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將曹翰一怒屠城,拋棄仁義之心,受惡報累世為豬,受屠殺之苦 !--太上感應(十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太上老君 ]教誨,造作[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的惡因惡果,此句是關於決定獎懲、輕重判決的人,應該注意謹慎之處及標準。

尤其有家人、朋友、同事擔任類似的工作、職務,都應該當他們的善知識,勸導他們日日熟讀、閱讀此因果善書,為自己及他人做正確謹慎的決定,趨吉避凶。

既可以累積善行又可避禍,若是有人志在追求職場升官、升職者,此書更是不可不讀。因為人一生的福禍雖是由自己心行決定造作成的,但也受神明監察獎懲,我們應該依靠因果道德法則,不應該依靠他人的錯誤謬論。


※尤其是如今2023年2月開始,西方科技商人的推波助燃,使世人流行與AI機器對談,不再讀經書,不再與古聖先賢做朋友。古聖先賢留下的[經典]才是真善友、真益友。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祖先五千來,必定遇到過與我們相同的人生問題,心靈的疑惑,他們經過了自己實踐經典中智慧的體會,確定了人類是可以因這[ 深奧廣大的智慧 ],實現幸福、富足、健康的人生,眼光長遠的,一代接一代保留下來,只為造福後代子孫,延續家族、國家綿延昌盛。

所以中華五千年傳統倫理道德智慧、歷史經典,不可不讀,不可不學!

古德說:[ 智慧包含聰明,聰明不包含智慧 ],聰明就是知識、技術而已。中國幾千年前就發明造出了[地震儀],比現今科技還要先進,現代人已經造不出來。


※但為何我們中華的祖先不繼續發展科技? 因為他們已經親身體會到、想到長遠的未來,人類的愚蠢邪惡,會利用科技危害全人類,所以不可一直過度發展科技。看看現在的地球,極端天災比二十年前嚴重百倍! 這就是證據。

現在這個觀念五花八門、混亂不堪的AI機器,被誇張渲染得[ 好像是很好的東西 ],完全低估人類的愚蠢邪惡。讓人類把網路上的[ 東西 ]拿來當作自己的,鼓勵欺騙,助長邪惡,降低人類的思考研究、生存能力,不是真實百分百自己[努力實踐]、[親身體會]去創作出來的,真是把世人往地獄拉!

※再次呼籲各位讀者,對於AI機器要審慎思考,謹慎使用。尤其為人父母者,要謹慎正確教育下一代,運用AI機器,要對長遠的未來有真實善良利益,要用於做善事才行,否則只會為自己、全人類招來災難禍害!

★每個人是都逃不過的,因為[我們都住在地球上]!

言行謹慎,思慮因果。善行善果,惡行惡報。不可不信。

言行謹慎,思慮因果。善行善果,惡行惡報。不可不信。

※【太上感應篇】原文: 【入輕為重,見殺加怒】

【入輕為重】: 接受財物賄賂,丟棄道德、國家律法,把應該判輕刑,判了重刑,不顧惜人的生命。

★反之,善人做刑官,最謹慎,謹慎則不會殘酷,與其殺害、陷害無罪之人,寧可放走,我自認失責之罪。

※【尚書】曰:[罪疑惟輕]又曰:[寧失出,毋失入],其義是說:[若是有所懷疑或證據不足,罪刑應該判輕。寧可放走,也不冤枉重判。],刑官故意將輕罪判決成重罪,聖人仁慈教化、撫卹刑罰之仁心安在? 人命關天,負責之主司應當留意謹慎。尤其有誣告耍賴一事,更是極為慘酷。


【例證】李若水,做[淮南]司理時,有搶奪財物的強盜五人,被逮捕入獄,且曾說有僧人參與為同夥。之後五人被處死刑後,而僧人才出現。(司理: 職官名。掌理獄訟之事。)

審問時,僧人說未曾做強盜之事,李若水於此時應當從輕判即可,卻堅持認為五人強盜之語為真實,僧人被慘殺之。

一個月後,(獄警)獄卒李能,無故大叫:[和尚,不干我事,是李司理命令我做的!]剛說完話就死了! 隔天,(法官)[推司]劉元也死亡。又隔天,李若水忽然暴死,一門死傷殆盡。


※這就是[ 將輕罪判為重罪 ] 輕信誣告的因果證明故事,一、不可聽信一面之詞,二是證據不足以證明事實真相時,只是心有懷疑,就應該放走僧人才是。

有人說:[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此句話是何其殘忍之語。李若水三人一念之差,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現代的我們應當引以為戒。

尤其是家庭、學校、公司、團體,凡有人之處便有紛爭,為人父母者、上司者、主掌獎懲者,都應當謹慎查明,依照證明[ 事實真相 ]的證據,道義、法律,[罪疑從輕]或無罪,避免助長誣告歪風,以免教錯孩子及他人觀念,去傷害他人,也避免為自己招禍。


【見殺加怒】: 遇見那該殺之囚,臨刑時,不加以哀憐,反更加憤怒,這是刑官之惡。(因為刑官主掌判決,若是依憤怒情緒,不能冷靜思惟,會看不清事實真相及證據,做出冤枉的判決)

★反之,善人做刑官最是仁慈,仁慈則好生,未殺時,要救他生,將殺時,要憐恤他死,平日必定總是把[ 教化 ] 一事做為第一優先,不得已用刑,務必要欽恤,謹守不隨意用刑之律法、道義。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曾子說:[ 政府沒有對人民施行倫理道德教育,人民失去善良本性,已經很久了。如果得到囚犯的犯罪事實情形者,應當憐憫他們,不可以欣喜。]。欣喜尚且不可,怎麼可以更加憤怒呢?

