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偽資訊爆炸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經20餘年,從一開始低低嘟嘟的撥接機,到現在的寬頻和光纖,速度愈來愈快;而智慧型手機的發明,更是走到哪裡滑到哪裡,海量訊息唾手可得,因此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資訊爆炸」、「大數據未來」等字眼。如果你曾在網路上搜尋資料,也許碰過以下情境:
一、搜尋結果內容稀少,甚至沒有資訊。若使用的是Google搜尋引擎,每一個連結敘述下面還會出現「此網頁不包含○○○」;不巧的是,○○○就是你想搜尋的關鍵字。
二、好不容易看到一個搜尋結果,在網頁連結下的敘述出現與你關鍵字相符合的「紅色標記」,但是點進去後才發現是個釣魚頁面,除了你打的那個關鍵字,其餘什麼資訊都沒有。
三、除了廣告比較接近我們搜尋的關鍵字,其餘的網頁內容天差地遠,但若又不喜歡點廣告,就只剩下不相干的搜尋結果了。
四、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部落格、網絡公布欄等都可以自行發表文章,文章內提及我們搜尋的關鍵字,也會出現在搜尋結果顯示面。當你好奇究竟是誰給了你答案,進而深入了解網站或文章的作者,發現回答你專業醫學問題的部落客,竟然是室內設計師,而他部落格的其他文章涵蓋了文學、建築、農業等多元內容,而你也無法分辨檢索頁給你的答案是否正確。
五、Google搜尋引擎曾提供「精確搜尋」的功能,但是最近不管加幾個「Quote」描述資料的特點,給予的特徵愈精準,就愈找不到想要的資訊。
六、找到貼合關鍵字的網頁,但前面五個網頁點進去都提供一模一樣的內容,想引用卻不確定哪個是原創,也因為高重複性讓你懷疑它的正確性。
如果你曾經歷過以上的情境,那麼就能理解所謂的「資訊爆炸」其實並不精準,應該是「偽資訊爆炸」了;那些可信度高、又能精準回答問題的資訊,可從來沒有爆炸過。
既然搜尋引擎不好用,那2023年迎來「生成式AI」的ChatGPT呢?ChatGPT與搜尋引擎功能類似,藉由提出疑問,系統會根據其資料庫,整理消化後提供答案。
不過有時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很抱歉,我不知道○○○是誰。由於我的知識庫在2021年停止更新,因此可能不包含最近的資訊。如果您能提供更多上下文或信息,我會盡力回答您的問題。」不知者無罪還好,最要命的是有時它竟會給出完全錯誤的答案。
所以,現階段的生成式AI其實碰到與搜尋引擎類似的情境:均無法辨別生成內容的準確性,而沒有收錄在資料庫的訊息,也造就了AI腦中的一片空白。生成式AI目前只差在還沒有廣告。
為了分辨訊息真偽,許多網路資訊安全公司開發出確認訊息真偽的功能,這讓我想到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全民公敵」,片中政府利用高科技監控人民抑止犯罪活動,威爾史密斯因掌握謀殺案關鍵而遭政府追殺,結局雖然洗脫了嫌疑,但也誘發觀眾思考一個問題──誰來監視那些監視者(政府)?而放在資訊爆炸與安全的脈絡上,我想提醒的是:誰來控管訊息的真偽?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資訊爆炸」存在嗎?
(作者是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4會員
97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薇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年當紅的科技關鍵字,想必與「生成式AI」(AI-generated)脫不了關係;若不是生成式AI,那應該就是以它為主開發出的ChatGPT了。
上個禮拜,特斯拉工程主管於投資人日活動現場宣布:考量開採稀土造成的健康與環境風險,特斯拉的下一代電動車平台上,以維持電動車效能與性能為前提,將減少75%的碳化矽(SiC)用量,而設計出無稀土的永磁馬達。
Spotify,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聲音串流平台,創立於2006年。早期其商業模式非常單純,支付訂閱費的會員在平台上能收聽全球的音樂,而使用免費版的用戶,在音樂前則會聽到一段廣告。
近年數位經濟發展遲滯,訊號端電信公司固然推出了5G服務,但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統計,截至2022年8月,台灣5G用戶突破600萬,滲透率不過是25%而已
這次在美國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展(CES),參展商約3,200個,種類琳瑯滿目,其中一個發燒品就是「虛擬眼鏡」(AR/VR/MR/XR)。 Panasonic旗下新創ShiftALL、Caliverse、Sony皆展出相關產品,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HTC的新產品VIVE XR Elite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於美西時間1月4日至8日展開,此次共有3,200間展商,較去年多出1,000多家,吸引逾11.5萬人到場。我也有幸與會,跟讀者分享對展會的幾個觀察。 首先是數位經濟的落地程度,「非個人」體驗勝過「個人」。
2023年當紅的科技關鍵字,想必與「生成式AI」(AI-generated)脫不了關係;若不是生成式AI,那應該就是以它為主開發出的ChatGPT了。
上個禮拜,特斯拉工程主管於投資人日活動現場宣布:考量開採稀土造成的健康與環境風險,特斯拉的下一代電動車平台上,以維持電動車效能與性能為前提,將減少75%的碳化矽(SiC)用量,而設計出無稀土的永磁馬達。
Spotify,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聲音串流平台,創立於2006年。早期其商業模式非常單純,支付訂閱費的會員在平台上能收聽全球的音樂,而使用免費版的用戶,在音樂前則會聽到一段廣告。
近年數位經濟發展遲滯,訊號端電信公司固然推出了5G服務,但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統計,截至2022年8月,台灣5G用戶突破600萬,滲透率不過是25%而已
這次在美國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展(CES),參展商約3,200個,種類琳瑯滿目,其中一個發燒品就是「虛擬眼鏡」(AR/VR/MR/XR)。 Panasonic旗下新創ShiftALL、Caliverse、Sony皆展出相關產品,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HTC的新產品VIVE XR Elite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於美西時間1月4日至8日展開,此次共有3,200間展商,較去年多出1,000多家,吸引逾11.5萬人到場。我也有幸與會,跟讀者分享對展會的幾個觀察。 首先是數位經濟的落地程度,「非個人」體驗勝過「個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人的意識習慣中,我們往往能記住比自己以為的更多的訊息,卻通常會很快忘掉訊息源。而在網路時代,我們將我們所有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訊來源都視為Google。這一方面讓傳統的單一權威受到挑戰,另一方面,卻讓搜尋引擎的演算法與那些有能力透過資本與SEO突出自己的訊息成為新的、可見又不可見的權威。
