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生活指南|移動的多重意義──專訪遠距工作者Amo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文收錄於實體刊物《移動生活指南》,作為全書首篇專訪。
在啟程之前,透過Amo的經驗分享,一起回顧那些在你我生活中細微的移動片刻。


Amo,高雄人,曾在臺北生活,以「校園逛逛」粉絲專頁分享地方觀察。從移動回望生活,不僅照見自己的性格和狀態,也釐清自己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需求。
raw-image


走出去,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翻開圖畫本,鮮豔的色彩,細膩的手繪筆觸勾勒出一間間小學輪廓,這是Amo的獨家旅行筆記。

這些紀錄,都從一趟探訪朋友的小旅行開始。

曾為TFT(Teach for Taiwan)計畫成員,在屏東縣獅子鄉楓林國小任教一學期的Amo,在計畫中結識各校教書的夥伴。教書工作結束以後,順著緣分,踏上了一趟拜訪各地夥伴的旅程,去到從未去過的鄉鎮,走入當地的校園。

不想讓記憶隨旅程結束而消散,她透過繪圖,記錄一間間小學的建築樣貌,並把夥伴分享的校園故事,結合小學特色、地理背景,寫成文章,社群上「校園逛逛」的帳號就此誕生。

raw-image

「小學是認識地方很好的媒介。」在地方,每個最小的聚集單位,都至少都會有一間國小。比起中學,小學更普遍存在於各地,特別在非市區,國小校園的名稱、建築外觀,都承載著當地的文化背景。

探訪的校園遍布南投、雲林、臺南、屏東、花蓮、臺東、馬祖,雖然還未行遍天涯,但她持續透過移動認識地方。曾為自由工作者的她,過去也很常因為接案需求奔走各地,順帶逛逛當地校園,像是一場擴增版圖的蒐藏行動,只因一份純粹的好奇心。

有時候,即便去同一個地方,工作也會帶來和旅行全然不同的看見。像是同樣到馬祖,「如果是旅行,我一定會去一些遊客景點。但因為工作的拍攝需求,有機會去到一間賣特產的小店待好幾天,進入製餅工廠參觀製作流程,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現在,她在高雄以遠距方式與臺北的公司連線工作,不像接案時常有移動需求,只要一臺電腦,隨處都可以上班。如果她想,可以足不出戶,也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工作,過著數位游牧的生活。

raw-image

但她選擇了折衷的方式,平日隨心情更動工作地點,週末在鄰近的地方看看展覽、逛逛市集。理想的話,每月安排一趟較遠的小旅行,在穩定的生活內尋求變化,是足夠認識自己,漸漸理出的生活平衡。

遠距工作提供彈性,讓移動不再是不得不的必須,甚至幾乎可以從生活裡拿掉。卻也是因為這樣,才更讓她有機會思考,自己何以需要移動。

「我一直在想,自己在意的是『出去』這件事,還是什麼?」後來才慢慢釐清,一切或許是來自於,心底那一份與外界產生連結的期待。「可能不一定要有很緊湊的互動,但在一個不同的環境,我可以看到、聽到、感覺到他人的存在,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連結。」


移動中照見自己

穿越移動本質,不僅帶她挖掘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像一面鏡子,映照著她的生活狀態。

有時候,更像縮影

承認自己對時間有明顯的焦慮感,行程若稍微延誤,就會特別緊張,「但也不是說我一遲到就會崩潰啦,」不想把事態形容得太過嚴重,只是一種對自己隱微情緒的覺察,「即便我知道晚到也不會怎樣,還是會有一點點……明顯的焦慮。」頻頻看時間,提早準備好各項事務,不自覺緊繃,是她記憶裡出門前常有的狀態。

「有時還會有一種感覺──去程比較久,回程好像一下就回到家了。」說完,忍不住懷疑了一下自己,「不知道,還是只有我有這種感覺?」路程明明相同,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或許也和她的時間焦慮有關。

去程往往帶有目的,不論工作還是休閒,總有約定的時間,要做的事情。於是總會專注在路途上,時時留意時間,若是陌生的地方,還要一邊注意導航,心理連帶生理的緊繃,都讓體感時間變得漫長。回程則相反,結束了一天的活動,放鬆下來,好像沒過多久就自然回到家了。

