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商裡面,我常會遇到一類人,那一類人在氣質上就散發與世無害的感覺,然後一跟他們相處,就會發現他們真的是心地善良。
可是,這樣和善的氛圍,讓他們成為大家口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因為不會直接拒絕別人,最終結果是,心理累積壓力,覺得不舒服或忿忿,內心憋屈久久不散。
「因為她要搬家,我借她鍋子一次可以,可是她後來連手機線也要跟我借?!」
「我顧慮到她現在正在因兒子的事情傷心,就耐著性子聽她講,但她後來就動不動大電話給我抱怨,我又不是她的安心專線阿。」
「我幫忙她一次後,搞的好像我每次都要幫她,那次我因為要唸書拒絕她的邀約,她就對我生氣了。」
這樣類型的人,在諮商中最會有的不平是:為什麼自己一片真心換絕情,得到的不尊重?
為什麼自己誠意待人,然後被別人軟土深掘?
這樣類型的人,因為帶有討好議題/無法果決做自己的議題在,他以為多多對人付出,就會獲得相同的回報,甚至是想要的尊重,但結果卻背道而馳。
事實上,討好就像是乞求一樣的手心向上,無形之中是會自己放在低人一階的位置。而所謂的尊重,往往不是討好可以獲得,人只有在做自己,發揮自己價值,不卑不亢時,才能因為自重而讓人尊重。
而自重與不卑不亢從何而來?
那是一種對自己頂天立地存在的自信,不求人,因「我又不欠你,我可以拒絕你」的心態。
也因此心態,才能果決掌握好人際界限,該拒絕就拒絕,該說不就說不,該把自己擺第一位就第一位,人因自重而後人能重之。
說到這,孔老夫子有個故事,就和人際的界限有關。
在論語的鄉黨篇中,是在描述孔子的言行,如何做人做事。那個故事是這樣,大家都知道顏回是孔夫子相當讚譽有加的學生,顏回死了,孔子哭的很傷心很難過,其他學生就覺得老師這麼傷心,也太過了,不是教我們行事要有度嗎?(度的意思是適時適量)。
孔子回答他的學生說,這樣這麼好的人死了,我不為這樣的人哭,要為怎樣的人哭?
既然孔子這麼傷心,是很捨不得這學生吧?
應該是。
但這個故事還沒結束,顏回的父親因為付不出棺槨費而想找孔子要錢,他跟孔子說,你也是很疼愛顏回的,要不你把你的馬車賣了,幫我湊一湊棺槨的錢吧?
結果,孔子回應:吾從士大夫以後,不可以徒行也。意思是當了士大夫之後,覲見貴族或上朝,都需要馬車,所以我不能沒馬車阿!所以不能賣馬車給你籌錢阿!
這就是鐵鐵不動搖的人際界限阿!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孔子這樣分的很明白,傷心歸傷心,馬車不能借就是不能借。因為人的情感和想法很容易連動在一起,因為一時於心不忍就配合對方,忍耐自己。
只是,最終事情過後,我們都要回過頭來看,當初的付出,是不是自己能「無怨無尤無悔」?
若有所後悔,那就可以在事前多三思,也許自己並不想付出這麼多,那就能多多練習自我覺察「自己是什麼情境下會衝動配合?」,也練習勇敢拒絕來把握好人際界限。
#如果你在人際上時常被予取予求的對待,#如果你在人際上無法完全做自己
#歡迎你來養心齋超直覺諮詢,定能直指問題核心。
------------------------------------------------------------
把心養好,前方的路都能走順
養心能斷煩惱,覺知找回喜悅
------------------------------------------------------------
快速預約諮詢=》點擊連結,就可寫下你的焦慮心事,給您專業意見+超直覺洞悉,讓您對問題有概念的處理方向
加入養心齋好友,查看諮詢方案與價格
養心齋官網
作者林玉珊心理師,養心齋人生導師諮詢顧問,陪你療癒生命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