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索爾尼卡〉 畢卡索逝世50週年之際 (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第一次聽到〈索爾尼卡〉這件作品,是1989年高中社團做校刊訪問美術老師時聽到,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第一次訪問藝術家。當時只是有個印象是戰爭畫,但是看到是抽象畫,並沒有再繼續追索。最近因為畢卡索逝世50週年的一個專案,再次接觸到這幅畫,才又重拾這幅畫的內容與背景。

真正第一次看到畢卡索的原作,是在東京的一個素描展,主要的主題是一系列牛頭怪跟神話內容,回想起來應該是畢卡索1930年代在面對自己內在慾望與生活混亂的矛盾時期。那些主題對我當時而言,還是像高中時的抽象一樣陌生,但是線條的生動與靈巧熟練,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那個階段為止,畢卡索對我還只是個想畫什麼就能畫什麼的人。然而他那些主題我並沒有興趣,而且不知道對作者的意義。

〈格爾尼卡〉的歷史背景

西班牙內戰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戰。內戰開始的1936年,畢卡索已經是個在巴黎鼎鼎有名的國際藝術家,但他的家鄉西班牙,正因種種國際情勢與政治內部矛盾處於水深火熱。新共和政府改革失敗讓舊勢力的軍人與宗教人士有機可趁,左右翼分子互相攻擊走向武裝鬥爭,右翼獨裁者佛朗哥為首的舊勢力,引進想分散中歐戰事的德國希特勒與義大利墨索里尼,左翼的共和軍則有俄國的支持。與此同時,他個人表面上雖然接受了第二共和政府的邀請擔任普拉朵美術館(Prado Museum)館長,並為1937年在法國主辦的萬國博覽會西班牙館創作新作;但其實在創作與生活上都遇到了瓶頸。

1937年4月26日下午4點,德國納粹派遣43架轟炸機,進入西班牙北部的古城格爾尼卡上空,持續3小時無差別轟炸。古老的小城無預警地成為新世代武器與戰略的實驗場,當天為每週一次的市集,街上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整個城鎮火燒了三天,死傷人數至今都還未完全確定。畢卡索在巴黎得到這個消息時,義憤填膺馬上展開在畫板上的戰鬥,一個半月的期間他完成了五十幾幅的畫稿與素描,並且在巨大的畫布上做了許多版本的修改。在博覽會開幕之後,西班牙館待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完成後終於開館。展覽結束作品陸續在北歐各國及美國進行巡迴,並為西班牙共和政府募款。直到作品完成44年之後,基於畢卡索的意願「在西班牙人民自由之後格爾尼卡才得以回到西班牙!」,終於於1981年回到西班牙,1992年永久典藏在馬德里新開幕的國立現代美術博物館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重此〈格爾尼卡〉不僅作為一件作品影響著藝術,同時也作為一種政治意義上的態度,啟發將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政治與社會文化活動。

失去聖人與救贖的祭壇畫

藝術史上由勝利者與主戰者委託製作的戰爭畫不計其數,但由受苦人民的觀點描寫戰爭殘酷事實,則因近代畫家開始於畫面上展現自由意志才得以見到。簡單說,過去君王委託的戰爭畫,多是「一將功成」的好大喜功場面,直到近代才出現「萬骨枯」的人間煉獄現實。熟悉美術史的畢卡索在描繪〈格爾尼卡〉時,選擇參照了歷來描寫戰爭平民立場的繪畫史名作,同時援引宗教藝術的規模與悲劇場面,巧妙地加深了〈格爾尼卡〉的藝術史上意義的深度與層次。

〈格爾尼卡〉作為可以移動的壁畫形式,尺寸達高349.3 公分,寬 776.6 公分。壁畫的視覺傳達形式由來已久,從古老的人類活動遺址到西方古羅馬時代直到中世紀達到巔峰。尤其在識字率不普及的年代,宗教故事傳達相當倚賴壁畫作為想像力投射的媒介,因此不論在西方的教堂或是東方的寺廟,宗教人物的事蹟都靠著壁畫加以記載流傳,因此往往具有故事性與寓意。畢卡索完成兩倍人身高度、將近八百公分寬的壁畫,還得克服拆解、包裝、移動、搬運重新展開組裝的各種困難,相對於其所欲彰顯的壁畫之公眾敘事性,顯然有其權衡上的周密考量。

