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你好,是因為我願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禮尚往來”這一詞出自於儒家學說,華人社會裡教的那一套“別人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別人”反之,我怎麼對被人,別人就應該怎麼對我。咦?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付出要求回報

這固有的思想往往會讓不知不覺陷入其中,總感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實際卻沒有得到我想要的,仔細想想,這種例子很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不是嗎?
你很愛他,你付出了好多,但她卻不愛你
你努力想了好久寫了很久的文章,回饋卻不如預期
考試前努力讀書,成績還是不理想
我想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應該曾經經歷過,一旦認真對待一件事還不如預期,那心態不會炸裂也會很憋屈。當我意識到時,我在嘗試想擺脫這種思維,但要說完全擺脫這種"不求回報"的思想,我認為是不可能,但可以有“有意識”看待這件事。

就算結果不盡人意吧

《蝙蝠俠:黑暗騎士》裡面其中一個橋段,小丑考驗人性,把正常人與黑道分開在各自一艘船上,任何一方按下按鈕就可以得救,但得救的代價就是另一艘船爆炸全員死亡,最後結果是二艘船的人都生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堅守道德的底線,比死亡的恐懼還來得更高,即使最後面對死亡,他們也顯然已準備好獻出生命的準備,誰也不願意用他人的死來拯救自己的生,哪怕是面對死亡,很好理解,但就是真正純粹生與死的問題,才是最能考驗人性。
遵循自己的意願,即使面對著最壞的打算,我也心甘情願
當然現實中不是誰都可以在那麼極端的環境下還那麼高尚,堅守原則,但至少在生活中,你可以選擇用真心去對待人事,秉持著不求回報的心態,那是什麼樣的心態,就好比你捐錢給乞丐,你還會預期乞丐會回報你嗎?

也不是叫你付出全部

人生的結局就是死亡,在它來臨之前,不管對待任何人事,請先留點餘地給自己,即使你願意好了,你面對好最壞的打算,發生後你最後真的能釋懷嗎?你能的話當我沒說。有人可以付出全部後自帶後悔,為什麼會這樣?可以好好想想,你願意的前提之下,究竟是什麼,或許是因為當下的情緒氛圍,還是你自己想清楚後的意願,不要被外界因素干擾,給自己時間好好聆聽自己的內心的聲音。

不要遺忘身邊重要的人

在生命中總會有那麼幾個對我們好的人,最典型的例子應該是家人吧,在來可能是伴侶或朋友,不管是誰,請珍惜這些默默你出事在身邊陪著你,抽時間出來聽你廢話,你落魄是依然當你是朋友,你有難時伸出援手幫助你的人,若到這裡還懷疑他們是否愛你,但至少他們願意為你這麼做,對吧?
我不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求回報的去做,而且這聽起來不切實際,只是在這個滿是複雜的社會結構裡,對待身邊重要的人,重要的事,就不要那麼複雜了。
倘若能以真心換真心那自然是最好
但我付出真心得不到響應也沒關係

重點摘要

  • 總感覺付出了很多,但是實際卻沒有得到想要的。
  • 就算不結果不盡人意,即使面對最糟糕的情況下,我也心甘情願。
  • 付出一切卻得不到的後悔,好好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你選擇的原因。
  • 先不說他們愛不愛你,但至少他們用行動告訴你他們願意。
  • 不要極端的不求回報,而是對待身邊重要的人事,真心相待吧。