通勤狀態凝縮了某部分的自己。很有趣的發現,她說。沒有好或不好,只是更瞭解自己一點,她總會找到方法和這些性格共處。

raw-image

有時候,照見的不僅是性格,也是生活狀態的多樣切換。和多數人無異,伴隨目變換,她也會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旅行的時候搭火車,顛簸搖晃的路上,好像更能沉浸在慢活悠哉的感受。若是有工作,她還是會搭高鐵,疾速的速度感,像是提醒著她:此刻有事在身。如果目的地比較偏遠,不在大眾運輸能抵達的範圍,就會選擇開車,自由度高,有種可以掌握方向的感覺。距離不遠的話,也會選擇騎車,風吹日曬的強烈體感,雖然疲累,卻很獨特。

火車,高鐵,汽車,機車,乘載的不僅是肉身,也是各個面向的自己。或許放鬆,或許緊繃,或許自由,或許疲累,截然不同的感受,她都很喜歡。是捕捉,也是投影,在移動的路途上,一一凝縮生活中的各個狀態。


通勤路程,拉長感受時間

熟捻於遠距和實體兩種形式,移動與否,她都交錯體驗著。

也因為這樣,更能看清楚移動如何作為過渡的中介。她說,出發的路程,反而給予比較多時間去調整、感受自己的狀態,「比如,同樣要面試,視訊面試就很近,鏡頭打開就開始了;但如果要前往公司,可能需要騎車,經歷場域轉換的過程,也可以讓心情稍微有一點調整。」

儘管調整未必都是好的,可能讓心情有緩解的空間,也可能越來越緊張。

回程的路亦然,視訊關掉,馬上就能進入下一個工作,好像也意味著必須擁有立即切換的能力。遠距省去了移動成本,一部分純粹原始的空白,也跟著被拿掉了。

像是緩衝。看完一場表演,一場電影,坐車或騎車的路程,都能拉長感受的餘韻,不管是好的壞的,在那個過程裡,都能盡情地感受一下。

raw-image



漂泊或安定,最終還是要回到內心

移動,經常帶有一種擺盪不定的性質。有人為求學離鄉,有人為工作奔走,也有人為了追求理想不捨遠近。街道,車站,日夜,來來去去的人,因生活而擺盪,也常因此浮現漂泊無定所的徬徨。

問起Amo如何在漂泊的生活裡,尋找內心的安定?她還沒回答,反而先提出了問題:什麼才是安定?漂泊與安定,兩者真的對立衝突嗎?

我沒有回答。她接著說,如果安定指的是內心的踏實與穩定,即便經常處於漂泊狀態,她也覺得自己的生活還算安定。但,若是指與他人產生穩定連結,那麼無定所的生活型態,確實不算安定。

對她來說,這件事要回到內心來談。

她也曾經歷過徬徨的日子。大學在臺北讀書,面對「我屬於哪裡」的疑問,總是自然地反應「我是高雄人,我家就在高雄啊」。幾年後真正回到高雄,徬徨的感覺卻逐漸升起,「所謂『我屬於哪裡』的問題,好像不單指住在哪裡而已。」真正回到生長的地方,才讓她意識到,歸屬感並非來自於地方或移動,而更應該回到內心。

「可能也跟我那時候回高雄,一直在釐清自己想做什麼有關。」兩年前,她從臺北回到高雄,不斷探問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走上一條找尋自己定位的路。

「漂泊的感覺,某種程度上現在還是會有,但不全然來自於物理上的移動,也滿多源於我有沒有在心中找到定錨。我可能現在都還在探索,即便還是有一點茫茫然,不過慢慢更知道自己的狀態以後,也可以去接納它。」接納漂泊感,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安定自然就會出現。

物理的移動,內心的漂泊和安定,始終無法被純粹二分。卸下對立的標籤,才能真實地討論問題核心。

漂泊感未必都來自於物理移動,移動也並非就無法獲得安定,「講得芭樂一點,這些都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不想讓自己像在講大道理,她時時停頓,斟酌說法,又不時抽離解嘲,聽來老套,卻是她的真實體會。

