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傳統市場買菜,看到菜攤擺了幾袋櫛瓜,每一袋約莫裝了3-4條,塑膠袋上都貼了價錢,看起來蠻新鮮、價錢很優惠,也隨手買了一袋;隔日要烹調時發現裡面有一條偏小的大黃瓜,因為這袋櫛瓜比較大條,所以混了小條的大黃瓜就不易察覺到,通常櫛瓜的價錢比大黃瓜高貴些,也難怪覺得這袋櫛瓜蠻便宜。發現被混的當下內心有個OS:「受騙了、商家好賊喔」,但後來回想透明塑膠袋外只有價錢並沒有商品名稱,如果我自己有多留意還是可以看到內容物,也忽然覺得它是個買福袋的概念,當然這也提醒了自己日後可以多確認下商品,因為在菜市場擺設一堆堆或一包包訂價的蔬菜,商家也是讓客人自己挑選想要的商品。
「不斷穿越黑與白、對與錯」,是學習智慧可以讓人愈來愈細緻的過程。
其實,不要小看生活中這些看似不重大的事件或經驗;因為「學習智慧,生命不浪費」就是從小處開始培養、從中觀察自己的慣性或盲點,這樣的學習方向是比較不辛苦的呦!也因為小的事件所引發的情緒通常比較小,而因為「損失感」比較小,也才比較容易從中有「反省」。
尤其,如果覺得自己懂很多道理、看過很多書,而在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習慣時,卻又常常感到「做不到或好難喔」的境況時,多數都是因為輕忽了從一點點慢慢調整起或缺少從小處開始練習,所以會容易感到「力不從心」。
所以從小處學習,是指如何從小處看見自己的情緒或慣性中開始學習調整;而不是變成一個凡事與人錙銖計較、要找人論個對錯、討個公道的人呦!
當然,提醒自己「小事不要計較」是很好的一份修為,但是,心中真正的感覺也很值得我們去正視它!否則,「修為」如果變成了委屈、壓抑或隱忍的方式,其實對身心都很不健康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更細膩去察覺的部分;而在看似很小的事情中,也許就潛藏著一些習焉不察的慣性或個性呢。
人的習慣是一點一滴累積來的,也所以要改變習慣,是需要多給自己一些空間和時間的。相對來說,情緒累積也是如此,生活中看似很小的事件所累積的情緒,其實也會形成「碎念」的習氣或累積成日後的「大暴走」。
很多人會問:「我看到情緒了,然後呢?」
其實,情緒是相對應而來的。因為覺得都是眼前的那個人事造成的、害我的,所以生氣、委屈而變得沒有辦法,但是這其中也是相對於「自己的期待」。因為自己總認為「應該如何才對、錯的是別人,所以是對方要改變。」而這樣想的結果,就容易落入「對與錯」、然後和對方「硬碰硬」,造成更多情緒和「鬼打牆」的無限循環中。
就前述例子看,商家為了降低蔬菜存貨量,也會想出一些策略刺激消費,這是他的商業考量與做法。而消費者睜大眼睛以及多評估自己的需求再消費也是必要的,如此也可以買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如果常常只是覺得「天下烏鴉一般黑」,然後嘆個氣,自認只能吃下悶虧,那麼心境就會愈加感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嘆與躊躇中,那麼也失去了可以學習智慧的良機,更重要的,人生也不會這樣而可以「持盈保泰」。
如果可以看到其中「其實也有自己的期待或自己的想要」,那麼就不容易被情緒卡住,不被情緒卡住也才可以有靈活度去處理事情;而這樣的「反思」與「反省」可以幫助自己走向「正向循環」的向度去重新面對與思考,如此,不僅可以「趨吉避凶」,也可以從中做到自己的功課,少走很多人生的冤枉路呢!
章成老師曾教導提醒我們要思考:「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未來你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未來你要把自己累積成甚麼範圍的自己?』人生要把時間是用在累積正能量的學習上,那麼任何事都可以好轉。」
可以在日常中漸漸養成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不會只是很情緒性的生氣或碎念,從反思中得到的心得或學習,會讓自己感覺到「我可以做得到」、也會讓你喜歡這樣的自己,並從中感受到「日日是好日」的充盈感。那麼,你也會很感謝自己,感謝自己有走向一個更好版本的實相。
反之,當我們覺得「那樣做好麻煩」,可是每當遇到「麻煩大了」的時候,卻又希望可以一次搞定或有個終極答案來解決。
也如同平時覺得有感冒的徵兆時,除了懂得多喝水或用鹽開水漱口等等方式來減少病菌量,也試著回想可能是哪些因素引起這些徵狀,是如何受寒的可能原因、是哪些環境因素或飲食引起的等等,都可以多回想;當自己找出可能原因時,那麼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就會更自發性的想一下是不是該多加件衣服、該關窗、或者是飲食上該做甚麼調整,那麼也可以從中學習到更適合自己體質的養生之道。這樣從小處培養起「覺察」的好習慣,就可以從中長養智慧並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而這份習慣也可以幫助自己改變「慣性」,尤其通常「慣性」都不易覺察、也很不易改變。
學習智慧是很前瞻性、很科學的,也所以如何可以成為愈來愈靈活、愈有彈性的人,正是因為平常就累積出的一個好的習慣和態度,而這也是讓人在遇到「困頓」或面對「人生功課」時可以變得更有自由度、更游刃有餘的基石,而這份自由也會讓旁人感受到一份自在與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