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有兩起被歸類為「崇洋媚外」的事件,媒體大量報導後,掀起廣泛討論,甚至引起網民撻伐。
第一件事 - 合肥師範學院的副教授陳宏友,在廬江中學演講時,對學生說:「讀書就是為了錢,不要說什麼理想抱負,金錢就是力量,有錢就是一切。」此外,他用了無潤飾、含粗俗的字眼說:「成績好的人最好要找外國人結婚生子,因為這樣可以雜交出更好的菁英。」
他的言論,激怒了一位台下聽眾。他跳上講台,搶走教授的麥克風,激動地對學生說:「他眼裡只有錢,他說我們學習只為了錢!他崇洋媚外!」台下學生一陣掌聲,拍手叫好。他接著更激昂地說:「努力學習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此事在網上廣為流傳、發酵,陳宏友被中國網民公審、撻伐,裁定他行為不端、有罪。合肥師範學院勒令陳教授「停課反省」。除了被停職,他也被學院除名,並接受政府調查、問責。
至於這位一夕成名的「英雄」,中國媒體宣傳他只是一名高三的學生。廬江中學讚揚: 「學生很勇敢,不會處理學生。」官媒「共青團中央」也高調按讚,表揚這位「同學」既英勇又愛國。各媒體、社群一面倒地讚頌他「智勇雙全,自古英雄出少年!」
然而,紙包不住火,經過時間醞釀後,才有少數媒體,揭露這位「學生」其實是名高三的班導,還是個優秀的黨員。
第二件事 - BMW 旗下品牌 MINI 在上海參展時,因免費發放冰淇淋,引起紛爭。當中國民眾求取冰淇淋時,執行人員以「沒了,發完了」打發。然而,幾秒鐘後,卻熱情招待外籍人士,冰淇淋不但立即從無到有,還有口味選擇,執行人員更親切解說如何食用。
此事在網上流傳後,BMW 遭中國網民公審、撻伐,被裁定行為不端、有罪。BMW MINI 被痛批 「
辱華,
種族歧視,
崇洋媚外。」
MINI 中國雖然馬上切割,並開除兩位工作人員,且發文致歉,表示這是「因內部管理不細緻和工作人員失職,引起了大家的不愉快,對此我們真心道歉!」。然而,仍未能平息民憤。
中國網民認為 BMW 道歉不夠真心誠意,也沒有對
受害者做出有意義的
賠償。社群抵制 BMW 的呼聲不斷,有企業給予現金獎勵,要求開 BMW 的員工,在一個月內更換國產車,否則開除。更有許多中國車商,高調地
線上直播砸 MINI 車以洩憤。
原本是個單純、吸引民眾的行銷活動,卻因幾小盒冰淇淋,導致 BMW 股價大跌,市值在一日內蒸發了近30億歐元 (約1,000 億台幣)。1,000 億台幣有多少? 足夠請全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吃同款冰淇淋!
(左圖 / 截自 nextapple.com, 右圖 / 截自 bilibili.com)
兩件事都造成了軒然大波,還登上了國際新聞。然而,平心而論,這兩起事件有那麼嚴重的行為不端嗎?嚴重到毀了一位教授的人生和學術生涯,造成一個公司付出市值蒸發1000 億台幣的代價?
在我看來,這兩件事釋放出濃濃的文革 2.0 氣息,才是世界該關注的焦點。
習近平自 2013 年上任後,就不斷推廣「中國式現代化」,以打破「現代化等於西方化」迷思。從宣導「抵制聖誕,中國人不過外國節」開始,到 2018 年底,以「堅持文化自信,不崇洋媚外」為名,對全國地名、商店名、街道名、等進行強制的除名或改名。例如: 「曼哈頓國際公寓」更名為「曼哈屯公寓」、「歐洲城」改名為「矮凳橋小區」等。 2022 北京冬奧前,「去英語化」政策則將各地鐵站使用了40年的英文字 'station',一律以漢語拼音 'Zhan' 取代; 用來標誌方向的英文 'East、South、West、North' 也糟殃,全部被改成 'dong、nan、xi、bei'。
(左圖 / 截自 epochtimes.com, 右圖 / 截自 bitterwinter.org 門面被拆除,因加州二字)
十年下來,習政府主導並控制公共言論,已經影響了中國人民對一切事物,判斷對錯的方向。人民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了政府的傳聲筒。習政府也成功的煽動了人民的民族主義,讓愛國主義變成了一種本能的反應。
這就是為什麼,陳宏友教授和 BMW MINI,會遭受如文革般的公審。一絲絲和公共言論不一樣的聲音,也被全民撻伐。
中國學者張雪忠與何海波,曾經一針見血,且完美地描述中國目前的現象。
如果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溫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如果溫和的批評也不被允許,沈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沈默也不再允許,贊揚不夠賣力將是一種罪行。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麼,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就是謊言。
習政府的強權與專制,尤其因 Covid-19 而生的過度清零、封城政策,導致中國年輕一代的中產階級,興起了逃離中國的「
潤學」(runxue, runology)。「潤」的漢語拼音是 ‘Run’,再加上滋潤、利潤之意,「潤」 就變成了年輕人移民、偷渡的代名詞。美國之音為這群冒著生命危險,也要逃離中國的人民發聲,十分值得一看。
有很多從中國「潤」出去的成功案例。當然,也有讓人揪心難過的故事。
今年三月在新加坡,一位婦人到超市買魚,遇上一位來自中國的員工,因為英文不好,沒聽懂婦人指示,而將魚「切壞」。這位婦人非常憤怒,立即跟超市主管投訴這名中國員工,指責她不應該做這份工作,因為她完全「不會說英文」。她並將整段過程錄下,放上網路以洩憤。片中,可以聽到婦人用毫無耐心、無同情心,並輕蔑的口氣,指責中國員工。婦人說出的一句話,引起許多爭議。
「你不能說英語,卻在新加坡超市工作? 」
其實,大家都可聽出,這位婦人中文說得很溜。如果她直接用中文溝通,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為什麼她要將此事鬧大,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位中國員工,因為不諳英語,受到輕視與指責,甚至可能已經失去了工作,實在讓人心疼。
「潤」不出去的中國人民,淪為政府的傳聲筒,失去自己的聲音。「潤」出去的人,若非已有語言基礎,也因語言不通,失去自己的聲音,甚至因身在異鄉,失去身為人的尊嚴。
為什麼在自己的故鄉,我們不能誠實且善良地活著?
是誰「行為不端」,造就了如此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