有業務領域裡的競爭,可以如何布局,推薦大家去看看!


結語:創新是一條成長之路,能積極但不能焦急

這三本書帶領許多人認清創新的本質,以及創新資源的布局策略,最重要的是它幫助人們在面對創新時,能因此定義出對的問題,有效掌握市場機會,讓人們走創新之路上不再毫無頭緒。

雖然我比較好奇《創新的兩難》的案例都是工業產品產業,但若是 app、網站這種數位產品,是否也能區分出破壞性創新呢?畢竟創新不單只是技術導向,在這個數位服務百家爭鳴的世代,創新的數位產品或許又有不同的本質和難題。

不過,這三本書仍然值得我們學習,推薦大家從《創新的用途理論》開始,它的案例很貼近生活,用途理論也與以人為本的觀點不謀而合,不論是從業人士還是學生都能輕鬆閱讀。

《創新的兩難》著重在案例分析及提出理論框架,而《Zone to win》書中則比較多商管書籍的常見字彙,這二本書在企業資源、經營策略的著墨和剖析上較為深入,有助於想創新的從業人士思考企業現況及布局策略,而且不論是想要做企業創新還是個人職涯的創新,都可以借鑑喔。

我們的文章內容,都會在 Podcast 節目中討論。還不知道我們的 Podcast 頻道嗎?誠摯邀請你追蹤我們的 IG 及 FB,我們會在上面發佈最新的Podcast 節目資訊,以及設計管理書籍的圖文知識,讓你選擇最適合你的方式,與我們開拓知識版圖🚩。

