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反思|我們都"被教育"成更好用的奴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自從加入線上教育產業後,開始能看得見後台數據後,我發現為了「職業而學習的人」非常多,理由也非常能理解,主要就是因為「職業」與「個人發展」及「薪資成長」等密切掛鉤,加上學習本身並不輕鬆,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兩方面成本,而這樣一件反人性的事卻有這麼大的動力去做,主要不外乎是因為有足夠大的誘因關係。

這裡沒有批評意思,我個人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精進工作,正因如此,我一直有這樣的疑惑——「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而教育的內容與資本主義如此綁定,是否因此造就了「一代被物化的勞工」。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這篇文章預計用以下五個方面來思考:

  1. 教育:科系劃分的初衷是專業分工
  2. 社會:單向度的社會、單向度的評價體系
  3. 公司:職位階級是設計好的「奴隸之路」
  4. 科技:被科技綁架的現代社會
  5. 自由與奴役的相對概念,我們真的能自由嗎?

∙ ∙ ∙

教育:科系劃分的初衷是「專業分工」

從年幼到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教育體系似乎在向我們灌輸這樣的理念: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在社會中找到一個特定的位置,而為了取得這個位置,我們需要掌握相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這與我們所選擇的學科密切相關。從小學階段到中學階段,再到高中和大學,我們的教育體系似乎不斷地引導我們歸類到特定的範疇中。

如此一來,文科領域的學生很少接觸自然科學,而理科領域的學生則很少涉足歷史、地理和公民等人文領域。同樣地,選擇技職體系的學生根據專業技能被細分,只需了解自己所屬領域的內容。我們仿佛被社會上的分類所框限,將自己禁錮在「特定領域」的知識範圍內,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專業分工。

但為什麼我們需要「專業分工」呢?主要是因為專業分工最主要的好處就是「增加人類物質財富」,為什麼?

首先是「減少勞動者的交通時間」,假如有個工作者身兼兩職,白天在工廠工作,下午到城市裡賣東西,中間可能需要一小時的通勤時間,但假如只做一份工作,省下來的通勤時間,就能轉換為一小時的生產時間。

第二是專業分工比較有辦法做到「技能優化」,由於任務變簡單後,也會更容易拆解以及優化進步,有更大的機會在不斷的練習中,發現更好的生產技巧。

以上是分工的積極一面,這個積極主要是體現在「資本端」但卻對「勞動者」可能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是「加深對公司的依賴」,在一個巨大的系統中,每個人都只從事一小部分,沒有人真正知道這之間是怎麼串起來的,因此勞動者無法獨立出去單幹,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功能。

其次是「可能被機器取代」,由於每個人都只從事一小部分的任務,在科技發展下,也更容易被自動化流程或機器人取代,對只學了一個單點的員工來說,待的越久風險越大。

最後是「成為物化的工具人」,勞動者成為機器的一部分、成為機器、軟體的延伸,在工作中完全不展現個人的人性面,只是單純操作機器或軟體做出別人需要的東西。


社會:單向度的評價體系,加深物化

除了在教育上的區分外,社會也以另外一種面貌來加深對人的物化。

這裡想引用「單向度」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出自於社會學家馬爾庫賽,在 1964 首次出版的《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對當時工業化社會提出一系列的反思,雖然距離該書出版超過半個世紀,但其觀點放在現今仍極具參考價值。

「單向度」指的是事物或概念在某個方面過於偏重或傾向一個特定的方向,而忽略或排除其他可能性或因素。這種情況下,多元性、多樣性或複雜性被簡化或疏忽,導致僅有單一的觀點或面向被突出呈現。這種情況下,對於事物的理解可能會過於狹隘,而缺乏全面性的視角。

而社會上的單向度則體現在對於某些技能的偏愛遠勝其他種,例如:知名的戰文組,當今的台灣仍十分盛行當「戰文組」的情況,當選擇文組在社會上成為一種弱勢,被指責「學文組沒有用處」時,像極了馬庫色描述「單向度社會」。

而促成這樣的結果似乎也是必然的,由於學理組可以直接銜接「電子、科技廠」,加上台灣產業因素(在國際間台灣主要是以電子製造業聞名),再加上比起「文組的貢獻」,在講求「實用性」上,績效更容易被量化出來。