西方中世紀祭壇畫的形式與水平橫向構圖,最初是在多片面板上的連畫,中央是耶穌或是聖母,兩邊是聖徒、天使以及畫作贊助人,是一個神降臨人間與人同在的場景。平常折疊收藏起來,在重要的時刻展開,每片面板一位聖人、贊助者平行對稱展開。這樣的構圖也影響了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幾幅重要的畫作,如由梅蒂奇家族贊助波提且(Sandro Botticelli)利完成的〈春〉(Primavera,蛋彩畫/木板,203 cm x 314 cm,1482,現藏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以及〈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蛋彩畫/畫布,278.5 cm x 172.5 cm,1484-1885,現藏於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只是其中繪畫中心的宗教人物成為春神與美神。

〈格爾尼卡〉畫面中的動物與人物,也在高大的平面中橫向展開。但是畫中心受到光電籠罩的不是神或是女神,而是嘶吼扭曲、伸張著四肢企圖站穩腳步的馬,聖人的位置一邊是冷漠的牛面、一邊是舉起火燭的風神與仰望燭火的地神,而贊助者的位置右邊則是朝窗口呼喊身上著火的人,以及失去子女的母親。

19世紀初西班牙畫家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受西班牙王室委託,描寫馬德里人民對抗法國拿破崙入侵的勝利。當時哥雅就曾說過:「這場戰爭裡我沒看到什麼英雄」,「我看到暴力、苦難、無助。這裡面沒有英雄主義可言,它根本是無意義的。」哥雅作品〈1808年5月3日〉畫面中平民主角面對著身著制服的士兵,舉起雙手以十字架上殉難者的姿勢,同樣出現在格爾尼卡右側的畫面上;受難者手中隱約的釘痕則出現在格爾尼卡躺下的士兵的手中。左方婦女與身前撒手歸天的孩童,傳承了米開朗基羅〈聖殤〉中,歷史上最著名的母子哀痛圖像符號。

