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ybrid Is Reborn!——第5代Toyota Prius日本試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8 分鐘

在大環境的驅使下,2022年不少車廠紛紛進軍BEV領域,但現階段仍站穩全球車壇龍頭的Toyota,除了僅端出bZ4X一款車來應戰(暫不考慮特定市場專屬的bZ3),更在第4季推出Prius全新換代作品,究竟背後的考量為何?趁著其PHEV版本即將登台之際,筆者啟程前往日本,來探尋隱藏其中的答案……

raw-image

車款重點

●全新第5代大改款車型
●視覺風格重新設計
●導入2.0升Dynamic Force引擎
●換裝第5代油電系統(動力輸出大幅提升)
●採用第2代TNGA平台
●搭載TSS 3.0駕駛輔助系統
●台灣市場首先引進PHEV動力(品牌旗下首輛2.0升PHEV車款)

前言

對於一個汽車品牌來說,某些車款就像是精神象徵般的存在,Prius就是個例子。Prius首度問世於1997年12月,它不僅為全球首款量產油電混合動力小客車,即便將其視做近代車壇動力系統電氣化的先驅亦不為過,雖然當時因市場背景等因素,讓Prius與暢銷一詞難以劃上等號,但也因此成為油電混合動力車款的代名詞,相信部份台灣車迷也是透過Prius,進一步認識Hybrid動力系統。

raw-image

時間到了2006年3月,當時演進至第2個世代的Prius(全球首度亮相於2003年第2季),以約120萬元的價格正式進軍台灣,不過就市場層面來看,Prius短期內依舊沒有大鳴大放,甚至在Hybrid系統的「推廣」方面,能見度甚至不及Lexus旗下油電車款。2010年代中期之後,在全球排放法規更新、母廠營運策略等因素推進之下,Toyota旗下Hybrid動力系統早已在多個車款間開枝散葉,因此就實質層面來說,Prius的重要性自是不比起初誕生之時,但即便如此,原廠似乎仍有意為其續命。2022年11月,就在距初代Prius上市將屆25週年前夕,第5代大改款車型正式亮相,而HEV、PHEV版本亦已分別在今年1月、3月於日本開賣,台灣總代理和泰汽車目前則公告4月25日導入PHEV版本。

raw-image

接著看到消費層面的資訊。全新Prius現階段於日本市場大致涵括X、U、G、Z四種編成,不過X車型主要供應對象為公司行號,U版則是當地Kinto訂閱制專用仕樣,因此就一般消費者的購車模式來看,僅有G(低規)、Z(高規)兩種選項可供入手(各自均可再區分2WD、4WD版本,PHEV動力現階段則僅有Z版2WD單一車型設定),配置不算複雜。

raw-image

價格帶方面,本車當地含稅價275~392萬日幣起(X版起算,一般消費模式所能購得的G版2WD車型則為320萬日幣起),至於台灣即將導入的PHEV動力則來到460萬日幣起。這樣的設定若參照日本當地Toyota品牌旗下陣線,其實在排除跨界、廂型車及GR/GR Sport選項之後,已算是中型級距售價最高的車款,比起同級最廣為人知的Corolla車系更是與實惠二字沾不上邊,可想而知原廠並未賦予它搶攻市佔的任務。台灣市場方面,短期內推測HEV動力應該無緣導入,PHEV版本價格預估會較隸屬進口跨界身份的RAV4 Hybrid高出一截,但或許仍有機會蟬聯最實惠進口插電車款的頭銜。至於其它品牌競爭車款部份,若鎖定HEV/PHEV動力,即將導入的第11代Honda Civic應該勉強能沾得上邊。