IG:https://reurl.cc/Dovkqm 

FB:https://reurl.cc/nDW7n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UXI Design的沙龍
2會員
6內容數
此專欄會以《UXI BAR》Podcast內容為主軸,詳細介紹在節目上分享的設計策略、設計管理心法,並且討論相關書籍與案例。
UXI Desig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21
現今的企業需要網羅不同領域的人才來組建跨部門團隊一起共創商業價值。當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單位的成員組建成一個團隊,也為團隊管理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到底要如何管理團隊,才能激發成員的潛力,提高團隊效率呢? 我認為《高績效獲利團隊》書中點出了高效率團隊的本質,也就是良好的團隊氛圍和團隊共同基礎,這都會影響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3/21
現今的企業需要網羅不同領域的人才來組建跨部門團隊一起共創商業價值。當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單位的成員組建成一個團隊,也為團隊管理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到底要如何管理團隊,才能激發成員的潛力,提高團隊效率呢? 我認為《高績效獲利團隊》書中點出了高效率團隊的本質,也就是良好的團隊氛圍和團隊共同基礎,這都會影響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3/12/08
你喜歡玩遊戲嗎?是不是會無可自拔地被吸進另一個世界中,讓你忍不住玩下去、忍不住就沈迷、忍不住就找人分享呢?遊戲究竟有什麼魔力,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呢? 這些看似抽象難解的問題,在任天堂企劃負責人_玉樹真一郎剖析下,以經典遊戲深入淺出地帶讀者了解這些動人的遊戲體驗是如何設計的。讓我們來看看玉樹真一郎的《
Thumbnail
2023/12/08
你喜歡玩遊戲嗎?是不是會無可自拔地被吸進另一個世界中,讓你忍不住玩下去、忍不住就沈迷、忍不住就找人分享呢?遊戲究竟有什麼魔力,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呢? 這些看似抽象難解的問題,在任天堂企劃負責人_玉樹真一郎剖析下,以經典遊戲深入淺出地帶讀者了解這些動人的遊戲體驗是如何設計的。讓我們來看看玉樹真一郎的《
Thumbnail
2023/09/14
在UIUX領域的學習過程中,雖然了解每個設計階段在做些什麼,卻很難將他們整合在一起,直到遇見了這本書 - - 使用者經驗的要素。 這本書並不是為了讓你學會實作每個設計階段,也不會針對各階段做詳細的教學,而是以一個綜觀全局的角度整合設計,讓我們能抽離各個細項,進而檢視專案流程,我們現在該做什麼?下一步
Thumbnail
2023/09/14
在UIUX領域的學習過程中,雖然了解每個設計階段在做些什麼,卻很難將他們整合在一起,直到遇見了這本書 - - 使用者經驗的要素。 這本書並不是為了讓你學會實作每個設計階段,也不會針對各階段做詳細的教學,而是以一個綜觀全局的角度整合設計,讓我們能抽離各個細項,進而檢視專案流程,我們現在該做什麼?下一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果說徵才與留才是企業永遠的難題,那麼創新(Innovation)與敏捷(Agile)就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永遠難題。若企業無法持續創新或缺乏市場機會的敏感度,就容易被時間去證明是否具備長期的價值。創新對企業最重要的兩個目的無非是「創造市場重新分配的機會」並「解決企業營收與獲利持續成長的問題」。
Thumbnail
如果說徵才與留才是企業永遠的難題,那麼創新(Innovation)與敏捷(Agile)就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永遠難題。若企業無法持續創新或缺乏市場機會的敏感度,就容易被時間去證明是否具備長期的價值。創新對企業最重要的兩個目的無非是「創造市場重新分配的機會」並「解決企業營收與獲利持續成長的問題」。
Thumbnail
企業持續投入在新科技的研發上,最後卻難逃沒落的命運,像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下,「創新」一直被企業經理人、新創公司討論著,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理論,試圖解釋創新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企業持續投入在新科技的研發上,最後卻難逃沒落的命運,像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下,「創新」一直被企業經理人、新創公司討論著,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理論,試圖解釋創新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推薦閱讀:想了解如何在現有公司創新突破,並把握時代可能變遷趨勢的人。 前言:第一次接觸克里斯汀生主要是在讀各種商學文章時,偶爾都會帶到他所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理論 而『破壞式創新』的經典理論來源,創新必讀經典
Thumbnail
推薦閱讀:想了解如何在現有公司創新突破,並把握時代可能變遷趨勢的人。 前言:第一次接觸克里斯汀生主要是在讀各種商學文章時,偶爾都會帶到他所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理論 而『破壞式創新』的經典理論來源,創新必讀經典
Thumbnail
創新是當前商業環境裏一個重要的話題,相信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的經營者會說創新對他不重要。但創新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情,同時,許多企業沒有認真在激發創新,或是根本不具備創新的條件。總之,在我多年做企管諮詢的經驗裏,客戶探索創新的嘗試往往是失敗的。
Thumbnail
創新是當前商業環境裏一個重要的話題,相信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的經營者會說創新對他不重要。但創新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情,同時,許多企業沒有認真在激發創新,或是根本不具備創新的條件。總之,在我多年做企管諮詢的經驗裏,客戶探索創新的嘗試往往是失敗的。
Thumbnail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在1995年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這篇文章,就提到了破壞式技術對於產業的影響,以及產業中的領導公司在面對技術變化時,又是如何應對的?​
Thumbnail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在1995年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這篇文章,就提到了破壞式技術對於產業的影響,以及產業中的領導公司在面對技術變化時,又是如何應對的?​
Thumbnail
521|《哈佛商業評論》HBR七月號:創新的最終目標,創造新增量市場 經濟學大師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創新」是把現有的資源進行重組。 這點出一個核心觀點,創新並非是為了不同而創新,更多的是回歸在現有認知世界的延伸。 往往能夠引領人們走向更遠的認知邊疆,就容易讓人們稱為創新者。
Thumbnail
521|《哈佛商業評論》HBR七月號:創新的最終目標,創造新增量市場 經濟學大師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創新」是把現有的資源進行重組。 這點出一個核心觀點,創新並非是為了不同而創新,更多的是回歸在現有認知世界的延伸。 往往能夠引領人們走向更遠的認知邊疆,就容易讓人們稱為創新者。
Thumbnail
創新者的窘境是哈佛著名管理學者 Christensen 的代表著作,更讓他被譽為「破壞性創新之父」,影響了許多企業對於新市場、新業務的概念和見解。 這本書的核心論述,就是想觀察一些原先公認的大型企業或產業為何會無法維持競爭優勢,進而被取代,尤其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業中,小蝦米鬥倒大鯨魚的例子更不勝枚舉。
Thumbnail
創新者的窘境是哈佛著名管理學者 Christensen 的代表著作,更讓他被譽為「破壞性創新之父」,影響了許多企業對於新市場、新業務的概念和見解。 這本書的核心論述,就是想觀察一些原先公認的大型企業或產業為何會無法維持競爭優勢,進而被取代,尤其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業中,小蝦米鬥倒大鯨魚的例子更不勝枚舉。
Thumbnail
創新從來不是一個能口頭傳授的固定技術, 更多的,是來自於自我內在突破的勇氣,以及接受變化的強度, 當然也考驗著經營者對未知的恐懼。 那就幫自己安頓好內在, 去嘗試接觸新的世界,以及新的視野, 轉換思考模式與方向, 每個人其實都擁有創新的能力。
Thumbnail
創新從來不是一個能口頭傳授的固定技術, 更多的,是來自於自我內在突破的勇氣,以及接受變化的強度, 當然也考驗著經營者對未知的恐懼。 那就幫自己安頓好內在, 去嘗試接觸新的世界,以及新的視野, 轉換思考模式與方向, 每個人其實都擁有創新的能力。
Thumbnail
最近讀了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管理的責任】,最後一節談〈創新型組織〉,短短的35頁,回答了公司做創新時會碰到的許多問題,我一看版權頁,才發現這已經是杜拉克35年前的作品了,可是清晰的見解今天依然非常適用。〈創新型組織〉這一節,滿滿的都是乾貨,我試著從當中摘一些內容來分享。
Thumbnail
最近讀了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管理的責任】,最後一節談〈創新型組織〉,短短的35頁,回答了公司做創新時會碰到的許多問題,我一看版權頁,才發現這已經是杜拉克35年前的作品了,可是清晰的見解今天依然非常適用。〈創新型組織〉這一節,滿滿的都是乾貨,我試著從當中摘一些內容來分享。
Thumbnail
有不少客戶來找我們的時候說,他們也很努力的嘗試創新,但是創新的過程總是滯礙難行,不管是產品、服務,甚至是新的商業模式,進度總是非常的緩慢,導致整個公司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新的路,一問之下,會發現他們他們把創新的責任,交付給主要事業的經營團隊。這也難怪客戶會碰到創新撞牆的問題,因為這樣的配置...
Thumbnail
有不少客戶來找我們的時候說,他們也很努力的嘗試創新,但是創新的過程總是滯礙難行,不管是產品、服務,甚至是新的商業模式,進度總是非常的緩慢,導致整個公司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新的路,一問之下,會發現他們他們把創新的責任,交付給主要事業的經營團隊。這也難怪客戶會碰到創新撞牆的問題,因為這樣的配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