〈格爾尼卡〉繼承了壁畫傳統中的宗教形式,演繹了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卻也在神與人中心信仰失效的戰爭時期中,揭露了神壇的缺神、人的失能以及對人性的質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庫頭的沙龍
4會員
26內容數
如題
老庫頭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兒子的國中朋友跟他們分享打算成為消防員置產之後結婚的事。還在畢業製作的兒子顯然額外開始感受到社會壓力與自我期許的拉扯…… 聊起這事讓我想到自己年輕時對於擇偶、生子的一些基本想法。擇偶其實就是在調配家庭成員的人格特質元素,是一個唯一選擇沒有血緣親人的機會,所以希望自己的家庭有什麼特質其實就是擇偶的基
2025/02/08
兒子的國中朋友跟他們分享打算成為消防員置產之後結婚的事。還在畢業製作的兒子顯然額外開始感受到社會壓力與自我期許的拉扯…… 聊起這事讓我想到自己年輕時對於擇偶、生子的一些基本想法。擇偶其實就是在調配家庭成員的人格特質元素,是一個唯一選擇沒有血緣親人的機會,所以希望自己的家庭有什麼特質其實就是擇偶的基
2024/11/28
本文探討楊元太老師的藝術理念及其創作歷程,解析楊元太如何透過陶藝作品表達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情感,展現陶土材質的時代性意義。結合對其作品的理解及藝術創作背後的文化與心理背景,針對藝術界的貢獻與影響進行分析,呈現其在當代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2024/11/28
本文探討楊元太老師的藝術理念及其創作歷程,解析楊元太如何透過陶藝作品表達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情感,展現陶土材質的時代性意義。結合對其作品的理解及藝術創作背後的文化與心理背景,針對藝術界的貢獻與影響進行分析,呈現其在當代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2024/10/25
本文回顧了頤樓的歷史背景及命名由來,介紹劉焜煌及其家族的發展,以及劉啟祥的藝術貢獻。頤樓不僅是家族的象徵,也是臺南文化的一部分。透過後代的努力,這座歷史建築轉型為劉啟祥美術紀念館,展現了臺灣文化的延續與藝術的傳承。
Thumbnail
2024/10/25
本文回顧了頤樓的歷史背景及命名由來,介紹劉焜煌及其家族的發展,以及劉啟祥的藝術貢獻。頤樓不僅是家族的象徵,也是臺南文化的一部分。透過後代的努力,這座歷史建築轉型為劉啟祥美術紀念館,展現了臺灣文化的延續與藝術的傳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就在巴黎公寓的窗前,德拉克洛瓦親眼目睹這場革命。以往只能從拜倫的詩歌或希臘獨立戰爭的報導中想像戰爭場面的德拉克拉瓦,在這三天的動亂中,將內心產生的複雜感受表現在《自由領導人民》這幅不朽的名畫。
Thumbnail
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就在巴黎公寓的窗前,德拉克洛瓦親眼目睹這場革命。以往只能從拜倫的詩歌或希臘獨立戰爭的報導中想像戰爭場面的德拉克拉瓦,在這三天的動亂中,將內心產生的複雜感受表現在《自由領導人民》這幅不朽的名畫。
Thumbnail
以下是一位歷史名人的資料,筆者保證各位都一定聽過他的大名,不妨從以下資料,試猜想一下他是誰。  一:出生於1889年的奧匈帝國;  二:2 O歲依然一事無成,甚至曾經充當流浪漢;  三:曾經想過當畫家,卻被藝術學院拒絕入學;  四:曾經想當一位舞台劇的舞台設計師,但不成功;  五:
Thumbnail
以下是一位歷史名人的資料,筆者保證各位都一定聽過他的大名,不妨從以下資料,試猜想一下他是誰。  一:出生於1889年的奧匈帝國;  二:2 O歲依然一事無成,甚至曾經充當流浪漢;  三:曾經想過當畫家,卻被藝術學院拒絕入學;  四:曾經想當一位舞台劇的舞台設計師,但不成功;  五:
Thumbnail
第一次聽到〈索爾尼卡〉這件作品,是1989年高中社團做校刊訪問美術老師時聽到,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第一次訪問藝術家。當時只是有個印象是戰爭畫,但是看到是抽象畫,並沒有再繼續追索。最近因為畢卡索逝世50週年的一個專案,再次接觸到這幅畫,才又重拾這幅畫的內容與背景。 真正第一次看到畢卡索的原作,是在東京
Thumbnail
第一次聽到〈索爾尼卡〉這件作品,是1989年高中社團做校刊訪問美術老師時聽到,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第一次訪問藝術家。當時只是有個印象是戰爭畫,但是看到是抽象畫,並沒有再繼續追索。最近因為畢卡索逝世50週年的一個專案,再次接觸到這幅畫,才又重拾這幅畫的內容與背景。 真正第一次看到畢卡索的原作,是在東京
Thumbnail
