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反思|我們都"被教育"成更好用的奴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自從加入線上教育產業後,開始能看得見後台數據後,我發現為了「職業而學習的人」非常多,理由也非常能理解,主要就是因為「職業」與「個人發展」及「薪資成長」等密切掛鉤,加上學習本身並不輕鬆,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兩方面成本,而這樣一件反人性的事卻有這麼大的動力去做,主要不外乎是因為有足夠大的誘因關係。

這裡沒有批評意思,我個人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精進工作,正因如此,我一直有這樣的疑惑——「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而教育的內容與資本主義如此綁定,是否因此造就了「一代被物化的勞工」。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這篇文章預計用以下五個方面來思考:

  1. 教育:科系劃分的初衷是專業分工
  2. 社會:單向度的社會、單向度的評價體系
  3. 公司:職位階級是設計好的「奴隸之路」
  4. 科技:被科技綁架的現代社會
  5. 自由與奴役的相對概念,我們真的能自由嗎?

∙ ∙ ∙

教育:科系劃分的初衷是「專業分工」

從年幼到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教育體系似乎在向我們灌輸這樣的理念: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在社會中找到一個特定的位置,而為了取得這個位置,我們需要掌握相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這與我們所選擇的學科密切相關。從小學階段到中學階段,再到高中和大學,我們的教育體系似乎不斷地引導我們歸類到特定的範疇中。

如此一來,文科領域的學生很少接觸自然科學,而理科領域的學生則很少涉足歷史、地理和公民等人文領域。同樣地,選擇技職體系的學生根據專業技能被細分,只需了解自己所屬領域的內容。我們仿佛被社會上的分類所框限,將自己禁錮在「特定領域」的知識範圍內,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專業分工。

但為什麼我們需要「專業分工」呢?主要是因為專業分工最主要的好處就是「增加人類物質財富」,為什麼?

首先是「減少勞動者的交通時間」,假如有個工作者身兼兩職,白天在工廠工作,下午到城市裡賣東西,中間可能需要一小時的通勤時間,但假如只做一份工作,省下來的通勤時間,就能轉換為一小時的生產時間。

第二是專業分工比較有辦法做到「技能優化」,由於任務變簡單後,也會更容易拆解以及優化進步,有更大的機會在不斷的練習中,發現更好的生產技巧。

以上是分工的積極一面,這個積極主要是體現在「資本端」但卻對「勞動者」可能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是「加深對公司的依賴」,在一個巨大的系統中,每個人都只從事一小部分,沒有人真正知道這之間是怎麼串起來的,因此勞動者無法獨立出去單幹,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功能。

其次是「可能被機器取代」,由於每個人都只從事一小部分的任務,在科技發展下,也更容易被自動化流程或機器人取代,對只學了一個單點的員工來說,待的越久風險越大。

最後是「成為物化的工具人」,勞動者成為機器的一部分、成為機器、軟體的延伸,在工作中完全不展現個人的人性面,只是單純操作機器或軟體做出別人需要的東西。

社會:單向度的評價體系,加深物化

除了在教育上的區分外,社會也以另外一種面貌來加深對人的物化。

這裡想引用「單向度」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出自於社會學家馬爾庫賽,在 1964 首次出版的《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對當時工業化社會提出一系列的反思,雖然距離該書出版超過半個世紀,但其觀點放在現今仍極具參考價值。

「單向度」指的是事物或概念在某個方面過於偏重或傾向一個特定的方向,而忽略或排除其他可能性或因素。這種情況下,多元性、多樣性或複雜性被簡化或疏忽,導致僅有單一的觀點或面向被突出呈現。這種情況下,對於事物的理解可能會過於狹隘,而缺乏全面性的視角。

而社會上的單向度則體現在對於某些技能的偏愛遠勝其他種,例如:知名的戰文組,當今的台灣仍十分盛行當「戰文組」的情況,當選擇文組在社會上成為一種弱勢,被指責「學文組沒有用處」時,像極了馬庫色描述「單向度社會」。

而促成這樣的結果似乎也是必然的,由於學理組可以直接銜接「電子、科技廠」,加上台灣產業因素(在國際間台灣主要是以電子製造業聞名),再加上比起「文組的貢獻」,在講求「實用性」上,績效更容易被量化出來。

公司:晉升之路實際上是「奴隸之路」

而社會的單向度評價讓人偏愛「高產值」或「可量化」的工作上,進入公司後,又以「晉升之路」做更深的綁定。

今天你做個工程師助理,兩三年後讓你成為工程師,再過個兩三年成為資深工程師,在前方永遠幫你掛塊肉,好讓人看得見飄渺希望,就像遊戲裡的獎勵機制,讓人盡可能在一家公司待久一點。