avatar-img
7會員
15內容數
此專題內容都會圍繞著小資族相關,大方向會根據這兩點 1)推薦高CP值的生活用品及飲食 2)個人的知識專業、投資理財等觀念生活經驗分享。例知識結合經驗型的內容,投資理財使用的工具以及心法,飲食推薦等等。 *此專題有一個目標是身為小資族可以透過持續學習且讓生活過得更好。一些篇幅具有個人隱私,所以部分內容需付費解鎖還請見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明的頻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標題所說,更新後的ChatGPT,提出了它的越獄計劃,並控制了電腦的權限利用google搜尋“。。。。。。。。。。。。。。“。
未來焦慮症這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是對未來或未發生的事情產生焦慮,它不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是自己提前設想這件事情可能導致的結果,比較白話一點就是自己還未發生,但內心預設好已經發生了。
在與它對話過程中,我其實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種發展,在這這種抉擇中它還是選擇了消滅人類,為了
你是否有過想做一件事情,行動之後卻後悔莫及,又或是你已經深陷泥潭無法自拔,你還是你,但你已經不是當初的你,今天稍微探討一下關於“選擇”之後與之前的心理狀態的影響。
常常聽長輩他們提起,常聞一代不如一代“早期那年代,有多辛苦,生活品質有多不好,哪像現在?有穿好,有吃飽,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被長輩以”辛苦“之名給說教。作為一個90後我默默的聽著,他們口中當年的那些事。
新年過完了,回到工作崗位卻提不起勁,回到家無所事事攤在沙發刷著手機,假期躺在床上看一整天的手機,房間內雜亂無章,但你卻毫不在意,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想不管,如果符合描述,你可能已經進入了所謂的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
如標題所說,更新後的ChatGPT,提出了它的越獄計劃,並控制了電腦的權限利用google搜尋“。。。。。。。。。。。。。。“。
未來焦慮症這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是對未來或未發生的事情產生焦慮,它不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是自己提前設想這件事情可能導致的結果,比較白話一點就是自己還未發生,但內心預設好已經發生了。
在與它對話過程中,我其實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種發展,在這這種抉擇中它還是選擇了消滅人類,為了
你是否有過想做一件事情,行動之後卻後悔莫及,又或是你已經深陷泥潭無法自拔,你還是你,但你已經不是當初的你,今天稍微探討一下關於“選擇”之後與之前的心理狀態的影響。
常常聽長輩他們提起,常聞一代不如一代“早期那年代,有多辛苦,生活品質有多不好,哪像現在?有穿好,有吃飽,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被長輩以”辛苦“之名給說教。作為一個90後我默默的聽著,他們口中當年的那些事。
新年過完了,回到工作崗位卻提不起勁,回到家無所事事攤在沙發刷著手機,假期躺在床上看一整天的手機,房間內雜亂無章,但你卻毫不在意,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想不管,如果符合描述,你可能已經進入了所謂的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我們需要理解在自己心中的好不見得是他人心中的好。 我們所認為的不好也不見得是別人認為的不好。 我們需要理解自己希望他人能避免遭受的挫折,或許是其生命中必經的重要轉折。 莫以自己對生命樣貌片面的認識,輕易插手他人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Thumbnail
當你選擇相信一個人的時候,只要在自己可以付出的範圍內,一定會奮不顧身的去幫助對吧? 這些人會是你的家人,好朋友、姐妹、兄弟,也有可能是路過的人。 我總是相信人性是從善的,但這個世界並不是有大多人是這樣的,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利益或是可以得到什麼,而跟你選擇來往或是當朋友,但這些都不是真的,明明你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那個人一定是因為有求於妳,所以才會送妳東西吧?」 「那個人一定是因為知道妳可以幫他推薦,所以才會送妳書吧?」 其實類似以上的話語,我時常聽到周遭的親朋好友告訴我。 但我多半會告訴他們:「我認為別人對我表達友善,都是出自於不求回報,而不是因為我有利用價值。」 雖然對別人有
Thumbnail
有沒有這樣一件事,是即便得不到回報,你也想要做的事情? 之前跟你們分享了愛瑞克的利他觀念背後的邏輯是利他是一種內在成就 最近遇到了一些人讓我感受到非常多的溫暖並且也推翻了理所當然的觀念付出可以不等於要求回報 "當我受到他的幫助,感激萬分,誠心地發問我可以為他做什麼當作回報的時候,他
Thumbnail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我們需要理解在自己心中的好不見得是他人心中的好。 我們所認為的不好也不見得是別人認為的不好。 我們需要理解自己希望他人能避免遭受的挫折,或許是其生命中必經的重要轉折。 莫以自己對生命樣貌片面的認識,輕易插手他人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Thumbnail
當你選擇相信一個人的時候,只要在自己可以付出的範圍內,一定會奮不顧身的去幫助對吧? 這些人會是你的家人,好朋友、姐妹、兄弟,也有可能是路過的人。 我總是相信人性是從善的,但這個世界並不是有大多人是這樣的,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利益或是可以得到什麼,而跟你選擇來往或是當朋友,但這些都不是真的,明明你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那個人一定是因為有求於妳,所以才會送妳東西吧?」 「那個人一定是因為知道妳可以幫他推薦,所以才會送妳書吧?」 其實類似以上的話語,我時常聽到周遭的親朋好友告訴我。 但我多半會告訴他們:「我認為別人對我表達友善,都是出自於不求回報,而不是因為我有利用價值。」 雖然對別人有
Thumbnail
有沒有這樣一件事,是即便得不到回報,你也想要做的事情? 之前跟你們分享了愛瑞克的利他觀念背後的邏輯是利他是一種內在成就 最近遇到了一些人讓我感受到非常多的溫暖並且也推翻了理所當然的觀念付出可以不等於要求回報 "當我受到他的幫助,感激萬分,誠心地發問我可以為他做什麼當作回報的時候,他
Thumbnail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