raw-image

內外氛圍

●長寬高:4,600×1,780×1,430mm
●軸距:2,750mm
●最小迴轉半徑:5.4m

了解Prius的背景及市場資訊後,下面正式進入試駕環節。若各位車迷有印象的話,歷代Prius的整體外型相較其它Toyota車款多顯得獨樹一格,這等情形到了時下第5代車型也差不多是如此。此外,全新Prius的主觀視覺感受參照中型級距算是有些小巧,造型則在圓潤之中透出幾分未來感,卻又不會像先前第4代車型初期那般有些考驗傳統族群的接受度,筆者認為如今設計尺度的拿捏確實更勝以往。除了整體視覺氛圍,進一步觀察全新Prius的外觀細節更可發現,原廠埋藏了些許致敬及彩蛋梗,比如招牌的斜背設計,以及尾燈殼旁的「Hybrid Reborn」字樣等,這類感性成份對照先前Toyota車款並不多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打開車門進入駕駛座,其實全新Prius這裡帶給筆者的感受便有些扣分,主要為低矮的中控台及方向盤過於往座椅方向推移,可謂有感影響上下車便利性,不過前座舒適性倒擁有品牌一貫的高水準,駕駛坐姿亦可調至較偏低的位置,上置式儀錶也不會讓人難以習慣。但另一方面,其中央鞍座設計便有些高聳,對於筆者這類習慣將坐姿調至最低的駕駛來說,欲操作電子手煞車、駕馭模式等功能得需將上臂抬高許多,為另一項有感不便之處,整體來看駕駛層面的人因工程設計表現有些不如預期。配備部份,G版車型的表現則相對一般,較突出的亮點僅有7吋數位儀錶、4組USB-C接孔、情境式氣氛燈、雙前座電熱椅及機能明顯較台灣市場齊全的TSS 3.0駕駛輔助系統。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接著看到後座表現,首先主要受限車頂造型設計,部份成人進出可能需較為彎腰。坐定位後,以身高170cm的筆者而言,座椅舒適性算是不俗,空間方面膝部表現則屬上乘(前方座椅已調至筆者習慣駕駛位置),頭部則大約僅剩2根手指餘裕,好在整體視野不算壓迫,亦可藉著坐「躺」一些些來換取頭部空間,仍能應付長途出遊需求。至於配備方面,缺乏USB接孔為筆者較有感不便的地方。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駕駛輔助系統體驗

在進到路試篇幅之前,筆者想先聊聊這套TSS 3.0駕駛輔助系統。我們知道Toyota旗下TSS駕駛輔助系統向來存在1.X、2.X等版本區別,但筆者要強調的是,台灣消費者大可不必理會這些,因為即便為同一版本,各別車款內部所搭載的機能也不見得相同(特別是台灣與海外規格相較下),這輛日規Prius便是最佳案例之一。攤開日規型錄,可發現一般消費模式下定位入門的G版車型,其TSS便包含AEB(含日夜間行人、自行車手偵測及交叉路口轉彎對向來車、行人、自行車手偵測)、閃避轉向輔助、全速域ACC附彎道識別減速、車道置中、PDA(Proactive Driving Assist)主動駕駛動作輔助、道路標示辨識、BSM盲點偵測、SEA離車警示輔助、後方車輛接近通知及二次碰撞預煞(Toyota車款首次出現)等機能,即便甫於台灣上市且同樣搭載TSS 3.0的Crown亦無法媲美,更遑論日規Z版Prius還多出變換車道輔助等功能,差距著實不小。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實際體驗方面,有關ACC及車道置中的作動時機/步調及輔助力道拿捏均屬高水準,路標辨識、BSM的提醒效果亦相當有感,而「後方車輛接近通知」在重視路權的日本同樣相當實用,當車輛行駛高速公路「追越車線」時,該系統可適時發揮提醒作用,降低占用超車道的機率。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動力系統解析

●動力型式:L4 DOHC 16V+Hybrid
●排氣量:1,986ml
●壓縮比:14.0
●引擎最大馬力:152hp/6,000rpm
●引擎最大扭力:19.2kgm/4,400~5,200rpm
●MG1馬達最高輸出:未公佈
●MG2馬達最高輸出:113hp/21.0kgm
●系統最高綜效輸出:196hp
●車重:1,400kg
●馬力重量比:7.14kg/hp
●變速系統:E-CVT齒輪箱
●齒比配置:終傳)3.389
●驅動方式:FF