在 繫。本屋 買了本書,講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主角是巴哈與卡薩爾斯,穿插一些其他橋段,文字很鬆散,架構很跳躍,但對於一個音樂迷來說,還是很有興味地讀完。 卡薩爾斯的音樂不必我多說,想說點別的。 二戰他躲到法國山村,本以為二戰結束可以返國,但是西班牙被佛朗哥獨裁統治,回不去。 肯定會吧!!??
Thumbnail
在 繫。本屋 買了本書,講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主角是巴哈與卡薩爾斯,穿插一些其他橋段,文字很鬆散,架構很跳躍,但對於一個音樂迷來說,還是很有興味地讀完。 卡薩爾斯的音樂不必我多說,想說點別的。 二戰他躲到法國山村,本以為二戰結束可以返國,但是西班牙被佛朗哥獨裁統治,回不去。 肯定會吧!!??
Thumbnail
茨威格的自殺,無關乎戰爭的勝敗。從精神上來說,他早已經是一個活在昨日世界的人。
Thumbnail
茨威格的自殺,無關乎戰爭的勝敗。從精神上來說,他早已經是一個活在昨日世界的人。
Thumbnail
旅居巴黎的西班牙畫家畢卡索,聽說德軍炸毀西班牙漁村格爾尼卡後,他將悲憤的心情畫成一幅名為《格爾尼卡》的畫作。當這幅畫在巴黎展出時,畢卡索發給每一個來參觀的德國軍人一張《格爾尼卡》的複製畫...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旅居巴黎的西班牙畫家畢卡索,聽說德軍炸毀西班牙漁村格爾尼卡後,他將悲憤的心情畫成一幅名為《格爾尼卡》的畫作。當這幅畫在巴黎展出時,畢卡索發給每一個來參觀的德國軍人一張《格爾尼卡》的複製畫...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這三十年中有無數的屠殺發生,城堡、村莊、城鎮被毀,藝術品、文化遺產付之一炬,就像湯馬斯.霍布斯認為的自然狀態,生命是「孤獨、貧窮、骯髒、野蠻與短暫」的。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看到描述戰爭慘狀的幾幅作品,它們在歐陸的流通創造了一種亂世的集體記憶,深遠影響未來的歐洲的軍事衝突與政治形態。
Thumbnail
這三十年中有無數的屠殺發生,城堡、村莊、城鎮被毀,藝術品、文化遺產付之一炬,就像湯馬斯.霍布斯認為的自然狀態,生命是「孤獨、貧窮、骯髒、野蠻與短暫」的。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看到描述戰爭慘狀的幾幅作品,它們在歐陸的流通創造了一種亂世的集體記憶,深遠影響未來的歐洲的軍事衝突與政治形態。
Thumbnail
2012年造訪柏林。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戰爭的痕跡,即便我只是漫無目的的走在街上,仍時不時感受到一絲陰鬱,街景、建築似乎還在破壞中掙扎期盼新生。
Thumbnail
2012年造訪柏林。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戰爭的痕跡,即便我只是漫無目的的走在街上,仍時不時感受到一絲陰鬱,街景、建築似乎還在破壞中掙扎期盼新生。
Thumbnail
農曆新年剛過,抱著好奇的心情走入電影院。適逢武漢肺炎的流行,電影院人還蠻少的,位子都沒有坐滿。     在看過《搶救雷恩大兵》、《敦克爾克大撤退》、《黑暗時刻》、《12猛漢》等片後,你可能以為戰爭片最好只有如此?的確,有段時間,像是關於越戰、波斯灣戰爭或美伊戰爭的改編電影有如過江之鯽,二戰題材的
Thumbnail
農曆新年剛過,抱著好奇的心情走入電影院。適逢武漢肺炎的流行,電影院人還蠻少的,位子都沒有坐滿。     在看過《搶救雷恩大兵》、《敦克爾克大撤退》、《黑暗時刻》、《12猛漢》等片後,你可能以為戰爭片最好只有如此?的確,有段時間,像是關於越戰、波斯灣戰爭或美伊戰爭的改編電影有如過江之鯽,二戰題材的
Thumbnail
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的巨人畢卡索與愛因斯坦,在戰爭時期以智慧躲過了被納粹殺害的命運,以才能與熱情替被壓迫的人民發聲,成為了另類的戰爭英雄。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一群熱血青年們,卻因為社會情勢的壓力與洗腦,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他們就是希特勒青年軍。
Thumbnail
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的巨人畢卡索與愛因斯坦,在戰爭時期以智慧躲過了被納粹殺害的命運,以才能與熱情替被壓迫的人民發聲,成為了另類的戰爭英雄。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一群熱血青年們,卻因為社會情勢的壓力與洗腦,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他們就是希特勒青年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