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棉花糖實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裡我不是要提小孩的棉花糖實驗,而是我們大人的棉花糖實驗。
這裡跟大家分享:少有人走的路的一段話( Scott Peck ):
人生苦難重重,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願意正視人生的苦難,他們一遇到問題與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彷彿人生本就應該既舒適又順利似的。
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今天要談的就是:推遲滿足感! (晚一點吃棉花糖)
先舉幾個例子,感覺似乎很熟悉的畫面:
  1. 弟弟因為哥哥打他而大聲號哭,哭聲震動了爸爸,爸爸轉頭就是一巴掌打下,或是不由分說,直找兇手,像對待罪犯似的糾錯。
  2. 小孩吵吵鬧鬧,爸媽一煩就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吃就沒得吃了;再不照我的話做,我就不管你了;……………….
  3. 現在父母真的很忙,小孩跑過來說:爸爸媽媽,我在學校……..。爸媽劈頭就是一句:你沒看到我在忙嗎?功課寫完了嗎?
  4. 比起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希望問題自行消失" 是更可怕的事情。忽視問題的存在,期望他自行消失,表示我們看到問題了,卻不願面對,只期待他自行消失,可惜的是事情通常會走向與我們期望不同的方向。
不光是看官的各位,我自己在寫下這些時,也是不斷的在反省自己的:哎呀,我今天早上也亂發脾氣了。
在教育過程中,在問題發生前,恰當的表揚,鼓勵,以及適時警告和責備都是必須的。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完全的包容跟愛。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像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
以上,也許是老生常談:
現在,我邀請大家來細細感受細細思考: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希望爸爸媽媽怎麼照顧你,你希望他們怎麼說話;怎樣的擁抱讓你覺得安全被愛;受傷了,怎麼樣的陪伴與安慰是你需要的;生病了,怎麼樣的照顧可以讓你微笑的入睡。
大重點是:在愛小孩之前,把你自己愛回來!!!
avatar-img
12會員
18內容數
執業十幾年後,再讀黃帝內經,深深的讚嘆如此深奧廣博的智慧!仲景傷寒論序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誠不欺我也。再讀內經,對傷寒金匱有更深的認識,讀金元四大家之書,素問五運六氣,更覺中醫之廣博,地理氣候影響人與疾病至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ilvia 中醫 的其他內容
“親愛的,你已經批評討厭自己這麼多年了,接下來的人生,是否可以無條件地喜歡自己呢?" 這是我今天梗在喉嚨,很想說出的話,沒說出是因為還不是時候。 我很不喜歡看減重門診,除了因為那等於是錙銖必較的在幫患者看到她覺得還不夠好的地方,主要也是因為我要花好多好多時間跟患者討論,如何吃才是健康,說服他們理解:
業(KARMA)的意思是"行動" 業是指在以下這三個層面的行動:身體,頭腦,能量。你在這三個層面的任何行為,都會在自己身上留下一定程度的殘留痕跡,或者說印記。 意思是,在你活著的分分秒秒,你的五種感官都在從外界蒐集資訊,久而久之,大量的感官印象便開始在你的內在形成一種獨特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會慢慢的把
前幾天一個朋友問我:生活沒什麼動力,有推薦我什麼書嗎? 回家後看著書櫃發呆,然後看到這本書:真正的你和你想的不一樣 BY Jennie Lee 心理突發奇想:沒有動力,太好了,趁這個時候來好好了解自己吧!! 這本書用108個問題,帶著讀者慢慢抽絲剝繭,越來越深層的認識自己。 蘇菲老師上課時說了一句話
想在人生沙漠中行走得更遠,你就要心甘情願去面對存在性痛苦,並努力克服它。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改變你對待痛苦的態度。 這兒有一條捷徑, 那就是,承認我們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助於我們心智成熟的精心設計。 <神聖>一書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話: “如果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蒼設計好的,其目的