接著筆者簡單解析全新Prius的動力系統。如先前提及,第5代Prius的動力系統除了首度導入2.0升Dynamic Force引擎,亦隨原廠步調換裝第5代油電架構。內燃機部份相信不少車迷對它已相當熟悉,該型號現階段仍為品牌旗下一線機體,台灣市場部份進口車款如Corolla Sport、Camry及RAV4都能見到M20引擎族的蹤影,而屆時Prius的導人(台灣初期規劃引進PHEV版本),也代表2.0升油電組合終於進駐台灣Toyota品牌。至於所謂「第5代油電系統」,最顯著的改變之一為那由兩具馬達(MG1與MG2,HEV版本前者擔綱發電機及引擎啟動馬達,不參與動力輸出)及行星齒輪組等部件所組成,用以替代傳統變速箱的驅動橋(Transaxle)。雖然其架構仍延續先前隨TNGA平台誕生的複軸型式,但內部擔綱動力輸出的MG2馬達(減速時亦負責動能回收),代號由1NM改為1VM,簡單來說即換上一具動力更大的馬達,卻不是直接移植UX250h的動力系統,整體更動與歐/日規Corolla車系相同。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整體動力表現

啟動車輛上路,首先便能察覺本車加速踏板的線性感調校相當優異,踩踏幅度與動力釋放之間的呈現高度比例感。此外,原廠開發團隊對於「尺度」的拿捏同樣高水準,即便為初次接觸該車的駕駛者,大致也能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加速踏板踩下多深,車輛會釋放多少動力的反饋,欲掌握它的「脾氣」不是件難事。輸出反應(Response)部份,Prius的調性大致算是「跟腳」,基本上ECU對於駕駛者的加速踏板動作能給予即時回饋,少有深踩加速踏板後動力輸出明顯延遲的感受。

另一方面,Prius於行駛期間鬆開加速踏板便會進入動能回收狀態,但即便如此,在「前方路況良好」的情況下,縱使加速踏板以中等幅度一踩一放,車輛於加減速狀態之間的銜接亦相當平順,並沒有令人不適的頓挫產生,對於踏板控制較欠缺細膩的駕駛者,同樣能將它開得舒適。雖然全新Prius的動力輸出品質大致上乘,但也不是沒有缺點,在油、電輸出的銜接方面,仍可發現一項小瑕疵,即純電行駛狀態下引擎介入瞬間(全新Prius的MG2馬達有113hp,電量許可下90km/h也能純電),有時動力釋放會發生短暫小幅驟升的現象,駕駛者會感到車輛像是被推了一把,對於行駛品質(平順性)確實有些影響。

raw-image

至於全新Prius近200hp的最大動力究竟夠不夠勁?雖然筆者並未架上儀器實測,但Sport模式下直接油門到底,車輛所湧現的推力坦白說與官方宣稱7.5秒完成0~100km/h加速的水準仍存在些微落差,不過與先前世代相較已是大躍進,簡單來說即便不易營造顯著激情,遇爬坡超車等場合卻能帶來游刃有餘的感受。極限性能表現方面,全新Prius還有兩項需留意之處,首先即Normal及Sport模式所能釋放的最大動力並不相同,也就是說同樣條件下油門到底,兩種模式所展現出的推背感存在差距,此點參照以往Toyota車款的設定確實相對少見。另外,行駛當下無論內燃機啟動與否、Normal或Sport駕馭模式,瞬間油門到底都能感受出動力釋放慢了半拍,原廠似乎在調校上有意進行抑制。

raw-image

接著看到Prius在減速(煞車)層面的表現,這部份可就讓筆者有些微詞。試駕後發現,全新Prius依舊標配技術水平更高(相較於e-Pedal等單踏板模式)的CRBS(Cooperative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即協同再生煞車系統),減速時駕駛者僅需踩下煞車踏板,系統便能依據當前車速等條件,連續調控動能回收與機械制動兩者各自的介入程度,可讓開慣燃油車的駕駛者「無縫接軌」適應,同時兼顧能量回收比例。