公司:晉升之路實際上是「奴隸之路」

而社會的單向度評價讓人偏愛「高產值」或「可量化」的工作上,進入公司後,又以「晉升之路」做更深的綁定。

今天你做個工程師助理,兩三年後讓你成為工程師,再過個兩三年成為資深工程師,在前方永遠幫你掛塊肉,好讓人看得見飄渺希望,就像遊戲裡的獎勵機制,讓人盡可能在一家公司待久一點。

但這一切在獲得不錯的薪水待遇,或是晉升到高階職位之後,卻會逐漸感覺自己變成了「賺取薪水的工作機器」,而人在有了好條件後,一但享受過後,就會更難停止,因此在資本主義的裹挾下,這個奴隸之路裡,雖沒有強迫,而是利用「利益」這個非常隱性的誘因在促使人們持續追逐,而被教育成「好好讀書 --> 好好工作的我們」,成年人的生活就像是一場騙局一樣。


科技:被科技綁架的現代社會

在這個講求「效用」的社會中,除了作為「勞動者」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也對這個資本主義有價值-也就是「消費者」,而從事無意義工作後的心靈,為了撫平對自己的虧欠感,又用更多的消費來滿足自身,而科技看似給予人們很有的好處,但不可不認知到其消極面,科技紀錄了關於你的所有數據,並藉此用來做更多精準的廣告行銷,我們看似是自己選擇消費,但實際上是被動的推播了更多消費的刺激。

∙ ∙ ∙

結語:我們真的能自由嗎?

總結一下,從最初的教育開始,到公司、社會、科技,我們都被講求「利益與效用」的社會中牢牢綑綁,我們有跳脫的方法存在嗎?

我相信是有的,要隨大流是容易的,要逆勢而為則需要「勇氣」。

例如:有人開始選擇「FIRE」提早退休的生活方式,先在高物價地方的地方賺錢,到低物價的地方花,或是將賺到的錢通過理財的方式獲取被動收入,壓低生活慾望來抵制自身遭到物化的程度。