此句話是說明有罪之人,應當受刑罰之時。刑官尤其是要還原犯罪事實真相,不可因[個人情緒]任意加重刑罰。

況且判處囚犯死刑,人命一死不可再復生,雖是罪犯糾由自取,可是親眼目睹心傷都來不及,更加憤怒是又有何幫助? 只是助長自身殘忍心而已。

至於六畜禽魚無罪,卻被人宰殺吞食,不是更應當憐憫它們無罪無辜,多加方便救護!? 若是見犯罪者而更加憤怒,就是殘虐嗜殺的惡人。


【例證】宋朝盧多遜,被貶至[朱崖郡]。諫議大夫李符拜見宰相趙普,說道:[朱崖雖是海外,但境內安定無危惡,流放者多保全。[春州郡]雖是內地,而去春州者必死。

希望宰相更改前命,對外能彰顯宰相寬仁之心,實則能置他於死。],宰相趙普答應李符之意。一個多月後,李符犯罪被貶至[春州],至郡內而死。


【例證】張慶,是一位獄卒(獄警),為人謹慎仁恕,獄中刑具必定日日清潔,夏暑之時打掃尤其勤快。曾勸誡其他獄卒言:[人之犯法,都是不得已而為之。]飲食臥具,必定加以保持清潔。

張慶平素奉仰佛,每遇囚犯受死刑,必定為他齋素,虔誠誦經念佛迴向,願彼脫苦,超生極樂。年享壽八十三歲,無病終,張慶子孫後來皆成顯官。


【例證】[因果輪迴] 宋朝將領一怒屠城,報應慘烈,曹翰[ 累世為豬 ] !

這則故事,摘自《歷史感應統紀》,第一段文字來自於正規史書,第二段文字則出自《現果隨錄》憨山大師《夢游集》中也有類似記載。

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投降之後,江南全境各州郡都已被宋朝軍隊佔領,只有江州指揮[胡則]牢牢地守衛著城市,始終不肯投降。

宋朝將領曹翰帶兵包圍江州城長達四個月之久,胡則手下軍隊抵擋不住,最終敗於宋軍。

[曹翰]捉住胡則之後,一怒將其殺害,而且還放手讓他的士兵搶奪城中財物,屠殺軍民。與曹翰同時代還有一位大將[曹彬]因為仁慈愛民,所以子孫都很顯達,在《歷史感應統紀》「救人善報類」中有記載。

後來曹彬子孫都很榮耀,而曹翰及其後嗣則不然,曹翰死後不久,就有子孫變成乞丐。

◎ 至於曹翰本人,死後又有什麼遭遇?

根據《現果隨錄》記載——明朝萬曆年間,蘇州人劉錫元(奉佛居士)出任貴州地方的考試官,途經湖廣之時,夢見一個人對他說:「我是宋朝將領曹翰,過去供養法師一頓齋飯,又聽過半天經,因為有這樣的善因,到宋朝才當了將軍。

我因為攻打江州時,對城裡軍民實施大屠殺。因為殺業太重,我就生生世世投胎做豬,明天你見到第一隻受宰殺的豬就是我。

我和你有緣分,得以在此相遇,請你救我一命。」劉公說:[如何救法?] 曹翰說:[每當被屠割之時,苦不堪忍,惟只聽到念佛聲音,就解除被屠割之苦。希望劉公但凡見獸禽宰殺、烹煮之際,發大悲心,但念阿彌陀佛,或持大悲咒、準提咒,不只解脫我之苦,且有超脫輪迴之益。] 曹翰說完,悲謝而去。

劉錫元從夢中驚醒,發現這裡果然是屠宰場。天明以後,屠宰場內抬出一隻豬來,豬的叫聲震動遠近。劉錫元就出錢買下這一頭豬,把牠豢養在放生堂。只要有人對此豬喊一聲「曹翰」,牠就昂頭答應。許多經過此地的人,都曾親眼見過、親耳聽過。

《歷史感應統紀》編撰者評論說:「歷史書上記載,曹彬子孫發達榮耀,曹翰子孫做了乞丐,因果報應一點不差,但這僅是現世花報。曹翰本身真正的惡果,是生生世世都做豬。


★ 唉!眾生在六道中或高升或墮落,其原因在人的一個心念中的仁愛與不仁愛罷了,人們怎可以不謹慎!另外,曹翰因供一頓齋飯、聽半天經,有這點善因就當了將軍,這一點足以證明佛法的不可思議。

曹翰當了將軍,因為攻城,廣造殺業,而生生世世做了豬,說明福大權大最易墮入惡道。世上貪享富貴、誹謗修行的人,可以作為前車之鑑。]

------------(摘錄自 [華嚴世界] 網路資料)


有人疑問:[只念阿彌陀佛名號,何以自己、其他生靈俱都有利?]