全新Prius原廠在這方面的調校仍不算完美,主要體現在於當減速至接近靜止時,煞車力度會出現上下波動的現象(制動踏板保持恆定),這會造成在走走停停的環境下,駕駛者需較頻繁調整踩踏煞車的力度,以獲得相對平順的乘車步調。由於前述問題並非所有Toyota油電車款都會發生,對於Prius此等指標型的車款來說,表現確實有些低於預期,但好在除了極低速的條件之外,其餘情況Prius的制動踏感大致線性易控且具紮實感,然而此趟行程並未測試極限煞停成績為較可惜的部份。

raw-image

方才提及,在前方路況良好的條件下,Prius大致能帶來平順的行駛感受,但若前方路況不是那麼「完美」呢?其實表現則會打些折扣,而主要原因來自全新Prius所配置PDA(Proactive Driving Assist)當中的減速輔助機能(Deceleration Assist, DA)。該機能若啟用,行駛期間車輛會隨時偵測幾個參數,即當下車速、與前車之間的距離及相對速率、前方道路曲率,以計算出當駕駛者鬆開加速踏板時,車輛將預先加載多少動能回收力度。這部份筆者用舉例來說明,當前方道路筆直且無任何車輛時,鬆開加速踏板後(加速、煞車兩個踏板均未踩下)假設Prius以10%的動能回收力度進行自然減速,如今若前方15m有車輛同向同速前進,駕駛者一旦鬆開加速踏板,車輛預先給出的動能回收力度便會明顯高過10%。

雖然原廠宣稱如此能減少駕駛者踩踏煞車的機率,某些情況甚至可營造出類似單踏板邏輯的感受,但實際體驗的結果,卻是每回當筆者鬆開加速踏板時,車輛預先給出的減速力道多不一致,導致駕駛者需不斷適應車輛,並隨時猜測(或計算)下一個紅燈該提前多少時間鬆開加速踏板準備煞停(這還沒考慮你也無法得知前車減速的節奏),以獲得較平順的行進步調,長途行駛下來其實難以減輕駕駛負擔,且對於Prius此等已配置調校良好的CRBS車輛而言,這樣的功能倒有些多餘。

raw-image

油耗測試實錄

既然試駕的是全新改款的油電車,豈有不測試油耗的道理,這裡先公佈答案,本趟旅程筆者一共駕馭Prius行駛334.2km,錶顯平均油耗22.2km/L,但最終加入的油量為17.04L(跳停),計算實測平均數據後得到19.61km/L,此等表現究竟算好或不好?在筆者拋出評論之前,我們先談談其它各項條件。此趟旅程車輛均承載兩名身高約170cm、標準身材的成人,並包含各自出國的行李,空調溫度設定23~26℃(依據周遭天氣隨喜好自由控制),風向及風量則固定往前吹送第4段(風量共區分7段),並全程使用室內循環(Auto模式及電熱椅全程均未啟用),駕馭模式方面絕大多數時間保持Normal,少部份路段或測試時切至Sport,Eco模式全程不使用,其它電力負載主要則為1~2支手機充電中,另外較需留意的一點,該成績為使用當地Regular汽油所測得。

其它環境條件、路線及駕駛習慣方面,本趟行駛路線為東京都往返富士山河口湖,因此過程中海拔高度存在明顯變化,而除了富士山周遭各景點間的移動外(郊區及山路),長距離行駛均使用高速公路(來回靠近東京都時均碰上塞車狀況)。天氣部份大多維持陰/晴,富士山當地氣溫介於3~16℃(參考行駛時錶顯溫度)。駕駛習慣大致以跟上當地車流或保持最高速限為主,急加速狀況則屬少見,不過需進一步說明的是,本次試駕過程因應拍攝時程安排,車輛在低於5℃氣溫下一共累積約1小時的「怠速」,為較不利油耗成績的部份。

回到重點,上述平均19.61km/L的成績究竟水準如何?這裡筆者給出的答案是合乎預期但僅供參考,一方面為實際表現有可能優於本次測試結果。這又是為何?主要為Prius的油錶似乎並非線性下降,本次長途行駛下來,最終油錶顯示仍剩餘約85%的油量,實際卻加入逾17L燃油,對照原廠43L的油箱數據顯然不成比例,連同筆者出發當下並未至加油站做滿油確認,因此存在旅程電腦歸零時並非滿油的可能(縱使當下油錶顯示全滿),此次長途油耗測試算是殘念,但仍列出數據供參考。

