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幸福魔法 安頓情緒與優雅育兒>2023/03/25單場活動紀錄

<蒐集幸福魔法 安頓情緒與優雅育兒>2023/03/25單場活動紀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成陽幼兒園演講

幸福魔法指的是,陪伴人(自己、對方)去探索自己經驗裡蘊藏的亮點寶物,讓人長出自己的力量回來面對難題。
蒐集幸福魔法,安頓情緒與優雅育兒

蒐集幸福魔法,安頓情緒與優雅育兒

成員分享

成員分享


何謂幸福魔法?

何謂幸福魔法?

幸福魔法四提問

幸福魔法四提問


感謝明德早上帶完團體,緊接著又趕到彰化來為成陽的家長們演講。看著家長們即便下雨、上了六天的班仍堅持前來參加,過程中專注的眼神與對體驗的用心投入,都讓我覺得好感動。

小組分享時,夥伴說:「我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媽媽,但我盡力了。」好有力量也好真實的一句話。是啊!我們都無法成為完美的媽媽,但每次我們在關係中的努力、面對教養挫折,仍不願放棄,調整好自己再繼續為孩子付出愛的過程都好珍貴,也值得被看見。而敘事正是以溫柔又貼近當事人在地的聲音,去看見每個人心中真正重視的渴望。

「如果你的孩子有機會聽到你說這段故事,在照顧他需要的同時,也盡力平衡著你自己與其他家人的需要,他會覺得你是個什麼樣子的媽媽呢?」我在聽完夥伴不容易的故事後,問他這個問題,他愣了一下回:「我從沒想過這個⋯」後來在引導之下,他慢慢說出自己當媽媽的珍貴之處,臉上光芒也不一樣了,可以這樣陪伴與見證,真好。

結束後,家長們的臉上都多了些柔和與幸福的微笑,短短兩小時的體驗中,明德帶大家看見自己育兒的珍貴資源與不容易。「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讓自己活得好。」錦敦<在陪一顆心長大>這麼說,可以用幸福魔法陪伴人(自己、對方)去探索自己經驗裡蘊藏的亮點寶物,讓人長出自己的力量回來面對育兒難題,真的是很有意義的事。

avatar-img
幸福魔法實踐者明德的沙龍
16會員
199內容數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直以來做了很多服務人群的事情,我以為是我的渴望,透過今天對渴望的深入探索才發現,原來我真正的渴望是好好的愛一個人。」我們一生總是跟隨主流或他人的腳步不停奔跑,卻忘了停下來問問自己,對自己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當能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渴望,所有的選擇與行動自然會往渴望靠近,更接近幸福。
因為清晰自己的渴望是感受生命的美好,於是面對他人閒言閒語,便能做出更靠近幸福的選擇,不再那麼受人影響,而是為自己行動。 會後成員們帶著收穫離開,有的回應更清晰自己的渴望、有的回饋知道有一群人正用敘事陪伴的方式過生活是興奮的、甚至有參加過幾次的夥伴回應,透過明德的帶領讓他能跟自己內在靠近連結。
「一直以來做了很多服務人群的事情,我以為是我的渴望,透過今天對渴望的深入探索才發現,原來我真正的渴望是好好的愛一個人。」我們一生總是跟隨主流或他人的腳步不停奔跑,卻忘了停下來問問自己,對自己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當能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渴望,所有的選擇與行動自然會往渴望靠近,更接近幸福。
因為清晰自己的渴望是感受生命的美好,於是面對他人閒言閒語,便能做出更靠近幸福的選擇,不再那麼受人影響,而是為自己行動。 會後成員們帶著收穫離開,有的回應更清晰自己的渴望、有的回饋知道有一群人正用敘事陪伴的方式過生活是興奮的、甚至有參加過幾次的夥伴回應,透過明德的帶領讓他能跟自己內在靠近連結。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