古德說:[ 眾生迷昧本性,覺悟無期。一聞佛名,如昧斯醒。況且凡人殘忍殺生,我以慈悲念佛,就是捨惡從善之路,道理在此。所以見殺生念佛,功德無量。]

從以上這些古例證明[善惡有報],[因果輪迴]真實存在。只因古德祖先仁慈,將這些真實案例紀錄流傳下來,希望後世子孫的我們能警醒,能深信,斷惡從善,不造殺生業,死後免受相同苦果。

若是不想死後投胎輪迴成畜生被宰割,當下立刻就發大悲心,停止吃肉,發願終身茹素,凡是見殺聞殺,或是見宰割湯鑊烹煮之物,隨時在當處,持念佛名,往生咒、大悲咒等,解脫其苦。

若人人都發此大悲心三昧,觸目慈悲,應念拔苦,所行盡是菩薩幫助眾生解脫之事,其功德不可思議!


★而且念佛持咒並不費財費力,只要一念善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自他都受利,若是連如此容易做到的善事都不願做,談何改變人生?

呼籲大家能相信眼前、古時的真實證明例子。若還是懷疑不信,像西方文化一樣,認為怪力亂神、迷信,不肯回頭改過行善,那人生各種生老病死之苦,決定是要一一遍嚐過的,請深思之! 深思之!

摘錄翻譯自《太上感應彙編》《太上感應直解》

祝大家法喜充滿 福慧雙修!! 阿彌陀佛!!

善如花開,令人安樂。

善如花開,令人安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幸福的人生
27會員
134內容數
太上感應篇,相傳晉抱朴子葛淵所作。開宗明義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蓋彰善癉惡,勸誡世人,知所警惕,而有所趨避取捨! 稽之內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行事、善惡、禍福、吉凶、悔吝之間,有其果者,必有其因。施之人者,報受諸己;如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應。廣宇宙自然之理,釐然不爽!
幸福的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03/26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2024/03/26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2024/01/30
印光大師及[ 太上老君 ]強調了做好人和明白因果報應的重要,以及給出了許多證例證明這些道理。
Thumbnail
2024/01/30
印光大師及[ 太上老君 ]強調了做好人和明白因果報應的重要,以及給出了許多證例證明這些道理。
Thumbnail
2024/01/02
○ 印光大師法語 : --- 龍鳳子女來自於(父)母親修身修德,篤行其職責。 ○男人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對於女子的言語要謹慎思考分辨,以免不孝父母,使家庭崩毀。 ○人類習慣喜新厭舊的愚行,對一切物質應該要節儉惜物,對於親友要長情珍惜故舊。 ○善人表裡如一,誠信待人;惡人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Thumbnail
2024/01/02
○ 印光大師法語 : --- 龍鳳子女來自於(父)母親修身修德,篤行其職責。 ○男人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對於女子的言語要謹慎思考分辨,以免不孝父母,使家庭崩毀。 ○人類習慣喜新厭舊的愚行,對一切物質應該要節儉惜物,對於親友要長情珍惜故舊。 ○善人表裡如一,誠信待人;惡人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 太上老君 ]教誨,造作[入輕為重]~~[見殺加怒]惡因惡果的現象,關於決定獎懲、輕重判決的人,應該注意謹慎之處及標準。 尤其有家人、朋友、同事擔任類似的工作、職務,都應該當他們的善知識,勸導他們日日熟讀、閱讀此因果善書,為自己及他人做正確謹慎的決定,趨吉避凶,累積福德。
Thumbnail
※[ 太上老君 ]教誨,造作[入輕為重]~~[見殺加怒]惡因惡果的現象,關於決定獎懲、輕重判決的人,應該注意謹慎之處及標準。 尤其有家人、朋友、同事擔任類似的工作、職務,都應該當他們的善知識,勸導他們日日熟讀、閱讀此因果善書,為自己及他人做正確謹慎的決定,趨吉避凶,累積福德。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Thumbnail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Thumbnail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Thumbnail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14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智愚賢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時,蓋素分也。 賢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義是謀。 發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 不肖之者,姦險詐佞,矜己逞能,嗜慾苟利,一切不顧。 故禪林得賢者,道德修,綱紀立,遂成法席。 《惠力芳和尚書》 良因贊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14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智愚賢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時,蓋素分也。 賢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義是謀。 發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 不肖之者,姦險詐佞,矜己逞能,嗜慾苟利,一切不顧。 故禪林得賢者,道德修,綱紀立,遂成法席。 《惠力芳和尚書》 良因贊
Thumbnail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