raw-image
raw-image

底盤駕控感受

●轉向系統:電動輔助+齒棒小齒輪
●煞車系統:四輪碟煞+CRBS協同再生煞車系統
●懸吊型式: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接著來談談全新Prius的底盤表現。首先本車整體行路品質大致還算不俗,當車輪輾壓較小的坑洞或路面斷差時,底盤處理可說恰到好處、軟硬適中,除了傳入車室的回饋頗具柔韌調性、瞬間衝擊感並不顯著,車身亦未伴隨明顯起伏,姿態堪稱乾脆俐落,可謂在維持舒適氛圍之餘保有些許路面資訊傳遞。雖如此,Prius的底盤對於「大震動」的處理就相對顯得一般,無論衝擊感及彈跳均更為明顯,整體來說會帶來懸吊硬朗許多的氛圍,減損了些許舒適調性,但由於多數細碎震動仍被妥善過濾,後續的二三次車身晃動抑制依舊不俗,整體基調仍算是紮實,這樣的設定對於整體行路質感的影響倒見仁見智,只是Prius的底盤在處理大小震動之間的性格存在一定差異。

raw-image
raw-image

過彎表現部份,Prius的轉向手感屬中性略偏輕盈一派,指向精準度不俗,但並不強調銳利的反饋,隨車速、舵角調整的阻尼感變化大致線性,整體來說算是自然、好上手的調性。車身動態方面,駕馭全新Prius過彎首先便會感到其荷重移轉不算顯著且容易控制,姿態也比較安定從容,此等調性相對容易帶給駕駛者足夠信心,另外車身跟進的節奏亦尚稱即時,靈活通過多數彎道並非難事。至於較貼近極限狀態的底盤回饋,主要考量開放道路公共安全,此趟行程便沒有刻意深入體驗,然而Prius整體調性並不著重駕馭樂趣,一輛稱職的舒適房車依舊是它的本格。

raw-image

試駕結語

總結全新Prius這輛車,其實原廠於2022年第4季讓它進駐車壇並釋出「Hybrid Reborn」的概念,主要原因推測應為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諸多市場BEV的實用、便利程度甚至價格(全新Prius PHEV預估在台灣上市後的價格主要僅能入手中小型級距純電)等理性層面戰力,尚難與燃油車抗衡,況且HEV/PHEV動力現階段在節能方面的表現,仍優於一般消費者所期待的門檻,在這樣的基礎下,筆者認為HEV/PHEV在2023上半年這個時間點依舊相當有魅力。

此外,筆者想藉由全新Prius的登場闡述一個觀點,就是一個理性消費者其實並不需要考慮所謂「過渡時期」動力系統這個問題,即在政策、市場背景等因素影響之下,未來何種型式的動力會演變成主流一點都不重要。以現今BEV來看,車價、實質便利性仍是客觀存在的弱項,因此相對理性的做法為優先考慮兼顧高效、經濟及便利的動力型式,待未來基礎建設等其它條件更趨成熟,BEV能滿足多數消費者的代步需求時再進行入主,更遑論前述觀點還沒提及若干年後亮相的BEV,其綜合實力相較現今基本上將更為強悍且來得實惠。不過這裡需補充的是,前述觀點主要針對多數務實消費者,若你是基於「想要」而非「需要」入主電動車就另當別論。