這條探索的路還沒走完,但至少她已走得踏實。

raw-image


《移動生活指南》讀後回饋表單|點此填寫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寫字的路上
23會員
21內容數
努力不要忘記想要書寫的理由
寫字的路上的其他內容
2023/06/02
我沒騙你,我其實真的不是個喜歡移動的人。 作為一個性格保守,享受穩定,甚至對旅行沒有嚮往的無聊女子,我既沒有吉永和阿弱喜歡挑戰的性格,也不像耀威能不斷為生活畫下句號,捨去負擔。訪談撰稿的過程裡,反覆從受訪者身上照見我所缺乏的那一塊,卻也因此為我打開了另一種,在我匱乏的生命經驗裡,不曾有過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2023/06/02
我沒騙你,我其實真的不是個喜歡移動的人。 作為一個性格保守,享受穩定,甚至對旅行沒有嚮往的無聊女子,我既沒有吉永和阿弱喜歡挑戰的性格,也不像耀威能不斷為生活畫下句號,捨去負擔。訪談撰稿的過程裡,反覆從受訪者身上照見我所缺乏的那一塊,卻也因此為我打開了另一種,在我匱乏的生命經驗裡,不曾有過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2023/06/02
Manman,香港人,中學曾休學遠赴雲南旅行,意外來臺,在埔里讀書邁入第五年。香港,臺灣,在她心裡各有意義,各有眷戀,僅止於此,沒有牽絆。 逃學少女的旅行 十四歲開始到麥當勞打工,十九歲搬出來自己住,或許是骨子裡存有的一股叛逆,在外獨立生活的那一年,她常常不去上學。「可能是還有點叛逆吧,雖然老師有打
Thumbnail
2023/06/02
Manman,香港人,中學曾休學遠赴雲南旅行,意外來臺,在埔里讀書邁入第五年。香港,臺灣,在她心裡各有意義,各有眷戀,僅止於此,沒有牽絆。 逃學少女的旅行 十四歲開始到麥當勞打工,十九歲搬出來自己住,或許是骨子裡存有的一股叛逆,在外獨立生活的那一年,她常常不去上學。「可能是還有點叛逆吧,雖然老師有打
Thumbnail
2023/06/02
一場環島旅行,從22歲走到23歲,她用緩慢的徒步,感受路程中發生的一切跌宕起伏,沿途溫暖的碰撞,都是她透過移動創造的獨特經歷。 2020年10月,從嘉義出發北上,剛從大學畢業的阿弱踏上了徒步環島的旅程。擔心只有徒步太無聊,她策畫了「二二計畫」─沿路訪問路人二十二歲的生命故事。帶上這個想法,阿弱用徒步
Thumbnail
2023/06/02
一場環島旅行,從22歲走到23歲,她用緩慢的徒步,感受路程中發生的一切跌宕起伏,沿途溫暖的碰撞,都是她透過移動創造的獨特經歷。 2020年10月,從嘉義出發北上,剛從大學畢業的阿弱踏上了徒步環島的旅程。擔心只有徒步太無聊,她策畫了「二二計畫」─沿路訪問路人二十二歲的生命故事。帶上這個想法,阿弱用徒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閱讀是透過文字經歷,而旅行則是親身去體會⋯⋯旅行,不只是欣賞眼前美景,更重要的是學會「與旅伴相處」的這一段成長景緻。
Thumbnail
閱讀是透過文字經歷,而旅行則是親身去體會⋯⋯旅行,不只是欣賞眼前美景,更重要的是學會「與旅伴相處」的這一段成長景緻。
Thumbnail
本文為 vocus 創作者小滿,參與「旅遊美食創作攻略」有獎徵文獲獎作品。 小滿分享多次旅行的經驗,適合給想寫旅遊內容、但還在觀望的創作者,不要怕,勇敢踏出第一步吧!
Thumbnail
本文為 vocus 創作者小滿,參與「旅遊美食創作攻略」有獎徵文獲獎作品。 小滿分享多次旅行的經驗,適合給想寫旅遊內容、但還在觀望的創作者,不要怕,勇敢踏出第一步吧!
Thumbnail
Amo,高雄人,曾在臺北生活,以「校園逛逛」粉絲專頁分享地方觀察。從移動回望生活,不僅照見自己的性格和狀態,也釐清自己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需求。 走出去,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翻開圖畫本,鮮豔的色彩,細膩的手繪筆觸勾勒出一間間小學輪廓,這是Amo的獨家旅行筆記。 這些紀錄,都從一趟探訪朋友的小旅行開始。 曾