Thumbnail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有幾個獨有的特色。 科技的發展帶來資訊的爆炸,人們越來越無法處理龐大資訊,也難以分辨資訊;網路的興盛,讓民眾獲取知識的路徑變短,更容易能夠接觸任何領域的知識,只要連線上網,就能成為百科全書。 不過問題是,我們難以分辨知識的正確性,何為知識,何為事實。
Thumbnail
在當今世界,每天有大量資訊不斷產生,遠超過以往所謂的知識爆炸或資訊超載。報紙上報導的都是前一天的資訊,而即時的消息需要透過電視和廣播來獲取。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各種假訊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些資訊的影響也各不相同,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資訊時代中,如何保持對資訊的敏感度與判斷力。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給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論是數位化進程還是社交媒體,資訊過載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面臨著價值觀變化、迷失方向和享樂主義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學會信息篩選、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專注和平衡生活。
Thumbnail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爆炸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現象。從網際網路到社交媒體,從手機應用到網路搜索,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遠超過過去任何時代。 這篇文章探討了資訊爆炸對於多元性與挑戰、專注力與分心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和壓力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從事資訊人員的工作,最大的隱憂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能不能把自己的資訊技術與對資訊產品的瞭解,和資訊系統市場中主流技術提供者(如Microsoft、Oracle、Cisco等等)及產品提供者的最新訊息搭配在一起,這要靠平時就不斷的收集與學習相關知識。 否則,一旦被技術淘汰,想再趕上就遲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人的意識習慣中,我們往往能記住比自己以為的更多的訊息,卻通常會很快忘掉訊息源。而在網路時代,我們將我們所有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訊來源都視為Google。這一方面讓傳統的單一權威受到挑戰,另一方面,卻讓搜尋引擎的演算法與那些有能力透過資本與SEO突出自己的訊息成為新的、可見又不可見的權威。
Thumbnail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有幾個獨有的特色。 科技的發展帶來資訊的爆炸,人們越來越無法處理龐大資訊,也難以分辨資訊;網路的興盛,讓民眾獲取知識的路徑變短,更容易能夠接觸任何領域的知識,只要連線上網,就能成為百科全書。 不過問題是,我們難以分辨知識的正確性,何為知識,何為事實。
Thumbnail
在當今世界,每天有大量資訊不斷產生,遠超過以往所謂的知識爆炸或資訊超載。報紙上報導的都是前一天的資訊,而即時的消息需要透過電視和廣播來獲取。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各種假訊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些資訊的影響也各不相同,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資訊時代中,如何保持對資訊的敏感度與判斷力。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給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論是數位化進程還是社交媒體,資訊過載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面臨著價值觀變化、迷失方向和享樂主義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學會信息篩選、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專注和平衡生活。
Thumbnail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爆炸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現象。從網際網路到社交媒體,從手機應用到網路搜索,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遠超過過去任何時代。 這篇文章探討了資訊爆炸對於多元性與挑戰、專注力與分心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和壓力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從事資訊人員的工作,最大的隱憂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能不能把自己的資訊技術與對資訊產品的瞭解,和資訊系統市場中主流技術提供者(如Microsoft、Oracle、Cisco等等)及產品提供者的最新訊息搭配在一起,這要靠平時就不斷的收集與學習相關知識。 否則,一旦被技術淘汰,想再趕上就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