回到市場及車款本身,除了因動力系統、配備等造成的差異之外,此次試駕的HEV版本其它方面特質應與即將登台的Prius PHEV區別不大。而在母廠及總代理的操作下,全新Prius PHEV在台灣應該仍較難吸引相對務實的消費者,因即便放眼Toyota品牌,近似價格帶除了能入主實用機能更佳的RAV4 Hybrid,甚至往上跳一階,隸屬中大型級距的Camry Hybrid也在「射程範圍」內,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先行登台的會是PHEV版本,較易塑造更高端的品牌形象、創造話題便是全新Prius PHEV在台灣的「任務」。但反之,若你相對更重視個人風格(喜好)且正物色一輛進口油電車款,Toyota旗下Hybrid系統無論在價格或成熟度方面,整體仍頗具競爭力,況且Prius PHEV與自家RAV4 Hybrid、Camry Hybrid相較下,年度稅賦同樣是優勢之一,搭配插電型式在日常能源使用策略上亦更為靈活彈性,屆時發表後或許可撥空至展間走一遭。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C的愛車天地的沙龍
4會員
9內容數
集結車輛試駕、油耗測試等內容,主要解析各車款的綜合實力與市場定位,無論是潛在消費者或車迷均值得一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汽車產業的大事之一東京車展已轉型為日本交通展 ( Japan Mobility Show ) 。 並且已於11月初結束,往年都是日本車廠出盡鋒頭的盛事,今年成為焦點的卻是中國車廠比亞迪。 電動車的市佔率今年將可能達到被稱為銷售甜蜜點的15%,往昔新產品如PC跟智慧型手機到達15%之後迅速全面普及
Thumbnail
汽車產業的大事之一東京車展已轉型為日本交通展 ( Japan Mobility Show ) 。 並且已於11月初結束,往年都是日本車廠出盡鋒頭的盛事,今年成為焦點的卻是中國車廠比亞迪。 電動車的市佔率今年將可能達到被稱為銷售甜蜜點的15%,往昔新產品如PC跟智慧型手機到達15%之後迅速全面普及
Thumbnail
前言: 本來想著不要影響越南控財報的關注度,周日再來寫這篇,但PTT mathbug已經引戰,早點寫一寫也好。 這次的米蘭車展,DRG 2代、劍齒虎 都很吸睛,很少看到新車一出,網路上幾乎一面倒地表示帥,代表著是油車的巔峰。 但是最吸睛的,肯定是搭載鋁電池的油電增程車PE3,昭示著三陽的未來路
Thumbnail
前言: 本來想著不要影響越南控財報的關注度,周日再來寫這篇,但PTT mathbug已經引戰,早點寫一寫也好。 這次的米蘭車展,DRG 2代、劍齒虎 都很吸睛,很少看到新車一出,網路上幾乎一面倒地表示帥,代表著是油車的巔峰。 但是最吸睛的,肯定是搭載鋁電池的油電增程車PE3,昭示著三陽的未來路
Thumbnail
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 改定了最新電氣規定費率(6月份開始實施), 電費將大幅上升,導致各品牌的電動車(EV)的充電費也紛紛上調。 NISSAN將於9月開始,根據不同方案上調價格,最高可能會上調6成。 TOYOTA在4月也將基本費用上調了1100日元,HONDA則是宣布退出充電市場。 儘管以往電動車被
Thumbnail
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 改定了最新電氣規定費率(6月份開始實施), 電費將大幅上升,導致各品牌的電動車(EV)的充電費也紛紛上調。 NISSAN將於9月開始,根據不同方案上調價格,最高可能會上調6成。 TOYOTA在4月也將基本費用上調了1100日元,HONDA則是宣布退出充電市場。 儘管以往電動車被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除息行情失靈,聯發科慘貼息,6月底前還有哪些權值股值得關注? 近日台股除息行情失靈,聯發科和大立光都出現嚴重貼息,讓投資人心驚膽跳。而在6月底前,還有多家高息值的重量級權值股將除息,包括長榮、台達電、國泰金等。這些股票的除息表現如何?是否有機會填息或反彈?本文將分析這些權值股的基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除息行情失靈,聯發科慘貼息,6月底前還有哪些權值股值得關注? 近日台股除息行情失靈,聯發科和大立光都出現嚴重貼息,讓投資人心驚膽跳。而在6月底前,還有多家高息值的重量級權值股將除息,包括長榮、台達電、國泰金等。這些股票的除息表現如何?是否有機會填息或反彈?本文將分析這些權值股的基