Thumbnail
Amo,高雄人,曾在臺北生活,以「校園逛逛」粉絲專頁分享地方觀察。從移動回望生活,不僅照見自己的性格和狀態,也釐清自己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需求。 走出去,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翻開圖畫本,鮮豔的色彩,細膩的手繪筆觸勾勒出一間間小學輪廓,這是Amo的獨家旅行筆記。 這些紀錄,都從一趟探訪朋友的小旅行開始。 曾
Thumbnail
偷偷告訴你,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移動。 但也不討厭啦。好吧,暈車還有人擠人的時候有點煩,我承認。可是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確確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日常裡。 你一定多少都有一些,穿梭在車陣中,或行走在流動人群裡的記憶。每天上學的路,下班的路,接送孩子的路,又或者因為任何原因,從一地遠赴另一
Thumbnail
偷偷告訴你,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移動。 但也不討厭啦。好吧,暈車還有人擠人的時候有點煩,我承認。可是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確確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日常裡。 你一定多少都有一些,穿梭在車陣中,或行走在流動人群裡的記憶。每天上學的路,下班的路,接送孩子的路,又或者因為任何原因,從一地遠赴另一
Thumbnail
哈囉好久不見,2023年開新連載,其實是與「雲遊家」長期合作連載漫畫!! 雲遊家是一間「遊學代辦服務」公司,老闆Aimee是位超級有活力的女生! 而她是在逛市集時買我產品的客人,我們因此結緣啦! 我以前也有遊學過,也因為遊學的關係才讓我更下定決心想要往「留學」方向前進。以前大家總是笑說遊學等於去遊玩
Thumbnail
哈囉好久不見,2023年開新連載,其實是與「雲遊家」長期合作連載漫畫!! 雲遊家是一間「遊學代辦服務」公司,老闆Aimee是位超級有活力的女生! 而她是在逛市集時買我產品的客人,我們因此結緣啦! 我以前也有遊學過,也因為遊學的關係才讓我更下定決心想要往「留學」方向前進。以前大家總是笑說遊學等於去遊玩
Thumbnail
我這裡所有巧遇的人們,幾乎都經歷過類似的人生關口,面對過同樣重大的人生選擇與轉彎,體驗過類似的掙扎與思考,所有人的故事都成為我無比重要的養份,我的大腦每天都飛快運轉著(還以為能在這靜靜看海發呆),實在感謝長濱充滿善意地為我這個旅人準備了真正所需的,在這新認識朋友們為我對人生的思考添上不少全新想法。
Thumbnail
我這裡所有巧遇的人們,幾乎都經歷過類似的人生關口,面對過同樣重大的人生選擇與轉彎,體驗過類似的掙扎與思考,所有人的故事都成為我無比重要的養份,我的大腦每天都飛快運轉著(還以為能在這靜靜看海發呆),實在感謝長濱充滿善意地為我這個旅人準備了真正所需的,在這新認識朋友們為我對人生的思考添上不少全新想法。
Thumbnail
大女兒從花蓮的連鎖門市轉任新竹,期間有近一個月的假期,除了找房子安頓新的工作環境,剩下的時間她說要環島旅行。 女兒說這也是她願意調任其它地區的原因,她希望自己能在不同的地方工作,體驗不同的生活。 鵝: 我: 那妳在旅途中,會覺得害怕跟孤單嗎? 鵝: 我: 喔~那妳怎麼看這個經驗? 鵝: 我: 鵝:
Thumbnail
大女兒從花蓮的連鎖門市轉任新竹,期間有近一個月的假期,除了找房子安頓新的工作環境,剩下的時間她說要環島旅行。 女兒說這也是她願意調任其它地區的原因,她希望自己能在不同的地方工作,體驗不同的生活。 鵝: 我: 那妳在旅途中,會覺得害怕跟孤單嗎? 鵝: 我: 喔~那妳怎麼看這個經驗? 鵝: 我: 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