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照顧和照顧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一個孩子張牙舞爪,
你能否看見他言行背後藏起來的傷痛?
當一個孩子冷漠地說「我不需要你的關心」
別信,別真的轉身離去。
.
3月份有機會在6個不同場合
與各式各樣身份的學習者們相遇
不論是母親、老師、或是一般的人
我看見原來有些成人
在長大後是不願意回顧童年的
也不願意承認兒時的自己有受傷的感受
因為誤會了
以為當我們回頭檢視父母與我們的過往
是一種對父母的歸咎
不,不是的。
重新學習照顧自己,
從來不需要你責怪父母
僅僅是以成人的眼光
把父母看成是正常也會犯錯的普通人。
.
當我們願意面對
童年帶給我們的正面負面影響
我們其實也替父母說出了
他們無以言狀的心酸和辛苦。
這份對父母親職能力不足的看見
不要你以不孝之姿
將父母看成是做錯事的罪犯。
而是更深刻地理解
在我們孩提時期的父母也已竭盡所能。
.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理解父母也是人,
能夠看見父母身上也有同樣身為人的侷限
是對父母莫大的包容。
這是我親身走過的歷程
過程中內在的矛盾衝突甚至憤怒會浮現
但當這些自兒時就被壓抑的情緒
有機會流淌後
內在的安定感才得以播雲見日
在心中也會對父母升起一份由衷的感激
那是一種真心願意再次靠近的接納
.
若妳也是母親,需要照顧孩子;
即使妳還不是母親,但妳也曾經是個孩子;
如果妳正面對與父母相處的議題,
爸媽在某種層面上,其實也只是個孩子
.
琳賽吉普森在書上提到
『世界上的孩子分兩種:一種是需要安撫的、一種是逃避安撫的。」
外向的孩子通常會被盛怒操控,
展現偏差行為、並把事鬧大
扯進來的人事越多越好
彰顯自己的痛苦,以得到安撫;
內向的孩子則是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
保持疏離,甚至從與外界的互動中退縮
為的是保護自己免於傷害和背叛
這樣的孩子很需要空間、很需要獨處。
.
你的孩子、你的父母、和你,
各是哪一種孩子?
當我們懂孩子和父母,
我們就更明白該怎麼接住他們。
當我們懂自己,我們就能如實地照顧自己。
.
如果有一天
你撐到累了、感覺倦了,迷失了,
覺得自己不再完整
請相信:
願意回頭看見自己,是對自的友善,
看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是完整內在的必經之路。
只有你清楚,什麼樣的人生對你而言
是圓滿完整綻放的旅程。
.
薩提爾的「一致性」在談的
是:自我、他人、情境,三者兼顧。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因為它也從「我與自我」「我與他人」「我與逆境」這三個面向,以平易動人的文字,寫出關於如何自我守護的議題。
擁有「貼心」特質的我,在讀這本書時
心中有無限共鳴和感概
懂事的孩子,經常在長大後還是會不自覺地漠視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生活面向、或心理上,以一種犧牲自己的方式在”孝順”父母。
若你也是一個照顧別人比自己多的人
我想跟你說:你可以的。
你可以守護自己
你可以靠近內在的真實自我
你可以,也值得。
.