想來跟大家聊聊一些生病的症狀 發燒,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等都是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症狀,不是病因,也可以說是身體在對抗細菌病毒的抵抗力的展現。 其實對待身體也就像教育小孩、甚至是陪伴自己一樣,要處理的不是小孩的情緒表現,而是看出他的情緒背後的訴求,然後去處理那個訴求。有時候情緒的表達是健康的,因為他
在修行之初, 要像一隻誤入陷阱被關在柵欄中一直想逃的鹿。 在修行中期,要像一位準備要收成的農夫, 不想為任何別的事而等待。 在修行結束時,要像一位已把羊群趕回家的牧羊主人 巴楚仁波切<聖言> 這世間所有的麻煩是怎麼產生的?是我們自己非建設性的負面情緒造成的。一但產生了這些情緒,就會在表面上和內心深處
“親愛的,你已經批評討厭自己這麼多年了,接下來的人生,是否可以無條件地喜歡自己呢?" 這是我今天梗在喉嚨,很想說出的話,沒說出是因為還不是時候。 我很不喜歡看減重門診,除了因為那等於是錙銖必較的在幫患者看到她覺得還不夠好的地方,主要也是因為我要花好多好多時間跟患者討論,如何吃才是健康,說服他們理解:
業(KARMA)的意思是"行動" 業是指在以下這三個層面的行動:身體,頭腦,能量。你在這三個層面的任何行為,都會在自己身上留下一定程度的殘留痕跡,或者說印記。 意思是,在你活著的分分秒秒,你的五種感官都在從外界蒐集資訊,久而久之,大量的感官印象便開始在你的內在形成一種獨特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會慢慢的把
前幾天一個朋友問我:生活沒什麼動力,有推薦我什麼書嗎? 回家後看著書櫃發呆,然後看到這本書:真正的你和你想的不一樣 BY Jennie Lee 心理突發奇想:沒有動力,太好了,趁這個時候來好好了解自己吧!! 這本書用108個問題,帶著讀者慢慢抽絲剝繭,越來越深層的認識自己。 蘇菲老師上課時說了一句話
想在人生沙漠中行走得更遠,你就要心甘情願去面對存在性痛苦,並努力克服它。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改變你對待痛苦的態度。 這兒有一條捷徑, 那就是,承認我們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助於我們心智成熟的精心設計。 <神聖>一書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話: “如果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蒼設計好的,其目的
想來跟大家聊聊一些生病的症狀 發燒,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等都是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症狀,不是病因,也可以說是身體在對抗細菌病毒的抵抗力的展現。 其實對待身體也就像教育小孩、甚至是陪伴自己一樣,要處理的不是小孩的情緒表現,而是看出他的情緒背後的訴求,然後去處理那個訴求。有時候情緒的表達是健康的,因為他
在修行之初, 要像一隻誤入陷阱被關在柵欄中一直想逃的鹿。 在修行中期,要像一位準備要收成的農夫, 不想為任何別的事而等待。 在修行結束時,要像一位已把羊群趕回家的牧羊主人 巴楚仁波切<聖言> 這世間所有的麻煩是怎麼產生的?是我們自己非建設性的負面情緒造成的。一但產生了這些情緒,就會在表面上和內心深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但越是不逼小孩,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苛。我自己很有感觸。 家裡人對自己沒什麼要求,反倒是自己快把自己期望放得很高,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會對不起他們一樣,這樣其實給自己壓力很大。 別人是父母給孩子壓力,我們這樣子是自己為難自己。 明明父母也是希望孩子開心,卻不停的想往上爬,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寬恕,而感到愧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但越是不逼小孩,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苛。我自己很有感觸。 家裡人對自己沒什麼要求,反倒是自己快把自己期望放得很高,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會對不起他們一樣,這樣其實給自己壓力很大。 別人是父母給孩子壓力,我們這樣子是自己為難自己。 明明父母也是希望孩子開心,卻不停的想往上爬,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寬恕,而感到愧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