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是因為感恩愉悅的心情,而非等價交換的期待

2023/06/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陣子和朋友吃飯,朋友聊到交了新男友,覺得對方很好、很喜歡對方,所以自己主動付出很多,希望好好留住這一位。但,男友卻說,覺得有壓力,希望把距離稍微拉開一點點。
友: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說有壓力、要拉開點距離。
我:妳對他好,是希望他也像妳一樣,對妳很好嗎?
友:對呀!
我:那...妳對他的好,是有所期待的囉? 希望他一直對妳好、關注妳、呵護妳...嗎?
友:對呀!
我:那如果他沒辦法呢?
友:.......他也對我很好啦,我希望他一直對我這樣。
我:那,如果他有時候工作累了或什麼的,沒辦法一直對妳很好呢?
友:.......可是我對他很好耶!
誰重要?!
這段對話,勾起我的記憶,從小到大,從家人到同事、朋友,經常聽見這樣的心聲:『我為他做了這些、這樣付出和配合,為什麼他都不替我想想...他這樣對嗎...』、『我這麼挺他,我以為他也會挺我...』、『我對他這麼好耶,他怎麼這樣?』之類的話。我也曾經一直以為,和某些人之間有一種默契,我對你好、你也對我好,直到有一天事情不如彼此的預期,才發現那個默契只是各自的以為。
在人際關係裡,不論是家人、伴侶、朋友、同事...,人很難不帶期待地付出。往往就是喜歡對方、想靠近、或是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因而願意付出,而當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不論用強勢的爭吵或撒嬌的索討,對於關係必定留下陰影。
有了這些經驗,現在,當需要我去付出或是配合某個人時,我會先感受一下自己"想不想",而非"該不該",發現:如果心裡很願意,通常是對這個人早已心存感謝、或是欣賞這個人的人格特質,於是心裡很乾脆、很樂意,而不帶任何預期地付出。那,若是心裡有所猶豫呢,通常是因為交情還不到,或是對方早已將感情存款提領到見底,這時若勉強自己去付出或配合,心裡必定不舒服。
於是做決定前,我會先問問自己的感受是哪一種:
1.想要回報的感恩之情。
2.基於喜歡、欣賞的熱情。
3.期望對方回報等值的對待,比如『相同的付出、尊重、配合、支持...等等』。
若是1或2,比較像是成全自己想付出的心情,很單純。
而3,若是付出後的結果卻是讓自己心裡不平衡或不舒服,我會對自己說:『這是我自己選擇的,我不能去要求對方應該如何如何,但是我可以決定下次還要不要付出。』總之,已經發生的事情,再爭再討都不會變好,就記取經驗,幫助我更了解彼此的想法個性、更清楚彼此的界線。

在這樣的事件裡,我認為2件事情很重要:
1.【感情存款
人際關係的感情存款很重要,如果總是提領卻不儲值,總有一天會用光,曾經再好的感情都有可能消磨殆盡。
2.【尊重彼此的界線
如果以付出之名,行控制之實,一直踩別人的線,別人心裡的不舒服就會一直累積。比如有些人會很主動地付出,卻完全不理會是否符合對方的需要,而在付出之後卻反過來要求說:「我都幫你做什麼什麼,你也應該如何如何...」,或是「我是為你好,我都幫你想,你應該怎樣怎樣...」。這是一種很隱微的軟性控制,不自覺地習慣說著這樣的話,無形中抹煞了對方的想法與發言權,還認為自己是施惠的、犧牲的那一方,最後導致對方越來越少表達、距離越拉越遠。
最後,我想,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念頭真的很重要,只有當事人自己覺察到了、調整了,關係才可能有良善的循環。如果雙方都沒有覺察到,那麼,雖然關係可能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但總是抱怨不完、爭吵不斷。如果只有其中一方有所覺察與調整,而另一方仍然沉溺在自己的狀態裡,那麼這段關係會很辛苦、甚至走向結束。
人,只有在自己想改變的時候才會改變;
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但可以默默地散發影響力,
慢慢地去過篩、去創造適合自己風格的人際圈。
Sylvia
Sylvia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