將餘生,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就從守護和照顧自己開始。
#自我照顧跟自我放縱不同
#父母沒教學校也沒教
#卻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學習的事
#書僮小露推薦
《父母情緒幼稚,該如何守護我自己》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9會員
2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本你只需要處理一件事,現在因為你不開心,你變成有兩件事要處理了:原本的事、和你的不開心。 昨天早上出門前,燁哭著走來討抱著說 「媽咪,我不開心」 『怎麼啦?』 「因為我想到這禮拜要上6天課…我不想上6天課…」 我意識到 我對孩子的不開心有抗拒 覺察到後,我放下心中的抗拒 『不開心啊…好…媽咪知道了
你人生中是否曾有過那麼一句話 讓你深深受到觸動? 去年在因緣際會下友人引薦 有機會於某公司帶領阿德勒成長課程 感到興奮的同時、心中也有忐忑 聯繫前,我在line上詢問朋友 「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我目不轉睛,等待著手機的另一頭 捎來一些關於接洽的提醒訊息。 未料 我竟只等到一句: 「做妳自己就好
#甘於平凡的勇氣 某次在教師單位的課堂上, 有一位老師分享: 在他的學生時期,他的老師曾說 「這個社會得以運轉,是由90%平凡人的努力撐起來的」 因此他覺得“平凡”就很好 他也不會想要成為“特別”的人。 現在,他也為人師表 他不會要求學生得表現得“特別”好 而是能夠允許和覺得孩子的“平凡”就已經很好
#摘句分享 『一切美好都伴隨著痛苦』 曼德拉入獄時還很年輕,許多人都說:天啊,在牢裡待了27年,多浪費。 大主教戴斯蒙屠圖卻說:不,那27年相當必要。這段沉澱糟粕的受苦時間,使他變得寬宏大量,願意傾聽。假若沒有那27年,我不認為我們能看到這樣一位有同情心、有雅量、有能力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曼德拉。 生
「媽媽,我不想上學... 」 在課堂上有些機會聽見一些關於孩子拒學的狀況 沒想到,我家孩子的拒學,竟也來得這麼快。 上週的某天早上出門上學之前 小一的燁哭著對我說:「媽咪…我不想去上學!」 - 面對孩子拒學,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會心急, 擔心孩子如果不學習,未來該怎麼辦? 因此我們可能會急著要孩子"重回
早上載孩子去上學 放孩子下車前我們在聊天 我問燁:「今天你想過個開心的一天?還是不開心的一天?」 燁:「還好的一天,因為學校有好事也有壞事發生,所以我想今天應該是還好的一天」 我:「那你今天就會過的還好喔!因為你的開不開心是由發生的事決定的」 我:「你想過開心的一天嗎?」 燁停了一下:「嗯!」 我:
原本你只需要處理一件事,現在因為你不開心,你變成有兩件事要處理了:原本的事、和你的不開心。 昨天早上出門前,燁哭著走來討抱著說 「媽咪,我不開心」 『怎麼啦?』 「因為我想到這禮拜要上6天課…我不想上6天課…」 我意識到 我對孩子的不開心有抗拒 覺察到後,我放下心中的抗拒 『不開心啊…好…媽咪知道了
你人生中是否曾有過那麼一句話 讓你深深受到觸動? 去年在因緣際會下友人引薦 有機會於某公司帶領阿德勒成長課程 感到興奮的同時、心中也有忐忑 聯繫前,我在line上詢問朋友 「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我目不轉睛,等待著手機的另一頭 捎來一些關於接洽的提醒訊息。 未料 我竟只等到一句: 「做妳自己就好
#甘於平凡的勇氣 某次在教師單位的課堂上, 有一位老師分享: 在他的學生時期,他的老師曾說 「這個社會得以運轉,是由90%平凡人的努力撐起來的」 因此他覺得“平凡”就很好 他也不會想要成為“特別”的人。 現在,他也為人師表 他不會要求學生得表現得“特別”好 而是能夠允許和覺得孩子的“平凡”就已經很好
#摘句分享 『一切美好都伴隨著痛苦』 曼德拉入獄時還很年輕,許多人都說:天啊,在牢裡待了27年,多浪費。 大主教戴斯蒙屠圖卻說:不,那27年相當必要。這段沉澱糟粕的受苦時間,使他變得寬宏大量,願意傾聽。假若沒有那27年,我不認為我們能看到這樣一位有同情心、有雅量、有能力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曼德拉。 生
「媽媽,我不想上學... 」 在課堂上有些機會聽見一些關於孩子拒學的狀況 沒想到,我家孩子的拒學,竟也來得這麼快。 上週的某天早上出門上學之前 小一的燁哭著對我說:「媽咪…我不想去上學!」 - 面對孩子拒學,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會心急, 擔心孩子如果不學習,未來該怎麼辦? 因此我們可能會急著要孩子"重回
早上載孩子去上學 放孩子下車前我們在聊天 我問燁:「今天你想過個開心的一天?還是不開心的一天?」 燁:「還好的一天,因為學校有好事也有壞事發生,所以我想今天應該是還好的一天」 我:「那你今天就會過的還好喔!因為你的開不開心是由發生的事決定的」 我:「你想過開心的一天嗎?」 燁停了一下:「嗯!」 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在幾次的禱告服事中,我發現童年被忽視的經驗,經常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在他們的心中,經常有一個謊言在對他們說:「我是不重要的。」當我們邀請聖靈啟示受傷的源頭時,經常發現父母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有關。這提醒我,有時候身為權柄,我們所說的話,經常比現實的處境,更有殺傷力。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在幾次的禱告服事中,我發現童年被忽視的經驗,經常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在他們的心中,經常有一個謊言在對他們說:「我是不重要的。」當我們邀請聖靈啟示受傷的源頭時,經常發現父母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有關。這提醒我,有時候身為權柄,我們所說的話,經常比現實的處境,更有殺傷力。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