Thumbnail
根據JATO Dynamics的最新數據,特斯拉旗下的Model Y休旅車今年首季銷量高達26萬7,200輛,較去年同期暴增69%,超越豐田的Corolla車系,奪下「全球最暢銷車款」稱號。 這也是電動車首度稱霸全球銷售排行榜。特斯拉持續全球擴張腳步與近日降價策略奏效,成功拉抬Model Y需求。
Thumbnail
根據JATO Dynamics的最新數據,特斯拉旗下的Model Y休旅車今年首季銷量高達26萬7,200輛,較去年同期暴增69%,超越豐田的Corolla車系,奪下「全球最暢銷車款」稱號。 這也是電動車首度稱霸全球銷售排行榜。特斯拉持續全球擴張腳步與近日降價策略奏效,成功拉抬Model Y需求。
Thumbnail
PHEV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跟一般油電是引擎發電以及煞車動能回收轉換成電能外,還可以外接電源充電。 2023/04/25 Toyota 正式公布 Prius PHEV 台灣售價,旗艦版129.5萬、鉑金版 137.5萬,這個定價網友
Thumbnail
PHEV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跟一般油電是引擎發電以及煞車動能回收轉換成電能外,還可以外接電源充電。 2023/04/25 Toyota 正式公布 Prius PHEV 台灣售價,旗艦版129.5萬、鉑金版 137.5萬,這個定價網友
Thumbnail
三陽開年第一個月營收為41.56億,年增11.64%,月增5.09%。 為何國內機車銷售數字較去年同期小幅衰退,也較上月大幅減少,但整體營收卻是年增月增?相信有持續追蹤個人文章的讀者心裡應該都有底才對。 以下簡單評析並展望2月,順便提示幾個未來觀察重點: 展望2月: 主因有幾點: 近期觀察重點:
Thumbnail
三陽開年第一個月營收為41.56億,年增11.64%,月增5.09%。 為何國內機車銷售數字較去年同期小幅衰退,也較上月大幅減少,但整體營收卻是年增月增?相信有持續追蹤個人文章的讀者心裡應該都有底才對。 以下簡單評析並展望2月,順便提示幾個未來觀察重點: 展望2月: 主因有幾點: 近期觀察重點:
Thumbnail
蔚來2021 Q1 要點:第一季度非GAAP每股收益-0.04美元 1.22B的收入(+ 481.8%Y / Y) ,2021年第一季度的汽車交付量為20,060輛,包括4,516輛ES8、8,088輛ES6和7,456輛EC6,與2020年第一季度相比增長了422.7%。
Thumbnail
蔚來2021 Q1 要點:第一季度非GAAP每股收益-0.04美元 1.22B的收入(+ 481.8%Y / Y) ,2021年第一季度的汽車交付量為20,060輛,包括4,516輛ES8、8,088輛ES6和7,456輛EC6,與2020年第一季度相比增長了422.7%。
Thumbnail
我從很早就關注中國電動車的狀況,也曾經在蔚來NIO投資受過傷,但趨勢是對的,只有時機判斷和部位調整、估值的人為錯誤。這篇我們就來簡單看看現在中國電動車和特斯拉幾個比較知名的品牌價格狀況,看看誰和誰其實正在正面衝突。而顯示出了的跡象會最近的一月交車量讓我也決定要出清理想汽車(代號:LI)
Thumbnail
我從很早就關注中國電動車的狀況,也曾經在蔚來NIO投資受過傷,但趨勢是對的,只有時機判斷和部位調整、估值的人為錯誤。這篇我們就來簡單看看現在中國電動車和特斯拉幾個比較知名的品牌價格狀況,看看誰和誰其實正在正面衝突。而顯示出了的跡象會最近的一月交車量讓我也決定要出清理想汽車(代號:LI)
Thumbnail
蔚來汽車的「置換電池」3分46秒革命性的超越特斯拉4、5小時的充電時間。蔚來汽車計畫從2021/1月開始以代工模式在合肥生產電動車。產能將達到7,500輛/月,並計畫明年開始在歐洲銷售電動車,最終將進軍美國市場。傳統(汽油)汽車製造講究秩序的機械式文化,將很難與以軟體定義的電動汽車競爭。
Thumbnail
蔚來汽車的「置換電池」3分46秒革命性的超越特斯拉4、5小時的充電時間。蔚來汽車計畫從2021/1月開始以代工模式在合肥生產電動車。產能將達到7,500輛/月,並計畫明年開始在歐洲銷售電動車,最終將進軍美國市場。傳統(汽油)汽車製造講究秩序的機械式文化,將很難與以軟體定義的電動汽車競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