但這一切在獲得不錯的薪水待遇,或是晉升到高階職位之後,卻會逐漸感覺自己變成了「賺取薪水的工作機器」,而人在有了好條件後,一但享受過後,就會更難停止,因此在資本主義的裹挾下,這個奴隸之路裡,雖沒有強迫,而是利用「利益」這個非常隱性的誘因在促使人們持續追逐,而被教育成「好好讀書 --> 好好工作的我們」,成年人的生活就像是一場騙局一樣。

科技:被科技綁架的現代社會

在這個講求「效用」的社會中,除了作為「勞動者」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也對這個資本主義有價值-也就是「消費者」,而從事無意義工作後的心靈,為了撫平對自己的虧欠感,又用更多的消費來滿足自身,而科技看似給予人們很有的好處,但不可不認知到其消極面,科技紀錄了關於你的所有數據,並藉此用來做更多精準的廣告行銷,我們看似是自己選擇消費,但實際上是被動的推播了更多消費的刺激。

∙ ∙ ∙

結語:我們真的能自由嗎?

總結一下,從最初的教育開始,到公司、社會、科技,我們都被講求「利益與效用」的社會中牢牢綑綁,我們有跳脫的方法存在嗎?

我相信是有的,要隨大流是容易的,要逆勢而為則需要「勇氣」。

例如:有人開始選擇「FIRE」提早退休的生活方式,先在高物價地方的地方賺錢,到低物價的地方花,或是將賺到的錢通過理財的方式獲取被動收入,壓低生活慾望來抵制自身遭到物化的程度。

最後,還是想做個反思,雖然本文通篇為大家展開說明,生活哪些層面被「過度講求實用性」給控制,但不可不承認的是我們也同時享受著「講求效用社會」所帶來的富裕。

如此,我們真的能自由嗎?我不知道,作為平凡人的我們,既沒有跳脫社會的決心,又沒有徹底加入的能力,在中間反覆橫跳,難怪辛苦。

最後,以上內容也是我的思考筆記,
經由不斷的思考後,如果有改變的話,會回來持續更新。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用愛心鼓勵我!很感謝大家。

歡迎大家來到 Just Finance,我是專欄作者喬安,結合過去閱讀、上課經驗,融合各家之言總結成個人的知識體系 在這裡會聊關於「財富」與「自我成長」兩個主題 1. 理財、ETF 投資、財務自由 相關 2. 讀書心得、人生反思 相關 期待一起成長,裏面的分享皆為個人經驗,不代表投資建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下,許多員工感受到與工作之間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引起了異化現象。本文從性討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以及提出了從異化理論到現代工作的啟示,旨在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的滿足感。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與職業市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傳統教育體系,從小學到研究所,往往無法滿足職場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教育與職業配合體系——職途導航。
Thumbnail
今天這篇和最近兩個有點熱門的教育議題有關,其實是因為剛好我最近在看哲學家馬里旦的教育哲學,我覺得剛好可以回答這兩個議題。 其一是:AI世界,教育應該何去何從? 其二是:國文課當中是否應該承載價值觀教育?   當然本文主要是以馬里旦的教育哲學理論來回答(因為我個人還蠻認同的,不過當然可以有不同
Thumbnail
打工者必須釐清打工不是打雜,而是培養職場競爭力的過程。對工作的態度決定生活質量和人生的層次,隧道視野效應理論描述視野越小,能力提升越受限。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下,許多員工感受到與工作之間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引起了異化現象。本文從性討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以及提出了從異化理論到現代工作的啟示,旨在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的滿足感。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與職業市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傳統教育體系,從小學到研究所,往往無法滿足職場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教育與職業配合體系——職途導航。
Thumbnail
今天這篇和最近兩個有點熱門的教育議題有關,其實是因為剛好我最近在看哲學家馬里旦的教育哲學,我覺得剛好可以回答這兩個議題。 其一是:AI世界,教育應該何去何從? 其二是:國文課當中是否應該承載價值觀教育?   當然本文主要是以馬里旦的教育哲學理論來回答(因為我個人還蠻認同的,不過當然可以有不同
Thumbnail
打工者必須釐清打工不是打雜,而是培養職場競爭力的過程。對工作的態度決定生活質量和人生的層次,隧道視野效應理論描述視野越小,能力提升越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