最後,還是想做個反思,雖然本文通篇為大家展開說明,生活哪些層面被「過度講求實用性」給控制,但不可不承認的是我們也同時享受著「講求效用社會」所帶來的富裕。

如此,我們真的能自由嗎?我不知道,作為平凡人的我們,既沒有跳脫社會的決心,又沒有徹底加入的能力,在中間反覆橫跳,難怪辛苦。


最後,以上內容也是我的思考筆記,
經由不斷的思考後,如果有改變的話,會回來持續更新。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用愛心鼓勵我!很感謝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揪理財:投資筆記
1會員
5內容數
歡迎大家來到 Just Finance 揪理財, 我是 Joann ,在這個部落格中,我會結合閱讀、上課經驗, 融合各家之言總結成個人的投資知識體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作者註:此系列專文將會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討論現今高教的問題,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此系列為專文第一篇,希望能帶領大家思考在知識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的時代,分流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
Thumbnail
作者註:此系列專文將會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討論現今高教的問題,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此系列為專文第一篇,希望能帶領大家思考在知識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的時代,分流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
Thumbnail
從小到大的正規或義務教育,讓我們大多數人至少出社會前,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都經歷了至少近20年的學習歷程。然而,在出社會後,往往才是學習為什麼學見真章的開始。當AI已經可以學得比我們還快、更有架構,更能旁徵博引時,我們又該如何學呢?
Thumbnail
從小到大的正規或義務教育,讓我們大多數人至少出社會前,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都經歷了至少近20年的學習歷程。然而,在出社會後,往往才是學習為什麼學見真章的開始。當AI已經可以學得比我們還快、更有架構,更能旁徵博引時,我們又該如何學呢?
Thumbnail
不管是職場新鮮人還是決定轉職,在選擇職業的道路上,經常陷入一種「不務正業與學以致用」相互拉扯的兩難。 在思考「不務正業,到底行不行?」這問題之前。應該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不務正業」的現象,才可避免過度刻板化
Thumbnail
不管是職場新鮮人還是決定轉職,在選擇職業的道路上,經常陷入一種「不務正業與學以致用」相互拉扯的兩難。 在思考「不務正業,到底行不行?」這問題之前。應該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不務正業」的現象,才可避免過度刻板化
Thumbnail
自從加入線上教育產業後,開始能看得見後台數據後,發現為了「職業而學習的人」非常多,是一股強勁的購買動力,一方面因為職業與個人發展、薪資成長等密切掛鉤,而學習本身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兩方面成本,因此可以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原因,這裡沒有批評意思,我個人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精進工作,但也因此,我一直有
Thumbnail
自從加入線上教育產業後,開始能看得見後台數據後,發現為了「職業而學習的人」非常多,是一股強勁的購買動力,一方面因為職業與個人發展、薪資成長等密切掛鉤,而學習本身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兩方面成本,因此可以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原因,這裡沒有批評意思,我個人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精進工作,但也因此,我一直有
Thumbnail
今天,我要來整理去年島島阿學讀書會討論的內容。 我們閱讀的書籍是由奧地利克羅埃西亞裔的哲學家伊利奇所著作的《非學校化社會》 (非學校化社會英文版https://monoskop.org/images/1/17/Illich_Ivan_Deschooling_Society.pdf)
Thumbnail
今天,我要來整理去年島島阿學讀書會討論的內容。 我們閱讀的書籍是由奧地利克羅埃西亞裔的哲學家伊利奇所著作的《非學校化社會》 (非學校化社會英文版https://monoskop.org/images/1/17/Illich_Ivan_Deschooling_Society.pdf)
Thumbnail
人類最大的本能即「學會使用工具,且會不斷的優化工具」工具性理性是一把雙面刃,且是很有效率的,可以很有效率的做好事、也可以很有效率的做壞事,雖然人工智能帶給現代社會全面性的勝利,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巨大危機,因為工具越來越進步,戰爭卻從不消停。
Thumbnail
人類最大的本能即「學會使用工具,且會不斷的優化工具」工具性理性是一把雙面刃,且是很有效率的,可以很有效率的做好事、也可以很有效率的做壞事,雖然人工智能帶給現代社會全面性的勝利,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巨大危機,因為工具越來越進步,戰爭卻從不消停。
Thumbnail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上文用19世紀英國的狀況,談了義務教育對於翻轉封建階級與經濟發展的好處,在文末也提到「國民教育制度」如何成為現代社會的「就業分配機」。本文將從多個角度討論工業化以來的教育及社會體系,除了對於經濟發展的正面意義,同時它帶來了什麼龐大的後果? 一、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徹底改造 隨著英國國民教育的立法,幾
Thumbnail
上文用19世紀英國的狀況,談了義務教育對於翻轉封建階級與經濟發展的好處,在文末也提到「國民教育制度」如何成為現代社會的「就業分配機」。本文將從多個角度討論工業化以來的教育及社會體系,除了對於經濟發展的正面意義,同時它帶來了什麼龐大的後果? 一、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徹底改造 隨著英國國民教育的立法,幾
Thumbnail
最初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與維護社會穩定運作而設計的制度,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篩選/分配人力資源,培養出具有良好「生產力」的人才。從這個動機看,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不少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被重視,還得時時刻刻奮力追趕社會標準化的步伐。
Thumbnail
最初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與維護社會穩定運作而設計的制度,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篩選/分配人力資源,培養出具有良好「生產力」的人才。從這個動機看,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不少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被重視,還得時時刻刻奮力追趕社會標準化的步伐。
Thumbnail
《學做工》是本文化和民族誌方法學的里程轉向,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勞工階級問題、現代教育社會民族誌奠基之書,可以說直到現在依然對於勞工探討有很大的貢獻。內容以研究員保羅威利斯以一所全男校的工人階級學子為研究和訪談對象,採取長達多年的觀察與深度訪談和接觸,而完成關於二十世紀英國勞工對於階級和選擇工作的探討
Thumbnail
《學做工》是本文化和民族誌方法學的里程轉向,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勞工階級問題、現代教育社會民族誌奠基之書,可以說直到現在依然對於勞工探討有很大的貢獻。內容以研究員保羅威利斯以一所全男校的工人階級學子為研究和訪談對象,採取長達多年的觀察與深度訪談和接觸,而完成關於二十世紀英國勞工對於階級和選擇工作的探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